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的戰略目標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編輯:包天墅 2017-11-02 09:39:00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對話嘉賓: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昌林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毛艷華

  主持人:記者張勝

  編者按: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並指出這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當前,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就是要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應當怎樣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又該如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本版特約請國家首批高端智庫試點單位相關專家就此進行深入闡述。

  准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及與之適應的經濟政策框架,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請問各位專家,應如何正確理解和深刻把握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論斷?

  顧學明:從發展階段來看,我國發展階段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發展質量取代發展速度成為未來發展的第一要務。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對此,要堅持質量第一,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

  經濟效益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導向。經濟增長是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未來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導致產能過剩、行業效率低下和運轉不靈,特別是經濟發展未能有效地惠及民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就是要整治生態環境不放松,更加注重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補齊民生短板。要推動效率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科技創新驅動成為未來增長的主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國充分發揮了傳統要素的比較優勢。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在供給量、價格等方面的資源紅利優勢日趨弱化。以勞動力成本為例,2006—2015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總額在10年間增長了3.6倍,制造業平均工資已處於相對較高水平。因此,進入發展新階段要把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從依靠要素、投資拉動為主轉向依靠創新驅動為主,推動經濟發展動力變革,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來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從需求方來看,隨著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的持續推進,我國消費需求步入快速發展的新車道。2016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4.6%,在消費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消費昇級步伐加快,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消費層次正由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人們的物質文化層面的需求開始分化、昇級,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從供給方來看,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一些事關民生消費的中高端領域有效供給不足,造成消費外流問題嚴重,國內消費潛力難以充分釋放,已經成為居民消費昇級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要從供需兩端發力解決供求錯配問題,特別是加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王昌林:經過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告別短缺經濟時代,解決了總量不足的矛盾,現在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集中表現在:從產業體系看,產能普遍過剩,但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高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社會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務產品供給不足。同時,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構性失衡。從投資看,投資積累率很高,但缺乏較好的投資項目,高儲蓄難以轉化為有效投資。從消費看,部分人群有消費需求意願但支付能力不強,部分人群有一定支付能力,但因公共服務和保障水平不足而使得預防性儲蓄強烈,潛在消費需求難以有效釋放。從要素供給看,我國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供給總體充裕,但供給質量和結構不適應經濟結構優化和動能轉換的需要,資金過剩但進不了實體經濟領域。這些是當前我國經濟體系存在的突出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主要矛盾是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不適應需求的變化,因此,必須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毛艷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率先加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發揮比較優勢與發達國家建立了產業分工聯系,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經貿規則的接軌推動了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在全球制造業增加值中所佔的比重從1990年不到4%上昇至2014年超過20%。但在全球價值鏈貿易中,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通過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不斷深化,佔據了全球價值鏈的高端,處於引領型創新的位置;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則位於中低端,處於應用技術型創新與服務型創新的位置。

  在這種國際分工模式下,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生產力水平獲得了明顯提高,但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一直難以解決。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一方面,民眾不再單純追求廉價消費品數量的增長,而更重視產品的質量、科技和設計內涵;另一方面,民眾對閑暇時間、宜居生活和環境質量的要求也顯著提高。此外,由於過去的增長模式不夠平衡,一些落後區域的居民未能充分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他們的需求正是下一步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所需要解決的。因此,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深刻變化所產生的必然變遷。

  另外,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全球競爭已由價值鏈份額創新競爭階段進入價值鏈昇級競爭階段,由過去的實物資本競爭轉變為知識資本競爭。因此,順應和引領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產業革命趨勢,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從而實現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應如何更好地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顧學明: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改革發展工作時強調,工業是我們的立國之本,要大力發揚自力更生精神,研發生產我們自己的品牌產品,形成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工作時強調,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更好地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迫切需要的是創新驅動。

  一是理念創新。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刻認識新發展理念對引領實體經濟發展的地位和作用,從新發展理念中找到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二是模式創新。推動發展模式和發展動力轉換,培育實體經濟新的發展動力,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從傳統成本紅利向人纔、產業、技術和制度紅利轉變,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模式向創新、綠色、生態方向轉變,實現新舊模式和增長動能的轉換和銜接。

  三是制度創新。從制度層面發力,形成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依托自貿試驗區、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等開放平臺和載體的先行先試措施,倒逼工商登記制度、貿易監管制度、投資管理制度、金融開放創新制度和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改革,不斷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營造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

  四是技術創新。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來提昇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既要發展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更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和提昇傳統產業發展,以網絡化、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制造為抓手,加快形成一批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

  王昌林:完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任務,首先要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戰,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要從生產端入手,有效化解過剩產能,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支持傳統產業優化昇級,加快發展壯大新動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要著力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提昇大企業素質,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優化企業結構;要適應經濟發展轉型的需要,增強勞動力、金融、技術等關鍵要素的供給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同時,還要著力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補齊民生領域、生態文明建設等突出短板。

  從短期看,近期的重點是要抓好鋼鐵、煤炭等行業的去產能工作,推進僵屍企業市場出清。要切實降低實體企業成本,提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的機遇,加強創新,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加快新動能成長壯大。從長期看,振興實體經濟的根本途徑在於改革,關鍵靠創新,要建立健全市場化法制化去產能的長效機制,推進金融、勞動力市場、能源電力等領域市場化改革,加大人力資本的投入,加快服務業開放,完善新興產業准入監管機制,以改革創新重塑我國實體經濟競爭優勢。

  毛艷華:要以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加快以『放管服』為核心內容的政府職能轉變三個方面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通過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形成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的市場環境,建立起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通過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國有資本功能放大、保值增值並提高競爭力,形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競爭優勢;同時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通過『放管服』改革營造公平便利的市場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對於堅定創新自信,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您有哪些對策和建議?

  顧學明:建設創新型國家是一項具有長期性的艱巨任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

  首先,要切實認識到創新在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匯聚全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合力。要切實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的問題和形勢,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纔能有力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進,提昇經濟質量;纔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拓展發展空間;纔能有效克服資源環境制約,增強發展可持續性。要不斷增強公眾的創新意識,在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方向和步驟上統一行動,形成全社會『共同想招、一起發力』格局,凝聚創新型國家建設合力。

  其次,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由『管理創新』向『引導創新』『服務創新』轉變。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扶持我國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要建立和完善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在配套政策制定中更加考慮企業的需求,激勵企業的自主創新。同時要營造良好的法律和社會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維護創新者利益,保護創新的積極性。

  再次,要擴大科技創新領域國際合作。要抓住全球創新資源加快流動和重組的機遇期,將開放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動力。注重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力度。要進一步加大高水平人纔和技術的引進力度,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同時要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海外建立研發機構,獲取先進創新資源。

  最後,要因地制宜,促進區域創新的協調發展,提高國家整體創新能力。需要看到我國東中西部區域間創新能力的差異。東部地區要發揮先導作用,追趕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在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等創新領域建設方面發揮引領作用。中、西部要通過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在引進的基礎上,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改造昇級傳統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王昌林: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的形成、完善以及重大技術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創新並不是一項短期任務,需要持續不斷的長期的人力資本積累,需要各種機制體制和政策的完善,因而必定是一場持久戰,必須把創新發展擺在國家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把教育現代化擺在優先位置,完善創新體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現代大學制度、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准入、技術標准等軟環境建設,著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二是要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實施一批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攻克一批核心技術、共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推動科技發展向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轉變。三是要聚焦振興實體經濟,支持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完善創新政策體系,不斷為企業這部創新的發動機加油助力。

  毛艷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新型國家是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從根本上講,21世紀參與和引領國際競爭與合作依賴於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舉措。

  當前,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投入非常大,為建成創新型國家,除了保持高投入外,還要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打通科技創新的多個環節。在基礎科研領域,國家需要改進高校相關考核機制,助推產學研結合與基礎科研成果轉化;在市場主體技術創新方面,國家既要做好中小企業的公共服務,激發新興企業的創新活力,又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的企業研發合作機制,解決企業共性技術研發的投入問題。此外,國家還需要及時應用科技創新研發成果,反哺產業發展和政府治理。比如通過信息技術提昇金融效率、利用『互聯網+』實現制造業轉型昇級、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規劃和社會治理等。

   原標題: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的戰略目標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