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湘江搶渡:用生命向信仰交出答卷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朱超、夏軍、張瑞傑 編輯:李松達 2019-07-05 14:53:00

內容提要:鳳凰嘴是著名的湘江渡口,位於廣西全州縣鳳凰鎮。渡口不大,一艘簡易鐵船固定在橫跨湘江的鐵索上,人們依靠擺渡人拉動鐵索過江。

  鳳凰嘴是著名的湘江渡口,位於廣西全州縣鳳凰鎮。渡口不大,一艘簡易鐵船固定在橫跨湘江的鐵索上,人們依靠擺渡人拉動鐵索過江。

  80多年前,最後一批紅軍在這裡渡過湘江。當時涉渡寬約百米的江面,猶如跨越天塹。

  這是位於廣西全州縣纔灣鎮的腳山鋪阻擊戰發生地(6月29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生與死之戰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後,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蔣介石調集重兵,在湘江東岸布下第四道封鎖線。紅軍在11月25日下達搶渡湘江的作戰命令。

  搶渡中,紅軍在灌陽縣新圩、全州縣腳山鋪、興安縣光華鋪阻擊敵軍。

  12月1日,經過激烈戰斗,紅軍主力渡過湘江,然而,國民黨湘、桂軍已會師湘江邊,屏山渡、大坪、界首等渡口相繼失守,鳳凰嘴成為湘江以東紅軍各部搶渡的最後一個渡口。

  幸存者回憶錄中描述,當時正是冬季枯水期,紅軍指戰員們在刺骨的江水中涉行。盤旋在上空的敵機不斷轟炸、掃射,敵人從四面八方擁來,炮彈呼嘯著落在河灘上,紅軍戰士向對岸衝去,在槍林彈雨中,有的成批倒下,有的被水流卷走。

  96歲的蔣濟勇就住在鳳凰嘴渡口附近,他忘不了當時情景:“兩架飛機距離江面很近,不停扔彈,還打機關槍。許多紅軍被炸死在岸邊、江裡,有的遺體被江水衝到下游。戰爭結束後,村民們掩埋紅軍遺體都埋了好幾天。”

  “上世紀70年代,群眾在附近修水渠時,挖到不少紅軍遺骸。直到去年,我們在江邊還發現了一具紅軍的遺骸。”鳳凰鎮鎮長胡年華說,戰後,當地流傳著“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之說。

  湘江戰役後,中央紅軍由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減少到3萬餘人。

  這是位於廣西全州縣城西北角的易蕩平烈士之墓(6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信仰的力量

  犧牲如此壯烈。這是一份用生命向信仰交出的答卷。

  紅三軍團第六師之第十八團,是掩護大部隊過江的最後的後衛部隊。他們與桂軍三個師展開激戰,終於完成掩護紅八軍團大部渡江的任務。可是,該團在撤退中被桂軍分割包圍,戰至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

  沒能渡過湘江的紅五軍團第34師戰至彈盡糧絕,全軍覆沒,師長陳樹湘壯烈犧牲,年僅29歲。紅二師五團政委易蕩平在此犧牲時,纔26歲。

  紅八軍團渡過湘江集結時,僅餘1000餘人。美國著名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中記錄了該團政治部宣傳部長莫文驊的故事。莫文驊這樣描述搶渡湘江的情形:最困難的事莫過於在飛機的掃射之下行軍,但是我們已不能考慮生命安全了。看到戰友們在敵人的射擊中倒下,真使人難過,但是,我們相信,飛機能打死打傷我們中的一些人,會使我們的前進更為困難,會奪去一些人的生命,但它們不會最終贏得戰爭的勝利……

  一位研究紅色文化的學者說,正是懷著建立美好新社會的崇高理想,紅軍將士纔會不惜一切,不惜生命。

  這是位於廣西全州縣鳳凰鎮的鳳凰嘴(6月29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未完的答卷

  立於鳳凰嘴渡口,望著奔流的湘江,記者心潮難平。興安縣專家陳興華說,他接待過許多尋訪歷史的中外人士,他們都想解答同一個問題: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在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下,紅軍靠什麼渡過湘江、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

  “關於湘江之戰,我們還需要深入研究更多細節。”他說。

  如今,湘江上建起了水電站,高速公路把各縣連接了起來。胡年華鎮長指著當年紅軍涉渡處的江面對記者說,那裡正在修建一座 “鳳凰嘴大橋”,預計明年竣工之後,老渡口將停用,依靠人工搖船渡江將成為歷史。

  他還說,這座橋梁建成後,將以紅色為裝飾基調,“雖然渡口不在了,這段紅色歷史也要一代代傳承下去。”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