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自我安全控制感 緩解社會恐慌心理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李馨 編輯:付勇鈞 2020-02-19 10:18:00

內容提要: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病例的增多,使廣大民眾產生諸如恐懼、焦慮和無助等多種負性情緒,並引發群體性恐慌、焦慮悲觀等不良社會心態。因此如何引導廣大民眾科學面對疫情,合理疏導負性情緒,形成戰勝疫情所需的積極樂觀的社會心態,是當前需要認真做好的重點工作之一。

天津北方網訊:新冠肺炎疫情確診病例的增多,使廣大民眾產生諸如恐懼、焦慮和無助等多種負性情緒,並引發群體性恐慌、焦慮悲觀等不良社會心態。因此如何引導廣大民眾科學面對疫情,合理疏導負性情緒,形成戰勝疫情所需的積極樂觀的社會心態,是當前需要認真做好的重點工作之一。

當疫情蔓延的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而來時,人們逐漸意識到自身已經對疫情失去控制,並啟用緩解恐懼的自我防御機制。這種機制主要表現為兩點:其一是無意識形成的『過度恐懼』,整天擔心會被傳染,對周圍接觸的人過於敏感多疑,影響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心理功能。所以他們會『失去控制』地了解關於疫情的各種消息,而自媒體時代,為了博得大家的眼球,很多信息被反復傳播並被擴大和誇張,結果輕信不實謠言,反而加劇了自身恐懼。其二是反向形成的『無所畏懼』,明明近期去過疫情發生地或者接觸過確診、疑似病例,但卻隱瞞行程或病情,不如實報告、主動隔離,反而頻繁外出活動,傳播病毒,拒絕治療,這無疑成為病毒傳播的巨大隱患,成為害群之馬,極大地破壞了控制傳播途徑的效果,增加失控風險。與此同時,為了斷絕『無所畏懼』的後者傳播病毒的途徑,廣大媒體發布的各種尋求信息卻無形中刺激『過度恐懼』的前者,強化他們對疫情的恐懼和不安全感,這種惡性循環則加劇對疫情防控的難度。

事實上,恐懼的產生源於人們對新冠肺炎疫情失去控制感。心理學中的控制感,通俗地講,是指個體對自我或者社會力量在特定情境下對事件的控制能力的自我評估。當人們對自身需要的控制感受到威脅時,會表現出負性情緒(生氣、憤怒),並通過某種行為來反抗,以滿足自身訴求。如果失去控制感,很可能會經歷以焦慮、氣憤、無助甚至是生理疾病為表現形式的壓抑狀態。當處在壓力情境中,如果他們相信自己對這一應激事件能夠有所控制時,那麼壓力情境的負面影響就會減少。例如,在擁擠的電梯裡,有人願意站在靠近控制板的地方,在那裡並不會覺得電梯擁擠,也不會感到焦慮。這是因為他們認為自身能控制這一情境。

根據安全需要理論,安全需要可以分為確定感、安全感和控制感三個層次。只要達到個體能控制的水平,安全需要必然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因此控制感是個體安全需要的最高層次。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有效增強廣大民眾的控制感以滿足他們的安全需要變得格外重要。對於那些缺乏或失去控制感的人群,尤其是上述已經啟動自我防御機制的『過度恐懼』和『無所畏懼』的兩類人群而言,如果賦予他們較強的控制感,會提昇其生活質量和生活態度,進而提昇心理健康水平。應如何增強廣大民眾面對疫情防控的控制感,來化解他們對疫情的恐懼?

1.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提高人體抗擊病毒的『免疫力』。廣大民眾可以將對疫情的控制感轉移到對『宅』生活質量的控制感,如充電學習、陪伴親人、培養興趣、靜心休息、恢復體力等,坦然面對此次疫情帶來的生活節奏的改變。相信困難是暫時的,把疫情經歷當成重視身心健康的契機和今後面對挫折的勇氣。

2.健康的社會心態成為防控疫情的『心理口罩』。多關注疫情防控取得進展的積極信息,通過與周圍人分享積極的生命故事,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疫情當前,健康的社會心態有助於齊心協力戰勝疫情。每位中國人都應該堅定信念,充滿信息,相互信任,保持理性的判斷力、定力和正面影響力,營造疫情防控所需的理性平和、積極樂觀的社會心態。

3.凝聚全國人民疫情防控的控制感是戰勝疫情的『良藥』。政府相關部門要樹立自身的權威性,表現出足夠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逐漸消除廣大民眾的恐懼,讓全國人民增強戰勝疫情的信心,增強疫情防控的控制感。例如,天津市疾控中心傳染控制室負責人在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進行全程脫稿的『福爾摩斯式』分析,公開透明,跟進及時,使民眾可以看到政府有能力控制疫情的擴散速度,有效提昇了對廣大民眾戰勝疫情的控制感。

(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基地研究員)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