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央視網 作者: 編輯:付勇鈞 2019-11-27 08:52:00

內容提要: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的初心使命。民生保障制度中有哪些新的具體制度安排?它們將如何改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我們聽聽專家的解讀。

“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的要“堅持和完善”的制度之一。專家指出,《決定》首次提出“民生保障制度”概念,這是《決定》的突出亮點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說:“它的重大意義在哪裡?由於它直接關乎民生,跟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關,最終是能夠集中體現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地方。民生保障制度不是一項制度安排,是若乾項關系到老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制度安排,實際上它也是一個體系,比方說我們的就業制度、教育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住房制度,都是民生保障制度。過去更多的是一項一項強調得多,但是一項項強調得多就有可能出現顧此失彼、厚此薄彼。”

關於民生保障制度,《決定》還特別強調統籌城鄉的概念,提出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鄭功成說:“這個是有針對性的。盡管改革開放40年來,城市在發展,農村也在發展,但是這個差距依然很大。我們要邁向2035年基本現代化、2050年前後全面現代化的目標,這個鴻溝是要抹平的。更重要的是共產黨的宗旨是什麼,是為人民謀幸福,為全中國人民,不是只是為城市人。如果說繼續允許城鄉分割,而且在民生保障制度中間殘留這種痕跡,那是跟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是相背的,所以到了新時代之後,四中全會這樣明確要求,我覺得民生保障已經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就是將來城鄉差距會越來越小。”

如何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決定》還從就業、教育、社會保障、健康醫療養老四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就業是民生之本。《決定》提出健全有利於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強調“促進廣大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

鄭功成說:“過去我們更多是考慮充分就業,比如農民工只要進城了,不管你乾什麼工,都覺得這已經不錯了,有事可乾了,是解決有人有事可乾的問題。但是時代發展到今天,情況發生了變化。所以四中全會提出來,實際上順應了時代的這種要求,順應了勞動者的這種要求,所以在未來,我講它是質的飛躍,我們在評估勞動就業工作成就的時候,不光要看數量,可能越來越注重質量。應該說給所有的勞動者帶來一個預期,這個預期就是穩定的,就業不僅有崗位,崗位是有質量的,我的工作是有尊嚴的,是能夠體面的,我的收入能夠支橕我的體面。其實,現代化對民生來講,就是質量與體面的問題。”

關於教育制度,《決定》提出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新目標,那就是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決定》強調,加快發展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麗說:“我覺得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它是對時代巨變的一個戰略選擇,因為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信息社會出現了知識大爆炸的現象,知識的生產、知識的傳播方式都跟工業社會不同,使得人的終身學習成為人生存的重要方式,在實現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的實踐當中,全世界范圍內都在探索。我們中國在這個時代,能在國家層面有整體的部署,這是我們教育發展變革的一個巨大的進步。”

如何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決定》從補短板、強基礎的角度,提出健全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保障機制,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發展機制,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等具體部署,同時強調,要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

脫貧攻堅是第一民生工程,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明年是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的最後一年,如何完成最後一公裡衝刺,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定》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專家指出,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是完善民生保障制度的一個突出亮點。

鄭功成說:“按照我們國家的規劃,明年是要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和區域性貧困現象。消滅了這個絕對貧困,還有貧困現象嗎?當然有,它有相對貧困,相對貧困現象將是長期存在的,這個在資本主義國家、哪怕再發達國家都有。相對貧困是相對於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准來講的,這個長效機制最主要當然是社會救助制度。有了這個制度,任何人不會因為任何原因陷入到生存危機狀態。”

專家指出,關於民生保障制度,一方面,《決定》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從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出發,補短板,強基礎,不斷織密民生保障之“網”。例如,加快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等。另一方面,《決定》聚焦民生保障的質量和水平,不斷完善制度,強調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民生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例如,健全統籌城鄉、可持續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穩步提高保障水平。

鄭功成說:“四中全會發出的信號是什麼?人民群眾要相信社會保障只會越來越好,當然這個不斷提高水平,也跟這個制度自身的客觀規律有關。全世界來講,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一定是剛性增長,這是這個制度的客觀規律,這個剛性當然會給我們的政府帶來一些壓力,政府就得要努力,要保證我們的經濟發展,努力不斷調整公共資源配置、結構,讓更多的資源通過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惠及全民。”

除了民生保障制度,在社會建設領域,《決定》還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決定》提出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橕的社會治理體系,並且首次提出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目標。

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文顯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理論創新,也預示著我們的實踐和制度也有更大的創新。”

如何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決定》從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完善國家安全體系這五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建設安排。專家指出,《決定》從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出發,著眼基層和群眾,提出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特別是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這對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宋貴倫說:“德治它把人心、把人的感情能夠聯系起來、溝通起來,所以它應當說更有效果,這是我們中國優秀文化傳統,也是總書記和黨中央提出來的文化自信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我們要講社會的文明,社會建設的現代化,社會治理的現代化,如果沒有社會文明做支橕也是不行的。我認為這也是四中全會強調的,把我們制度的優越性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一個重要表現。”

民生幸福、社會穩定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中國之治,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各種幸福生活需求,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涉及到哪個領域、發展到哪個程度,相關的重要制度和具體制度建設就應該跟進到哪個領域、提昇到哪個程度,國家治理的加強和完善也需要與之相適應、相協調,這正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