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 產業結構轉型昇級是關鍵點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網 作者:張德勇 編輯:楊柳 2018-03-18 20:34:44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居民消費加快昇級,創新進入活躍期,如果思維方式還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既高度肯定了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出現的積極變化,又著眼發展大勢,謀全局,抓重點,是我們牽住產業結構轉型昇級這個“牛鼻子”,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從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

  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大國經濟的必然選擇。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和穩定器,已是名副其實的大國經濟。與大國經濟相匹配的是,不僅要有量的遞增,更要有質的提昇。當今,世界經濟正處在深度調整中,盡管我國一些產業從過去的追趕者轉變為並跑者,甚至在個別產業上成為領跑者,但總體上我國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正面臨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和發達國家“高端壓制”的雙向擠壓。要擺脫這一處境,我國經濟發展就不能停留在過去的老套路上,而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提質增效上苦下功夫。

  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昇級是重點。五年來,我國經濟結構出現重大變化,消費貢獻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務業比重從45.3%上昇到51.6%,成為經濟增長主動力。高技術制造業年均增長11.7%。尤其是創新驅動發展成果顯著,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湧現出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培育出一些引領世界潮流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結構出現的重大變化,這既意味著過去五年來我們堅持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昇級取得階段性成果,推動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也意味著我們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為,主動作為,繼續做好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昇級這篇大文章,形成傳統產業生機煥發、新興產業茁壯成長的良好發展態勢。

  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昇級,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是根本。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發展經濟的著力點。發展實體經濟,首先要講求“實”,避免脫實向虛,心無旁騖專攻主業,這樣纔能朝著做強做優邁進。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既要建設有效市場,也要建設有為政府。深化基礎性關健領域改革,則實現了兩者的有機結合。通過改革,堅決破除制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弊端。在這方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主要抓手。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落實保護產權政策等,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並結合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釋放改革紅利,為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促進產業結構轉型昇級,堅持創新驅動是重要支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纔能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昇級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動能,纔能努力改變傳統產業多新興產業少、低端產業多高端產業少、資源型產業多高附加值產業少、勞動密集型產業多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少的狀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落實和完善創新激勵政策,調動科研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打造“雙創”昇級版,促進“雙創”邁上新水平等等舉措,讓創新紅利得到源源不斷的釋放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構成強大的新興產業集群,成為引領產業結構轉型昇級、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的磅礡力量。從而,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

   原標題:【光明網專論】推動高質量發展,要牽住產業結構轉型昇級這個『牛鼻子』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