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市能否成為文旅新名片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晚報張譯丹 馮悅欣 編輯:孫暢 2019-10-28 10:45:23

內容提要:上期『今晚調查』,關注的是『圖書流轉』在人們日常閱讀行為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今晚調查』將聚焦一種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圖書流轉』現象,即古舊書市集。

  攝影記者 劉乃文

  天津北方網訊:上期“今晚調查”,關注的是“圖書流轉”在人們日常閱讀行為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本期“今晚調查”將聚焦一種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圖書流轉”現象,即古舊書市集。

  10月下旬,北京潘家園成功舉辦了首屆古舊書博覽會,而曾經風頭無兩、被稱為“華北地區最大的古舊書集散地”的天津三宮古舊書市集,也被愛書人士屢屢提及、反復回味。接受本次調查的315位受訪者中,曾經逛過古舊書店、古舊書市集的佔比達八成以上。在天津,古舊書流轉活動既有其歷史淵源,也有其現實意義。

  歷史的“流轉”:從未消失的古舊書市集

  作家徐鳳文也是古舊書收藏者,他不僅自己喜歡買、喜歡讀,還始終致力於古舊書文化的推廣。曾經有機構邀請他去做有關閱讀的公眾演講,他會帶幾本自己的藏書前往,在演講結束後根據圖書的內容形式選擇對應的讀者現場贈送。

  “放眼全國,談到有傳統、傳承、傳續的古舊書市集,就不能不提天津。”徐鳳文介紹說:近代以來,古舊書市集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天津古舊書市集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天祥市場時期,百年來或有間斷,卻不曾消失,這是民間自發堅持的文化傳統;天津在古舊書的收藏方面也很有傳承性,大環境培養出很多著名的藏書家,如周汝昌、姜德明、韋力等諸位先生,作家孫犁來到天津後在書鋪、書攤買了很多書,其中也包括大量古舊書;古舊書市集在年代和地域上不斷流轉,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老圖書館的“換書大會”、煙臺道古籍書店門口、八裡臺高教書店門口、水上公園書展、沈陽道古玩市場、文廟、二宮、三宮、鼓樓、古文化街、海河岸邊等地,都曾是古舊書攤的容身之所。直到去年,海河岸邊自發形成的古舊書市集轉回古文化街文化小城落了腳。

  徐鳳文談起巴黎塞納河兩岸的古舊書市集,那是全世界聞名的文化聖地,吸引過像巴爾紮克、海明威、薩特等文化巨匠,也吸引著無數年輕的游客前往參觀、游覽,邁進網絡時代後仍然是紅人們的“打卡地標”。

  他認為,天津的古舊書市集也可以成為並且應該成為滋養城市文化的土壤,就像舊書店之於日本的京都,在古舊書籍的流轉過程中,培養、哺育城市裡那些讀書、愛書、懂書的市民。

  古舊書自有生命力

  在關於公眾參與過的圖書流轉活動的調查中,舊書流轉的參與率約為六成(60.95%),而購買、收藏古籍故紙的參與率為24.76%。天津人對古舊書市集、古舊書店並不陌生,這固然與天津的歷史文化底蘊相關,也展現了市民參與文化交流的熱情。

  數據顯示,八成以上(83.81%)受訪者和家人曾逛過古舊書店、古舊書市集,10.16%的受訪者知曉但從未去過古舊書市集,僅6.03%的受訪者從未聽說過古舊書市集。在逛過古舊書市集的受訪者中,又有28.57%的人曾無意中路過古舊書市集。天津的古舊書市集在歷史上長期存在,形成了在市民群體中的宣傳效應。

  你記得哪些舊書市

  在曾經出現過的古舊書市集中,人們印象深刻的有哪些?33.33%的受訪者對二宮古舊書市集印象深刻,29.52%的受訪者還記得幾十年前的“換書大會”,27.62%的受訪者“惦記”著古籍書店門口曾經出現的古舊書市集,24.44%的受訪者對三宮古舊書市集的鼎盛場景難以忘懷。

  在人們購買古舊書的渠道方面,古舊書店(39.68%)、路邊書攤(38.73%)、圖書館/書店處理圖書(35.24%)、私人交易(30.48%)佔比均超三成,而古舊書市集(26.98%)、網絡購買(21.59%)、圖書文化展會(21.27%)等僅佔兩成多。隨著購買古舊書的渠道多樣化,受眾對古舊書的消費行為已經不受市集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古舊書市集不能躺在過去的輝煌記憶中,也要致力於創造新的吸引力。

  身份的“流轉”:徘徊於街巷的文化情結

  劉偉是天津人,少年時代就在曲阜道上的古舊書攤上“蹭書看”;幾十年後,這條車水馬龍的繁華道路上早已沒有古舊書攤的蹤跡,他就在曲阜道聚福裡胡同開起了古舊書店。

  “我第一次接觸到舊書,是在曲阜道上認識一個修自行車同時擺攤賣書的李師傅,他的攤位上總有《讀者文摘》《世界知識畫報》《大眾電影》這類期刊。我一邊看書,一邊暗自思忖:這麼多過期雜志,哪兒搞來的呢?後來有一天,我注意到收廢品的盧大爺收到一捆《大眾電影》,我就用8元錢買下來,晚上也學著李叔的樣子‘練攤’,小賺了一筆。”劉偉認了師傅入了行,從讀書人變成了書攤經營者。

  2009年至今,劉偉經營的古舊書網店已有10年,所獲收益超過擺攤和開書店的經營所得。網絡為他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外國客戶蜂擁而至,讓他意識到古舊書具備傳承文化、專業研究、資料考據等多方面的意義。“我覺得越是好賣的(古舊書),越說明其具有流通價值、保護價值。”他說,中醫、武術、菜譜這三類古舊書最受買家歡迎,老方子、老秘本、老藏本、老菜譜一上市就供不應求。

  “我開店固然是為了養家糊口,但同時也想借此多認識一些讀書人,把(我所有的)這些書和我的經驗傳承給這些人。我現在的讀者都是45歲、甚至50歲以上的人,我特別希望學生群體能願意多了解一些古舊書。年輕人不一定非得去高大上的書店喝著咖啡看書,他們蠻可以去古舊書攤看看老書。我總覺得,紙質的東西能讓我們看到真實的歷史。”劉偉喜歡體會和談論古舊書帶給他的歷史感,他因此感覺自己的工作更有價值,也更有希望。

  人們為何愛“逛”書攤

  天津人逛古舊書店和古舊書市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為滿足藏書愛好”和“感覺淘書特別有樂趣”這兩個理由佔比最多,均超過四成;逛街休閑佔36.83%,有購書需求佔34.29%,陪伴親友旅游觀光佔24.44%,為結識有相同愛好的朋友佔23.81%,專門來文化地標打卡紀念佔23.17%。

  記者在古舊書市集的現場采訪中發現,大部分人沒有明確的購書目標,很多購書者年齡偏高,調侃說自己“看(書)也看不動了,買(書)也搬不動了”;年輕的消費者雖然人數不佔優勢,但在購書時顯得更為“大方”,常常會比照網店頁面討價還價,與攤販頻繁互動。“逛著看”的趣味性,始終是古舊書市集的魅力所在。

  哪些書流轉性更強

  在選購古舊書的過程中,42.86%的受訪者傾向選擇八成新以上的圖書,26.67%的受訪者接受五成新以上的圖書,12.06%的受訪者接受三成新以上的圖書,15.24%的受訪者認為應該視情況而定,另有3.17%的受訪者只接受全新或接近全新程度的圖書。由此可見,古舊書只要品相好,一樣會廣受歡迎。

  受訪者認為適合流轉的圖書中佔比較多的包括經典名著(56.19%),古籍、絕版書(34.60%),教輔教材(33.65%),文學小說(33.65%),外文原版(33.02%);其次是人文叢書(23.81%)、社科圖書(18.41%)、期刊/音像(16.83%)、童書繪本(14.60%)、生活百科(14.60%)、應用手冊(14.29%);佔比較少的是網絡文學(11.75%)、技能培訓(11.11%)、聽書類產品(5.71%)。

  地域的“流轉”:三地之間的流轉與對比

  在吳志雄的記憶中。2001年到2006年是他最奔波也最“沈重”的一段時間——一年數次往返於天津和包頭兩座城市,幾乎每次都要隨身攜帶七八十斤的書箱,累並快樂著。

  因為父親是知青,吳志雄從小在包頭生活。“買舊書始於金庸武俠小說。包頭市青山區新華書店旁曾有一個不小的書市,我買過幾種現在頗為少見的武俠小說版本,也買到了第一本古典小說《說岳全傳》。”多年積累,他覓來的舊書漸漸填滿了他大半個家。

  1998年,吳志雄回到天津,與古籍書店的幾位員工比鄰而居。從此,他成了古籍書店的常客,在買書的同時也學到了不少古舊書方面的知識。他在水閣大街上班時“基本上天天去”古文化街上的古籍書店。“我最早買的好書大部分留在了包頭,每年回包頭時又把在天津買到的一部分好書裝箱帶去,經常閱讀使用的(古舊書)再集中帶回天津。後來我父母退休,所有的書全部運回了天津。”和書箱子一起“飄”在城市與城市之間的記憶,像楔子一樣釘進了他的人生軌跡。

  說起自己常來常往的三座城市,吳志雄能從古舊書市場的角度做出頗為個性的解讀:我在包頭花的錢多,不是因為包頭的古舊書資源豐富,而是因為那裡市場閉塞,買家、賣家的消息不靈通,可以用同樣的價錢買到更多的好書。我在北京、天津能學習到更多的知識、積累豐富的經驗:北京的資源最豐富,全國的攤販都要去北京售書,全國的藏書者都會去北京買書,信息交流特別快,價格反應敏銳,市場化運作的成熟度非常高;曾經,天津的三宮古舊書市集號稱“華北地區最大的古舊書集散地”,市場遠比大多數城市成熟,可惜如今有好書的賣家都惜售,很多珍貴古舊書的售價明顯高於網上均價。如今,每周六的古舊書市集,他是一定會去的。

  市場變了,傳統還在

  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古舊書市場蓬勃發展的勢頭背後,有著相似的成因:一些成規模的圖書館無力支橕,大量或保存完好、或版本珍貴的圖書流入市場;受眾對圖書有著迫切的購買和閱讀需求,文人學者收集研究資料,大眾讀者想以低價買入好書。

  時至今日,這兩個條件都在發生著變化。古舊書攤販的“貨源”緊縮,而消費者獲取文化閱讀資源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那麼,古舊書市集的存在和延續是否還有其意義?在受訪者們看來,除豐富購書的渠道(62.54%)、環境保護的意義和價值(48.89%)、提昇古舊書的收藏價值和增值空間(47.62%)等網絡交易可以兼具的功能外,促進文化傳播(45.71%)、傳承文化傳統(35.87%)、作為城市旅游資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5.08%)等古舊書市集存續的現實意義,也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舊書市融入新時代

  認識並發展古舊書市集的現實意義,纔能讓古舊書市集從漂泊不定的“舊書市”變成符合時代的“新市集”,進而成長為文旅產業的一張新名片。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古舊書經營者已經開始嘗試融入時下廣受歡迎的創意市集,尋找讓古舊書煥發新生的途徑。經營者需要更多的鼓勵機制,受眾群體需要更新換代與科普指導,市集本身也需要昇級品質和理念,而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天津的讀書人和愛書人共同努力。

  在城市高速發展中,如果說我們一定要努力保留下來什麼,那或許應該是某種和大眾文化、市民精神相關的符號。古舊書市集的價值就像古舊書本身一樣——它不新鮮、不潮流、不善變,但總有一些人會將它視為精神停泊的錨地,在揚帆啟航、激流勇進的生命旅程中,時不時地回望曾經的來處,那正是城市文化根系所深植的地方。(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