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關注】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百傑人物,其中這些人與天津有關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雲 作者: 編輯:曲璐琳 2018-11-26 13:42:00

內容提要: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黨中央決定表彰一批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在這百名人物中,有至少5人是出生在天津,或工作在天津。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黨中央決定表彰一批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在這百名人物中,有至少5人是出生在天津,或工作在天津。

  於敏

  於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人物履歷

  於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屬天津市)。7歲在蘆臺鎮讀小學,中學先後就讀於天津木齋中學和耀華中學。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1946年,轉入了理學院理論物理專業。1949年考取了研究生,在張宗遂、胡寧教授的指導下,1951年於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畢業後,他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於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於敏的名字和身份是嚴格保密的。

  於敏沒有出過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於敏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靠自己的勤奮,舉一反三進行理論探索。從原子彈到氫彈,按照突破原理試驗的時間比較,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主要一個原因就在於計算的繁復。而當時中國的設備更無法可比,當時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於敏負責的氫彈設計。於敏記憶力驚人,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四年中,於敏、黃祖洽等科技人員提出研究成果報告69篇,對氫彈的許多基本現象和規律有了深刻的認識。

  1965年,於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於敏帶領一支小分隊趕往上海華東計算機研究所,抓緊計算了一批模型。但這種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變比低,不符合要求。於敏總結經驗,帶領科技人員又計算了一批模型,發現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解決了氫彈原理方案的重要課題。10月下旬,於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在氫彈原理研究中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設想,解決了熱核武器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於敏向在上海出差的全體同志作了系列的“氫彈原理設想”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大家的很大興趣,普遍認為通過這個階段的工作,研究者們抓緊時間試算了兩個模型,得到很好的結果。

  之後,於敏在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歷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於敏意識到慣性約束聚變在國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義。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在一定范圍內作了“激光聚變熱物理研究現狀”的報告,並立即組織指導了中國核理論研究的開展。1986年初,鄧稼先和於敏對世界核武器科學技術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試驗的建議。事實證明,這項建議對中國核武器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88年,於敏與王淦昌、王大珩院士一起上書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建議加速發展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並將它列入中國高技術發展計劃,使中國的慣性聚變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

  之後,於敏由於身體的原因逐漸退出研究領域,卸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轉而以“顧問”的身份繼續為中國的核物理事業提供寶貴的諮詢和建議。

  2015年2月1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代表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登門看望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於敏向他致以誠摯問候,向科技工作者致以新春祝福。於敏衷心感謝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心關懷,高度評價黨和國家推動科技創新的決策部署,表示要繼續發揮好作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再作貢獻。

  主要成就

  於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後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鍵性的理論問題。於敏構型也成為世界上僅有兩種氫彈構型之一。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乾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長期的努力,於敏對原子核理論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他把原子核理論分為三個層次,即實驗現象和規律、唯象理論和理論基礎。在平均場獨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人物榮譽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

  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1992年,獲光華獎特等獎;

  1994年,中國傑出科學家獎;  

  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15年,榮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2015年2月27日,於敏獲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2015年4月,於敏獲頒“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5年10月13日,於敏被授予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稱號。 

  2018年11月9日,於敏獲公示為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表彰推薦人選。

  推薦詞

  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稱號。

  郎平

  郎平,女,漢族,群眾,1960年12月出生,天津武清人,中國女排主教練、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

  人物履歷

  郎平1960年12月10日生於天津市。7歲,在北京市朝陽區東光路小學,開始了她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涯。1973年進入北京工人體育館少年體校排球班練習排球,1976年進入北京市業餘體校,同年入選北京市排球隊;1978年入選國家集訓隊。

  1978年郎平隨中國隊獲第八屆亞運會女排比賽銀牌;1979年獲第二屆亞洲女子排球錦標賽冠軍;1981年獲德國不來梅國際排球邀請賽冠軍,個人獲得“最佳攻球手獎”,同年還獲得第三屆世界杯女排賽冠軍,個人獲“優秀運動員獎”;1982年獲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第九屆亞運會女排比賽金牌;1983年在世界超級女排賽上獲得冠軍,1984年獲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女排比賽金牌;1985年獲上海“新民晚報杯”國際邀請賽、“海鷗杯”國際女排邀請賽和第四屆世界杯女排賽冠軍,並獲“優秀運動員獎”和“最佳運動員獎”。

  1989年郎平帶領意大利摩迪那俱樂部女子排球隊獲意大利杯賽冠軍;1990年回到國家隊,帶領中國女子排球隊獲第11屆女子排球錦標賽亞軍;1991年率新墨西哥州大學女子排球隊獲美國東部地區女子排球賽冠軍;1995年開始執教中國女排,同年率隊獲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賽第三名;1996年率領中國女排奪得亞特蘭大奧運會銀牌;1997年率國家隊獲第九屆亞洲女排錦標賽冠軍;1998年奪得第13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亞軍、第13屆亞運會排球比賽金牌。

  1999年開始郎平遠赴意大利執教,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率意大利摩德納女子排球隊在2000年獲意大利女排聯賽冠軍、2001年奪得歐洲女排冠軍聯賽冠軍、2002年再奪意大利聯賽和杯賽雙料冠軍;2002-2003賽季開始郎平轉執教意大利諾瓦臘俱樂部,率領諾瓦臘女排奪得意大利超級杯和2004年意大利聯賽冠軍。

  郎平是20世紀80年代世界女子排球界“三大主攻手”之一。郎平於1980年被國家授予“運動健將”稱號;1984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5年獲“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此後多次當選“全國十佳運動員”,並四獲國家體委頒發的體育運動榮譽獎章。1994年被評為“建國45周年體壇45英傑”之一,1997年被國際排聯評為年度女排“最佳教練”,1999年當選“新中國體育五十星”。2002年以全票入選排球名人堂,成為亞洲排球運動員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2008年北京奧運會,郎平率領美國女排奪得銀牌?

  2009年,郎平回國執教廣東恆大女排?2013年4月25日,郎平又正式出任中國女排主教練。

  2014年女排世錦賽,郎平帶領年輕的中國隊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最終時隔16年再奪亞軍,給中國三大球帶來了驚喜?

  2015年5月份在天津帶領中國隊重奪亞錦賽冠軍?

  2015年郎平帶領中國隊時隔12年第四次奪得世界杯冠軍? 2016年8月21日,郎平帶領女排戰勝塞爾維亞,贏得裡約奧運會冠軍?

  2017年3月29日,郎平昇任中國女排總教練?

  2017年5月16日,中國排球協會增補郎平兼任中國排球協會副主席?

  主要榮譽

  2016體壇風雲人物最佳教練獎

  2016中國十佳勞倫斯冠軍獎最佳教練獎

  Volleywood年度最佳教練

  “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2015CCTV體壇風雲人物年度最佳教練獎

  2015CCTV體壇風雲人物評委會大獎

  2014CCTV體壇風雲人物年度最佳教練獎

  國際奧委會“婦女和體育”貢獻獎

  光耀60年新中國最具影響力體育人物

  2002年入選世界排球名人堂

  全國體育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1996年度女排最佳教練

  “建國45周年體壇45英傑”

  1986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榮獲國際奧委會紀念1985年“國際青年年獎牌”

  第7屆全國十佳運動員

  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一等軍功獎章”

  第6屆全國十佳運動員

  1983年獲“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第5屆全國十佳運動員

  第4屆全國十佳運動員

  第3屆全國十佳運動員

  獲國家體委頒發的“優異成績獎”

  1980年國家體委授予運動健將稱號

  第2屆全國十佳運動員

  推薦詞

  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主力隊員,和其他隊員一起實現“五連冠”,塑造了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勵了各行各業人們為中華民族騰飛不懈奮斗。20世紀90年代以後,她兩次在中國女排最困難時期,主動擔任主教練,傳承“女排精神”,大膽改革創新,大刀闊斧起用新人,搭建復合型教練團隊,把中國女排重新帶上巔峰,獲得了奧運會、世錦賽等多項世界大賽冠軍。“女排精神”已成為中國體育的一面旗幟,振奮了民族精神,激勵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投身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北京市勞動模范”等稱號。

  施光南

  施光南,男,漢族,中共黨員,1940年8月出生,1990年5月去世,浙江金華人,音樂家、作曲家,全國青聯原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原副主席。

  人物履歷

  施光南,祖籍浙江金華,1940年8月22日出生於重慶南山,從小酷愛音樂。中學時代先就讀於北京101中學,後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64年,從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分配到天津歌舞劇院。他創作的女中音獨唱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旋律流暢上口,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深得群眾喜愛。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施光南把萬馬齊喑後民眾揚眉高歌的心情與自己的一腔喜悅化成一曲《祝酒歌》,頓時傳遍了華夏大地,它陶醉了億萬中國人民,成為一代頌歌。

  1979年7月,施光南調入原中央樂團,他接連創作了《月光下的鳳尾竹》《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上百首帶有濃厚理想主義色彩的抒情歌曲,無論是對當代青年美好生活和愛情的謳歌,或是對祖國的深深熱戀和對家鄉的殷切期望,都唱出了中國人民走向未來的心聲,喚起了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成為經久不衰的時代之歌,激勵著一代青年在他的歌聲中奮發進取。

  1981年,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施光南創作了大型歌劇《傷逝》,他以滿腔熱情和嶄新的手法,成功地用音樂塑造了魯迅先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筆下所刻化的一代追尋與彷徨的青年形象。

  1984年7月施光南加入中國共產黨,三年後,他作為文藝界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出席了黨的十三大。1985年,施光南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十五個副主席中最年輕的副主席。同年,全國30萬個團支部投票評選首屆"當代青年最喜愛的歌"獲獎的30首歌曲中,施光南的作品佔三首。1986年,施光南被選為全國青聯副主席。成為許多青年,特別是文藝界青年人的摯友,許多著名音樂家、詞作家、歌唱家都被他團結在周圍。

  1980年10月、1987年10月和1989年10月,分別在天津、武漢和廣州舉行了《施光南聲樂作品音樂會》。

  1990年3月,在施光南心中孕育了20餘載的另一部大型歌劇《屈原》初步完成,並舉行了歌劇《屈原》音樂演唱會。一部歌劇醞釀半生,在當今如此不景氣的中國歌劇舞臺上,竟能不屈不撓地開花結果,是何等難能可貴。孰不知《屈原》竟成為音樂家最後的絕響。施光南1990年5月2日去世,享年49歲。

  主要作品

  C小調鋼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青春》,管弦樂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獨奏《瑞麗江邊》,歌劇音樂《傷逝》,電影音樂《幽靈》,京劇音樂《紅雲崗》,河北梆子音樂《紅燈記》,聲樂套曲《革命烈士詩抄》《海的戀歌》,歌曲《最美的贊歌獻給黨》,《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立功喜報寄回家》《臺灣當歸歌》《搖籃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漓江謠》《火車司機之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歌劇《屈原》等。其中《祝酒歌》獲慶祝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一等創作獎及1980年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第一名,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亞洲文化中心選為在亞洲青少年中推薦的歌曲;《潔白的羽毛寄深情》在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中獲獎;《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國音協主辦的優秀群眾歌曲評選中獲獎;《立功喜報寄回家》在全軍第三屆文藝會演中獲優秀創作獎;《瑞麗江邊》《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傳國外。除此,他還創作了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歌劇《傷逝》的音樂,出版有《施光南歌曲選》等,被譽為"時代的歌手"。

  推薦詞

  他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在創作實踐中追求思想性、藝術性和群眾性相統一,為人民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國媽媽》《月光下的鳳尾竹》等數以千計的音樂作品,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國內外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堅持把愛國作為音樂創作的永恆主題,為人民書寫創作,謳歌改革開放,譜寫時代贊歌,被譽為“時代的歌手”。作品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的熱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對重振民族精神的企盼,引起億萬人民的強烈共鳴,激勵著一代代青年奮發進取。

  張黎明

  張黎明,男,漢族,中共黨員,1969年8月出生,河北滄縣人,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濱海供電分公司運維檢修部配電運檢室黨支部副書記兼配電搶修班班長。

  人物事跡

  30年來,張黎明始終沒有離開條件艱苦的配電搶修一線,因為,“電力搶修是雪中送炭、救人危急的事,乾著光榮。”這是張黎明的回答,也是一個普通共產黨人對平凡崗位的承諾、對理想信念的堅守。

  沒有任務的時候,張黎明總是隨身帶著筆記本,記下所轄線路的全部位置及周邊環境,回來後一條條線路圖精確地繪制下來,並弄清所有配電線路所帶的用戶及用電性質。簡單的事情重復做,重復的事情用心做,久而久之,張黎明練就了一手事故診斷的絕活,憑借線路保護動作情況、設備健康狀況、故障周圍環境,就能迅速准確的判斷出事故的基本性質和位置,為盡快送電爭得了寶貴的時間,被同事們稱為“活地圖”。

  張黎明服務的轄區是天津市濱海新區,落戶在這裡的世界500強企業達140多家。作為所在班組的負責人,張黎明經常在供電的關鍵時間選擇24小時值守,以便隨時投入故障搶修。“黨員就是要走在前,乾在前,凡事比別人多做一些,做好一些。”海河隧道工程是我國首次在高地震區修建沈管隧道,備受矚目。2014年10月子夜12點左右,海河隧道建設工地突然停電,海河隧道負責人給張黎明撥通了求助電話,與此同時,張黎明也接到公司調度的電話,要求他們迅速開展全線故障排查。僅2個小時,挖斷的電纜就被重新接好。搶修結束後,張黎明還主動給參建的施工隊伍培訓,防止此類事故再次發生。

  多年來,他從未關過手機、更不會讓手機沒電或欠費,有時候夜裡聽到下雨了,他也習慣性地把手機握在手裡,為的就是第一時間接到電話、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第一時間解答疑難。搶修一線工作常常與危險相伴,但張黎明還是選擇毅然前行。2015年8月12日23:30左右,濱海新區開發區瑞海公司倉庫發生連續爆炸,16分鍾後,張黎明就率隊抵達距離爆炸點不足1.5公裡的事故現場,到次日凌晨五點,共往返醫院和事故現場8次,為20多名傷員搶下了救援“第一時間”,張黎明和他的隊員以搶險救援的“最美逆行”彰顯大愛與責任。

  在濱海供電分公司有一種特殊手提箱,搶修班裡、搶修車上、事故現場都在用,這就是張黎明團隊創新發明的拉杆式“急修BOOK箱”。這種新型工具箱,就如同一本“工具書”,將工具和常用備件分門別類地放在適當的“頁面”上,到了現場可以很方便地“翻閱”、提取,工具缺失也能隨時發現。“急修BOOK箱”在全市電力系統大力推廣,成了搶修一線員工的隨身“寶貝”。

  張黎明愛學習、善鑽研,堅信“服務沒有最好,創新就能更好”。在技術創新上有一手,在管理創新上更有一套,他帶領團隊制定完善《搶修服務一日標准化工作流程》,進一步整合優化搶修服務流程,提高了搶修工作效率。在服務客戶過程中,張黎明總結提煉出了“服務態度主動化、服務手段現代化、程序標准規范化、管理方式軍事化、延伸服務人性化、特殊對象親情化”的“六化”工作法,使工作效率、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不斷得到提昇。

  2007年,以張黎明名字命名的“濱海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十年間,張黎明和他的215名隊員走進石化企業、“大火箭”基地等,安全檢查保供電;走進鄉村,推行節約用電小竅門,增加電力設備讓農村告別低電壓;走進校園,向孩子們宣傳安全用電常識;走進醫院,檢修線路保安全;走進社區保民生,推行社區經理服務制,開展“節能互助,照亮鄰裡”等服務項目……社區群眾親切地稱張黎明“書記”,因為在他們心裡,張黎明是社區的“電管家”,是代表黨和政府給他們送溫暖的“光明使者”。

  張黎明及其帶領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堅持“你用電,我用心”的服務理念,開展“三式一約”差異化服務,主動為政府提供“參謀式”服務、為重點企業打造“伙伴式”服務、為重點項目實施“訂單式”服務,對百姓民生履行“公益之約”,實施24小時服務熱線聯動應急機制,確保快速響應,做到對待百姓有求必應、有難必幫,成為百姓好用、愛用的“電保姆”。

  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他帶領共產黨員服務隊隊員先後與十幾個社區150餘戶老弱孤殘住戶確立幫扶關系,建立服務檔案,走訪慰問軍烈屬、殘疾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體,結對幫扶失學兒童、急送心髒病患者、受傷者就醫等事跡在群眾中傳為佳話,每年累計出勤1100餘次,他個人義務奉獻1萬多小時。他和團隊的志願服務活動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016年,天津市委將他作為重大典型進行宣傳,在全市掀起集中傳播和學習張黎明先進事跡的高潮,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傳遞了“正能量”。

  主要成就

  張黎明主持的多項創新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國家專利24項,“可摘取式低壓刀閘”一項專利推廣應用,將恢復送電時間由原來的45分鍾縮短至8分鍾,每年減少停電損失超過300萬元;他發明的“AAEA”搶修管理模式,將故障平均處理時間由3小時縮短到1小時。張黎明團隊創新發明的拉杆式“急修BOOK箱”。這種新型工具箱,就如同一本“工具書”,將工具和常用備件分門別類地放在適當的“頁面”上,到了現場可以很方便地“翻閱”、提取,工具缺失也有隨時發現。“急修BOOK箱”在全市電力系統大力推廣,成了搶修一線員工的隨身“寶貝”。

  “張黎明創新工作室”成立5年來,實現技術革新200餘項,110餘項獲得國家專利,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近10億元,一批高素質人纔也從這裡湧現,151人提昇了技能等級,張黎明創新工作室被命名為天津市“十大勞模創新工作室示范單位”,他本人也成為天津市電力系統唯一一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一線工人。

  主要榮譽

  2016年初,天津市委將他作為天津重大典型進行宣傳。

  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天津市道德模范、“為民務實清廉先進典型”等榮譽。

  2016年7月1日,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18年5月28日,中宣部在天津市向全社會發布張黎明的先進事跡,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推薦詞作為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產業工人傑出代表,他堅守基層一線,刻苦鑽研技術,在平凡崗位上練就過硬本領、做好本職工作。從事電力搶修工作30多年,累計巡線8萬公裡,從未發生安全事故。勇於探索,矢志創新,帶領團隊實現技術革新400餘項,獲國家專利158項,20餘項填補智能電網建設空白,並把創新成果應用於生產實踐,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效益。堅守“黎明出發、點亮萬家”服務承諾,詮釋了新時代產業工人敢為人先、勤奮刻苦、精益求精的精神品格,被百姓親切地稱為“光明使者”。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蔣子龍

  蔣子龍,男,漢族,中共黨員,1941年8月生,河北滄縣人,天津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副主席。

  人物經歷

  1958-1960,初中畢業考入天津重型機器廠技工學校。

  1960年,天津鍛鑄件廠工人,同年參軍,考入海軍制圖訓練學校。

  1960-1962,畢業後任制圖員,業餘為部隊文藝宣傳隊編寫節目,鍛煉了寫作能力。

  1962-1965,海軍184部隊戰士。

  1965年,根據部隊生活經歷,創作第一篇短篇小說《新站長》。同年復員回原廠。

  1965-1974,天津重型機器廠廠長辦公室秘書,代理車間主任。

  1974-1982,天津重型機器廠車間黨總支副書記、車間副主任。

  1982-1985,天津市作協專業作家、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副主席。

  1985-1987,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天津市作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市文聯副主席。

  1987-1988,《天津文學》主編。

  1988-1991,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天津市作協主席、黨組成員,《天津文學》主編。

  1991-1996,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天津市作協主席、黨組成員。

  1996-2001,中國作協第五屆副主席,天津市作協主席、黨組成員,全國作協第六屆副主席。

  2006年11月第七屆全國作代會上當選為全國作協第七屆副主席。

  主要作品

  短篇小說:

  《新站長》

  《喬廠長上任記》

  《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

  《拜年》

  《蛇神》

  《子午流星》

  《三個起重工》

  《蔣子龍文集》(8卷)

  《蔣子龍短篇小說集》1980,中青

  中篇小說:

  《開拓者》(中、短篇小說集)1981,中青

  《赤橙黃綠青藍紫》1981,百花

  《燕趙悲歌》1985,中青

  《陰差陽錯》

  《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中、短篇小說集)1982,花城

  《蔣子龍中篇小說集》1982,湖南人民

  《鍋碗瓢盆交響曲》1983,百花

  《蔣子龍選集(1—3冊、中、短篇小說集)》1983,百花

  《拜年(中短篇小說集)》1984,上海文藝

  《蔣子龍集》1986,海峽

  長篇小說:

  《蛇神》1986,百花

  散文集:

  《國外掠影》1983,百花

  《過海日記》1983,文聯

  其他作品:

  《機電局長的一天》

  《不惑文談》1984,上海文藝

  《蔣子龍創作精選集》1986,時代文藝

  《蔣子龍代表作》1986,黃河

  個人榮譽

  短篇《喬廠長上任記》、《一個工廠秘書的日記》及《拜年》分獲1979、1980、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中篇《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及《燕趙悲歌》分獲1980、1982、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推薦詞

  他是“改革文學”的創始者和代表性作家,其作品致力於改革者形象的塑造。1979年創作並發表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首開“改革文學”先河。始終把創作的著眼點放在人們關心的經濟改革領域,以雄放剛健的風格,把改革者的個性心理、精神風貌以及為現代化建設進行可歌可泣的奮斗表現得極具感染力。陸續發表的《開拓者》《赤橙黃綠青藍紫》《鍋碗瓢盆交響曲》等一系列表現工廠、城市改革的中短篇小說,對引領思想觀念轉變、推進改革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激發了全國上下的改革熱情。其多部作品榮獲全國優秀短篇、中篇小說獎。(津雲新聞編輯曲璐琳)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