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百姓生活20年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胡創偉 編輯:包天墅 2017-06-21 08:30:19

內容提要:“1997年香港迴歸那天,下了一場大雨。迴歸之後的天水圍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55歲的天水圍居民陳志展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鍾,說起天水圍周邊的丫髻山、龍園、溼地公園,他如數家珍。

  “1997年香港迴歸那天,下了一場大雨。迴歸之後的天水圍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55歲的天水圍居民陳志展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鍾,說起天水圍周邊的丫髻山、龍園、溼地公園,他如數家珍。

  作爲香港第三代新市鎮,天水圍曲折的發展路徑和其迴歸以來20年的變遷很有代表性。新華社記者近日三次走進天水圍,搭輕鐵、進街市,採訪紮根當地20餘年的區議員,入戶訪問當地老住戶,親身感受天水圍的生活質感。

  家住天水圍:從“悲情”到“溫情”

  人口規模達30萬的天水圍,地處香港新界的西北角,與深圳隔后海灣相望。從港島中環鬧市搭車到天水圍,約需大半小時的車程。

  1992年11月搬到天水圍的李月民,是天水圍的第一批居民。據他介紹,1992年之前的天水圍是一片魚塘,政府後來決定在這裏發展新市鎮,當時還找了電影明星做代言,在電視中做廣告,鼓勵市民搬到這裏來住。天水圍新市鎮分南、北兩部分,1992年至1996年,天水圍南發展起來,不少私人屋苑建成,而天水圍北主要在1997年迴歸後發展,特區政府因應房屋規劃在天水圍北興建了大量公屋(類似內地的廉租房)。

  2000年1月,李月民當選區議員,從此連任至今。大到修路建圖書館,小到幫居民解決漏水問題,他都親自過問。他回憶說,1997年7月迴歸之後,政府規劃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冀十年內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從6年半縮短到3年。這樣一來,天水圍的公屋確如陳志展所言“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大量低收入的基層居民和來自內地的新移民搬入天水圍新建的公屋。

  香港社會學專家周永新曾多次到天水圍做社會調查,他關注到天水圍中產階級和低收入階層人口嚴重失衡的問題,提出了包括立刻停止將公屋居民再配置到天水圍、將外來經濟活動及客流引入天水圍等中肯的建議。政策性的改變,令天水圍的面貌逐漸改變。

  “以前天水圍沒有巴士、沒有公園、沒有體育館和圖書館。2008年之後,政府大力支持天水圍興建各種公共設施,如今這些都有了。”李月民說。

  在天水圍南最早一批入住樓宇嘉湖山莊,記者走進73歲的退休司機陳志棠的家。他20年前從荃灣搬到天水圍,如今已是兒孫滿堂,一個兒子也在天水圍買房安家。“20年前,天水圍一無所有,現如今變成居民的安樂窩,我和我的一大家子都在這裏,我是不打算再搬出去了。”精神矍鑠的陳志棠說。從他家的窗口望出去,能看到丫髻山和新建的小學校。如今陳志棠幾乎每天早上都要去龍園打太極,大家以拳會友,其樂融融。

  鄰里間的噓寒問暖,在香港其他地方比較少見,在天水圍卻司空見慣。陳志展是陳志棠的太極拳師傅,在天水圍長大。在他的眼中,天水圍是樂享之地,“爲什麼說這裏‘悲情’?迴歸後香港社會各階層、弱勢羣體還有內地的新移民都搬到這個新市鎮,最初的幾年產生一些社會問題,被媒體誇大描寫。其實社會問題並非天水圍獨有。”

  李月民說,天水圍現如今堪稱宜居之地,“交通設施全面,房價便宜,環境相宜,反倒吸引了更多人進來,人口超過30萬,成爲香港居住人口最多的新市鎮。”如今住在天水圍的居民,日日感知着這裏的“溫情”。全港唯一、世界著名的溼地公園坐落在天水圍,成爲這裏的“氧氣吧”,日月星辰,溫潤着天水圍的一切。

  導演許鞍華眼中“天水圍的日與夜”

  記者最初知曉並瞭解天水圍,是通過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隨着這部電影的成功,“天水圍”也一舉聞名天下知。

  今年70歲的許鞍華對記者說,爲了拍出天水圍的生活質感,2004年那一年她跑了50多趟天水圍,而且都是乘坐公共交通。這部幾乎沒有多少情節的電影,以很多生活化的長鏡頭,真實、細膩地體察基層百姓生活的人情冷暖,公映後在觀衆中引發強烈反響。連遠在內地和海外的觀衆,也知道了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天水圍”。

  2009年,許鞍華憑藉《天水圍的日與夜》獲得了第二十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作爲這部電影的背景,天水圍叢林式的高樓、街道和街市,以及透過陽臺晾衣架看到的萬家燈火,將天水圍百姓生活的千姿百態、人情冷暖,於不動聲色中描摹得淋漓盡致。正如香港知名作家也斯所說:“這部電影不追求情節的高潮迭起,相反非常平淡,我們只跟隨類似日常生活的細節在尋常行徑中尋找意義。”

  許鞍華坦言,她自拍完《天水圍的日與夜》和《天水圍的夜與霧》之後,再也沒去過天水圍。但記者告訴她,現在的天水圍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過往不可同日而語,並邀請她擇日和記者重走天水圍,她欣然答應。

  天水圍是香港新市鎮的代表

  記者在清晨的天水圍地鐵站看到,從各個方向急匆匆趕路的上班族在地鐵站匯成一股洪流。在傍晚的街市中,也可看到下班回來的人購買各種菜蔬和食品。在這些早出晚歸的上班族中,可以看到很多年輕的面孔,他們爲這座新市鎮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27歲的張國棟,十幾年前隨母親從深圳通過申請單程證與父親在港團聚,他們一家子就住在天水圍北的公共屋邨——天恆邨。

  張國棟說,之前,天水圍相對於其他地區發展得較慢,發生過幾宗不好的事情。“現在這裏環境舒服,物價便宜,公屋的租金只要兩千多元,負擔輕了,人們自然願意在這裏生兒育女。”

  天水圍在香港新市鎮的發展中頗具代表性。香港從1973年起在新界大規模發展新市鎮(早期稱衛星城市),以應對人口增長,並藉以分散市區人口,改善居民居住環境。現時的新市鎮包括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元朗、粉嶺、上水、將軍澳、天水圍、北大嶼山和東涌。這些新市鎮整體規劃人口約爲400萬人,現時約有300萬人在這些已經發展起來的新市鎮內居住。

  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香港人口在2016年6月底爲733.7萬人,其中常住居民711.7萬人,流動居民約22萬人。而隨着新市鎮的發展,新界不少較爲偏遠的區域,如元朗、離島、西貢等區,過去10年人口顯著增加。在這些增加的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年輕人。

  記者在天水圍街頭一家房屋中介的門店門口,遇到自幼生長在天水圍的年輕人陳先生,他說近年來買房的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多數在港島上班,之所以在天水圍買房,是因爲這裏的房價相對較低,且交通方便,有西鐵線和多條直達港島的巴士。還有一些人是因爲父母住在這裏,自己有了孩子以後,三代人相互都有個照應。他本人則喜歡天水圍的環境,覺得在這裏生活已經很習慣了,父母也是老住戶,有很強的歸屬感。

  李月民說,以前天水圍沒有名校,經過爭取,政府幾年前安排了一些優質學校入駐天水圍,令不少中產迴流,“留住中產,提供好的教育資源很重要。”如今的天水圍人丁興旺,小區的花園裏隨處可見老、中、青、幼幾代人共處,其樂融融。

   原標題:天水圍:百姓生活20年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