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綜述:開創新紀元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 編輯:包天墅 2017-05-02 11:19:00

內容提要:作爲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不僅開創了內蒙古發展的新紀元,也爲國內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成功範例和良好榜樣。

  作爲中國共產黨領導成立的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區,不僅開創了內蒙古發展的新紀元,也爲國內各少數民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提供了成功範例和良好榜樣。

  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中,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在王爺廟(當年底改名爲烏蘭浩特,蒙語意爲紅色之城,爲今天興安盟行署所在地)誕生。

  堅定生動地實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

  “從1947年10月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毛都開始的牧區民主改革,到上世紀50年代初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再從改革開放後牧區實行的‘草畜雙保’責任制,到本世紀初開始的大踏步跨越式發展;以及今天爲了新一輪大發展,採取的各種政策措施,無不體現着自治區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定且生動的實踐。”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鍾君認爲,內蒙古70年發展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證了這項制度的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

  截至今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180件,批准設區的市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132件,批准三個自治旗現行有效的自治條例、單選條例36件。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團英告訴記者,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堅持“在本地特色上下功夫,在有效管用上做文章”,通過立法使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的各項自治權落到實處。這些法規條例涉及自治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有效促進了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和巨大進步。

  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幹部,在立法、行政等機關中使用少數民族幹部管理本民族事務,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內容。目前,內蒙古500多名自治區級人大代表中,少數民族代表佔四成以上;全區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總數達到6萬多人,佔全區幹部總數的三成以上,都大大超過內蒙古少數民族人口22%的比例。在幹部配備上,內蒙古堅持在旗縣以上黨政領導班子中,兩個“一把手”由漢族和少數民族幹部分別擔任,盟市和旗縣少數民族幹部分別佔50%和48.5%。

  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保護有機統一

  六大優勢產業、守護美麗家園

  2016年底,內蒙古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6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萬元,分別列全國第十六位、第六位,經濟總量進入全國中等行列。同70年前比,全區生產總值增長了642倍。如今,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內蒙古依舊保持着7.3%左右的增長速度。

  長期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都把經濟發展作爲重中之重。從2002年至2009年曾經連續8年GDP增速在全國名列各省區市第一,開始了令海內外矚目的跨越式發展,被理論界稱爲“內蒙古現象”。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黨委書記蔡常青介紹說,全區經濟不斷髮展壯大主要得益於工業經濟的引領和支撐。這些年來,內蒙古依託自身能源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建材、化工、裝備製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爲主的六大優勢產業;六大優勢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95%以上。根據新形勢,眼下全區正朝着傳統產業新型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支柱產業多元化的現代工業新體系的方向闊步推進。

  內蒙古經濟發展對全國的貢獻越來越大。去年底,全區乳製品、羊肉、羊絨等農畜產品產量已穩居全國首位。糧食產量達556億斤,成爲我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生產的有機農作物產量佔全國1/3。現階段,內蒙古的煤炭、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能產量和發電裝機容量、外送電量均居全國第一。

  經濟飛速發展,但內蒙古上下始終牢記“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爲最大的基礎建設來抓,全面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等國家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十二五”期間,內蒙古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投入草原生態補助獎勵資金300億元,使草原補獎區的草畜矛盾得到有效緩解。

  對破壞生態環境事件“零容忍”。在內蒙古最大的牧區錫林郭勒盟作出重大改革,創造性地成立了生態保護委員會。作爲一級政府部門,堅決叫停、關停與生態政策相違背的工業項目。“過去,大項目審批通過率是100%,現在所有項目必須與生態保護總體規劃相符合,必須堅守生態紅線。”錫林郭勒盟生態保護委員會主任青格勒說。

  經過多年努力,內蒙古生態環境狀況呈現“整體惡化趨緩,治理區明顯好轉”的態勢,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雙提高”,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積“雙減少”。

  民生改善成爲百姓最大福祉

  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

  “現在,大家都住進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喝上了乾淨的自來水。買東西村裏有超市,看病有衛生室,學習有文化室,跳舞有廣場,各方面條件都跟城裏差不多。”赤峯市林西縣十二吐鄉蘇灑汰村村民李國偉高興地說。如今,內蒙古城市人均居住面積31.39平方米,是1990年的3.5倍;農村牧區人均居住面積26.07平方米,是1990年的2.2倍。

  這些年來,內蒙古始終堅持富民與強區並重、富民優先的原則,加大各項民生工作力度。據介紹,全區財政民生支出常年維持在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六成以上。2016年,在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的情況下,自治區千方百計增加民生領域投入,各級財政民生支出2979億元,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65.8%。

  “現階段,內蒙古最大的民生是扶貧。”自治區扶貧辦主任劉忠誠告訴記者,“十二五”時期,全區大力實施扶貧開發、百姓安居和創業就業工程,使178萬農牧民擺脫了貧困;去年又有21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末的1437元增加到目前的3100元,年均增幅高於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平均水平。

  錫林郭勒草原牧民斯琴圖告訴記者,因爲沒有暖棚,2012年的一場雪災讓他家損失了20多隻母羊。2015年當地政府幫他蓋起了106平方米的新住宅,還配套建設了240平方米的牛羊暖棚和200平方米的儲草棚等生產設施,“下多大的雪都不用擔心了。”

  內蒙古的居民也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從去年開始建立家庭醫生責任制,讓醫務人員主動下村入戶爲牧民提供醫療服務。“我年紀大了,腿腳也不方便,給社區醫生打個電話,他們就來給我看病、量血壓。”82歲的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濱河街道社區居民彭鳳蘭滿意地說。

  奮力開創改革和發展新局面

  找亮點、補缺陷、遞“名片”

  牢牢守住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新轉變,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新改善……去年11月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號召全區上下奮力開創內蒙古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把亮點找出來。去年底,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邀請國家有關部委共同主辦了“內蒙古大數據產業推介大會”。過去,內蒙古的大數據產業一直在“埋頭苦做”,沒有總結推廣。事實上,內蒙古非常適合發展大數據產業,其獨特的氣候環境和低廉的電價,悄無聲息地吸引了大批用戶。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通過調研發現,內蒙古大型數據中心服務器承載力已達90萬臺,全國第一;立即安排有關部門,把亮點放大,把產業做優做強。

  把缺陷看清楚。今年春節一過完,自治區就把國內外的旅遊產業專家邀請到呼倫貝爾,對內蒙古旅遊產業發展進行全面分析。內蒙古旅遊資源豐富,旅遊產業發展卻一般,旅遊產業收入和旅遊資源的擁有量不成正比。自治區黨委、政府對這個產業的現狀和潛力進行客觀分析後認爲,發展旅遊產業是推動內蒙古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由此,內蒙古各地積極推動發展“全域旅遊、四季旅遊”。

  把“名片”遞出去。2月27日,內蒙古與央企在北京“敖包相會”。以往,內蒙古很多產業都是坐在“家裏”,等着“客人”上門,以至於許多好項目“待字閨中”。這回內蒙古主動上門,把“名片”遞了出去,邀請“客人”到家來。

  內蒙古新一任黨委、政府班子,摸索出內蒙古固本強基、長遠發展的方向,推出“七網”同建、“七業”同興的發展戰略。“七網”,即加快鐵路、公路、航空、市政、水利、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七業”,即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大數據雲計算、生物科技、蒙中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力度,長遠發力。

  包頭至固陽縣100多公里的道路上,紅旗招展、彩旗飄飄。現場指揮施工的包頭市交通集團副書記武強說:“今年底這條高速就能通車,內蒙古47個旗縣市區不通高速的短板,先從我們這裏補齊。”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