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廣播之路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學習強國』天津學習平臺 作者:王寶成 編輯:李松達 2019-07-05 09:03:23

內容提要:我與祖國同齡,祖國培養教育了我,讓我這個村兒裡長大的娃娃,成為了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

  我與祖國同齡,祖國培養教育了我,讓我這個村兒裡長大的娃娃,成為了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人。1974年初春,清晨的朝陽如約而至。在大畢莊村當耕讀老師的我,與往常一樣正准備進入教室,被村乾部大聲地喊住,“寶成,學東書記找你有要緊的事,讓你趕快去一趟。”我二話不說,大步流星地趕到大隊部。大隊書記李學東手捧著煙袋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寶成啊,咱們村想成立個廣播站,你的文字基礎好,嗓音厚實,又年輕,經村裡40個生產隊長研究決定,由你擔任這項工作,你要不負眾望啊!”就這樣,在領導的信任和鼓勵下,我走上了廣播之路,一乾就是40年。

  當時,村廣播站原址設在了村內大廟前殿的一間不到8平方米的小屋,一臺750W的擴大器,麥克風上包裹的紅布格外耀眼。32個廣播大喇叭覆蓋了全村各個角落。我的工作主要是每天6:30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7點轉播東郊區廣播站的有線廣播節目,8點轉播大畢莊公社的有線廣播節目,8:30結束。下午5:30轉播天津人民廣播電臺的對農廣播《津沽大地》節目,6點重播區、鄉的有線節目。為保證傳輸信號的暢通,我每周騎著自行車在村子裡走一圈,巡查信號的音質、節目的音量。有了信號的保證,村民們可以聽到中央臺、天津臺、區級站和社級站的聲音,我想如果能聽到村裡本土的節目,這不就是一個五級宣傳陣地嗎?很快,我的提議得到了村領導的肯定。我開始揣摩節目的編輯方法、特點、思路,練著采寫新聞專稿和編輯各類節目,並錄成音頻節目。在大畢莊公社廣播站播音員張玉叔、李玉蘭兩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們的節目不僅有像模像樣的開始曲,還有節目預告和結束語。開始曲《喜洋洋》歡快接地氣,村民們喜歡聽,也成為了村級廣播站節目的標識。

  我深知本土節目重在符合本村百姓的需求,於是我開始嘗試記者工作。幾十年來,我利用廣播配合村內的計劃生育、鄉風文明、村容村貌、征兵和農業病蟲害防治等項工作。其中《大畢莊村民看病不出村》《大畢莊農民退休金上調幅度大》《大畢莊村獨生子女戶住房領先》等百篇消息、通訊分別被區級站和市級報社采用。

  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葉,我們村一直是天津市蔬菜生產的優質區,曾獲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頒發的國務院獎狀。為更好地服務天津和北京市民,我村在全市率先搞起了大棚蔬菜種植,吸引了鄰村和外地村民參觀學習。在村級廣播中,我根據時令的變化,有針對性地介紹西紅柿、白菜等蔬菜的具體操作和農藥使用等知識,還與市廣播電臺聯系,請來了專家現場指導,使我村的大棚種植水平上了新臺階。

  村民們越來越關注本村的廣播節目。一位村民對我說:“寶成,你在廣播時發音有不准的情況,你把計劃生育條例(li?)念成計劃生育條例(lie?)了。”這事兒對我觸動很大。學習永無止境,我自費買了新華字典、漢語成語詞典,每天用一個小時專門進行文字學習和播音技巧的練習。錄音結束後,我反復聽,不滿意就重新錄,直至滿意為止。後來,我還開辦了音樂點播節目,村裡大爺、大娘們邊曬太陽,邊點播節目,其樂融融。這種融新聞性、政策性、知識性、娛樂性於一體的廣播節目,深受群眾歡迎。

  時任區級廣播電臺臺長張啟娟這樣評價我們:“一個村級廣播站能365天堅持轉播上級臺節目,就已實屬不易,還能有自辦節目就更屬難得,特別是把中央、市級、區級、社級和村級五個級別的節目連起來播放,形成一個拳頭,具有強大震撼力,這在全區、全市乃至全國都尚屬罕見。” 我村的節目是全區唯一的一個村級廣播節目,這給了我極大的鼓舞和動力。

  不論是春夏秋冬,還是酷暑嚴寒,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萬四千六百天,無休無假。妻子問我:“你每天起早貪黑的,到底為個嘛?”“不為嘛,有錢難買我願意。”倔強的我深知妻子是懂我的。

  記得有一年,鄰居家在原址上翻蓋新房子,我家的西房山緊挨著他家的東房山,他家起完地基後,就在當天深夜發生了可怕的一幕。正在熟睡的兩個妹妹,突然被西房山??裂的聲音驚醒,“不好,房山要塌。”當姐妹倆跑出的瞬間,房山倒在了鄰家的地基上。聞訊,趕來的鄰居們紛紛議論,叫他家包賠損失。我沒有爭辯,妻子則默默地請來岳父,幫我蓋房子。村裡人認為蓋房子是比娶妻生子都重要的大事,而妻子正是理解我,支持我,為了不讓我休班,纔叫來了老父親幫我們的。家裡的事,妻子從來沒有讓我操過心。

  農轉工,是那個年代人們心裡的熱盼。幾十年來,我多次放棄了這樣的機會,我至今清楚地記得,村裡最後一次農轉工的單位是天津第二煤制氣廠。弟弟妹妹勸我,要抓住機會。母親也勸說:“以前的多次轉工,你放棄,我不攔你,但這次不行,你年齡越來越大,也要為孩子們考慮。”母親的話是有道理的。父母因工作的原因和弟弟妹妹們一直生活在市區,因為我自小跟著爺爺奶奶在村裡長大,父母覺得虧欠我,所以多年以來,我的任何決定他們都是支持的、尊重的。但這次,母親卻著急地說:“你再不轉工,我就不認你這兒子。”我開始動搖了,心想當了工人,我還能找到自己嗎?可是不轉工,作為家中的長子,又愧對於父母、妻子和孩子。村書記王琪對我說:“雖然廣播站需要你,鄉親們需要你,但是只要你想好了,村裡就不再耽誤你。”幾經徹夜難眠,我想只要廣播陣地需要,只要鄉親們需要,我就永遠不離開我深愛的廣播工作。這是我40年的誓言、踐行和堅守。

  如今已進入網絡時代,大畢莊村廣播站已完成歷史使命,成為我的美好回憶,因為它伴我走過了最激情滿懷的歲月,向村民們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現在雖已年逾七旬,面對廣播工作我依然沒有人生遲暮的感慨,只要廣播不老,我依然年輕。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