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雲:太行山上的『新聞戰士』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方問禹 編輯:李彤 2019-01-18 19:33:28

內容提要:天然清新的田園景致,魅力迷人的山鄉風光,蒼松翠柏的紅色傳承,仁義淳厚的鄉風民俗……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永和鎮,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撲面而來。這片虞東平原沃土田園與四明山餘脈山水造化而成的錦繡之地,也是革命英烈何雲的故鄉。

何雲同志(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天然清新的田園景致,魅力迷人的山鄉風光,蒼松翠柏的紅色傳承,仁義淳厚的鄉風民俗……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永和鎮,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撲面而來。這片虞東平原沃土田園與四明山餘脈山水造化而成的錦繡之地,也是革命英烈何雲的故鄉。

何雲,原名朱士翹,1905年生於上虞縣朱巷鄉(今上虞區永和鎮)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1年考進杭州師范學校,畢業後回鄉任教,並投身上虞縣農民運動之中。1930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讀經濟系,後轉入鐵道傳習所。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毅然停學回國,參加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黨中央決定創辦《新華日報》,何雲被調往漢口參加籌備工作,擔任國際版編輯。12月,《新華日報》華北分館成立,何雲任分館管理委員會主任(社長)兼總編輯。1939年元旦,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號誕生。

1940年8月,八路軍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何雲隨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劉伯承、鄧小平奔赴前線組織戰地新聞采訪,在火線上編輯、審稿、刻印、發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戰斗消息傳播出去,為鼓舞部隊士氣,宣傳百團大戰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殘酷的對敵斗爭中,雖然報館經常轉移,但報紙的出版從未間斷。《新華日報》華北版被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稱為“華北人民的聰耳,華北人民的慧眼,華北人民的喉舌”和“華北抗戰的向導”。

1942年5月,日軍調集重兵,對太行山遼縣麻田一帶進行“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企圖摧毀八路軍總部和《新華日報》華北分館。何雲率領全館同志堅持工作和戰斗。

在危急關頭,何雲對身邊的同志說:“不要把子彈打光了,留下最後的兩顆,一顆打我,一顆打你自己,我們不能當俘虜!”5月28日黎明,正在大羊角村山坡上隱蔽的何雲,不幸背部中彈負重傷,昏倒在地。當被醫護人員搶救醒來時,他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的傷不很嚴重,快去搶救倒在那邊的同志吧!”當醫護人員檢視完別的傷員再來看他時,他已經犧牲了,時年37歲。

何雲犧牲後,劉伯承沈痛地說:“實在可惜啊!一武(指左權)一文(指何雲),兩員大將,為國捐軀了!”全國解放後,何雲烈士的忠骨移至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安葬在左權將軍墓的左側。

永和鎮黨委書記朱春蘭介紹說,在艱苦卓絕、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作為上虞縣抗日民主政府的誕生地,永和鎮一度是上虞縣抗戰的政治中心,同時作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的重要活動據點,留下了一大批革命英烈浴火奮戰的印記。對此,永和鎮將上虞縣抗日民主政府舊址改造成“永和館”,“紅色老區”的紅色記憶、英烈遺風,仍然照亮著後人奮進的前程。

   原標題:何雲:太行山上的『新聞戰士』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