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成爲清朗網絡空間的新生力量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作者: 編輯:鄭津 2017-09-20 17:33:15

內容提要:小黃村,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一個美麗的侗寨,是遠近聞名的“侗歌窩”。這裏的男女老少,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9月17日,當“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遺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來到這裏時,好聽好看的歌舞一場接一場,這些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民間歌手,彷彿他們就是爲唱歌而生,爲音樂而活的。而他們的音樂,也經由網絡傳播爲外部世界熟知。

  作者:胡印斌

  小黃村,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一個美麗的侗寨,是遠近聞名的“侗歌窩”。這裏的男女老少,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9月17日,當“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遺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採訪團來到這裏時,好聽好看的歌舞一場接一場,這些沒有受過任何訓練的民間歌手,彷彿他們就是爲唱歌而生,爲音樂而活的。而他們的音樂,也經由網絡傳播爲外部世界熟知。

  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的古法造紙技藝距今已有一千四、五百年的歷史,三都水族自治縣的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這些當地民衆習以爲常的生活樣態、娛樂方式,藉助便捷的互聯網都得到了更好的傳播,也喚起了人們保護、傳承非遺的主動意識。那些曾經屬於個體、個別地區的記憶與技能,也在圈層式的網絡傳播中,成爲整個民族的文化瑰寶,並與每一個人發生關聯。

  與黔東南的少數民族一樣,每個民族都有着自己獨特的故事,如何講好這個故事,並一直講下去,使之服務當代、惠澤千秋,並非易事。這不僅關係到講故事的方式、技巧,更關係到能不能在這個過程中,匯聚百川風雨,接納四方來風,並真正融匯一爐,成就一個鮮活的傳奇。

  非遺的生命,首先在於保護。非遺要立足於多樣化的原生地保護,不能抽離具體的生活生產環境,應該薪火相傳、代代守護,這是保障非遺底色的基本前提。以“侗族大歌”爲例,當地政府撥出專項資金,扶持農民成立專業合作社,與鄉村旅遊、特色農業等實行多產業融合發展。在留住農民的同時,也留住了民族文化。

  非遺的生命,還在於激活。把豐富鮮活的非遺當作標本一樣放進博物館,並不是一種積極的保護舉措。非遺應該是一種活體存在,而非束之高閣的清供。“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失去活性的文化註定是僵死的,沒有生氣的。比如,在造紙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古法造紙的魅力在哪裏?出路又在哪裏?如何讓古法與當代人的審美結合起來?這些都需要下力氣研究、摸索。而一旦傳統技藝被賦予現代的因子,自然活力四射。

  非遺的生命,也在於創新。一種技藝、一項才藝,若想行之久遠,流傳下去,既要紮根於原生地,也要走出原有的生存環境,爲更多的人所知。與傳統的口耳相傳相比,網絡傳播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信息時代,就是要與時俱進,創新傳播方式,通過大數據技術,讓非遺活起來,浸潤更多人的心田。

  通過對此次活動的報道,黔東南非遺在網絡上激起了無數的驚歎,網友們對於前方記者發出的報道,紛紛點贊分享,爲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叫好,其中不乏一些“90後”甚至是“00後”,他們都成了非遺的“路轉粉”。一時間,黔東南非遺像一股清風一樣,在互聯網上吹拂出一片清朗的空間。非遺經由網媒、自媒體等爲更多的人瞭解並喜歡,就會產生廣泛的傳播效果,以及深刻的社會影響,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積極的衍生效應,產生強勢的網絡正能量。與此同時,也會形成擠出效應,有助於廓清那些虛浮的網上泡沫、僞問題及種種雜音,淨化網絡空間。

  非遺是一個民族的魂。截至目前,我國共有39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保護和傳承好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沉甸甸的使命。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人民;有什麼樣的價值,就有什麼樣的追求。一個有活的文化的民族,纔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在承載當下時代要求的同時,也綿瓞後世。(胡印斌)

   原標題:【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讓非遺成爲清朗網絡空間的新生力量

下載前沿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_ | siA | ۸u^ | ptڭ | ߮v | ] | pT | HkM}H|qܡG022-23602087 | |lcGjubao@staff.enorth.cn | |O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ѤѬz_vҦ
WȹqH~ȸg\iҽsGzB2-20000001 @HǼť`س\iҸG0205099 @psDHAȳ\iҽsG12120170001zw 12010002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