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站稻種在灤河邊——天津幫扶助力承德脫貧攻堅實錄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陳慶璞 編輯:付勇鈞 2020-05-23 22:19:55

內容提要:春夏之交,一場小雨過後,幽谷稻米基地的育苗大棚外還有些泥濘。董事長劉濤向工人詢問著今年育苗的情況,他們身後,兩個大棚的小站稻稻苗青翠欲滴,生機勃發。再有幾天,就能插秧了!

整理完畢等待插秧的稻田

天津北方網訊:春夏之交,一場小雨過後,幽谷稻米基地的育苗大棚外還有些泥濘。董事長劉濤向工人詢問著今年育苗的情況,他們身後,兩個大棚的小站稻稻苗青翠欲滴,生機勃發。再有幾天,就能插秧了!

這兩個大棚的秧苗,是最優良的小站稻品種,今年第一次試種,就達到了100畝。這將是發源於天津的小站稻,第一次生長在天津人的另一條“母親河”——灤河岸邊。

汩汩灤河水翻山越嶺,哺育著津沽大地。幾十年來,為了涵養水源,保證一河清水送天津,流域內的承德人民在經濟發展上做出了犧牲。如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時代背景下,天津加大力度,推動資金、人員和技術“反哺”承德。成長在灤河岸邊的隆化本土農業企業——幽谷稻米,在天津的幫扶下實現了加速發展,也成了帶動家鄉人民脫貧致富的典范。

新育出的小站稻秧苗

零化肥零農藥 靠的是四大“法寶”

隆化縣西端的灣溝門鄉,地處燕山腳下,灤河自北向南流過,形成了一片開闊的河谷。這裡有著甘甜的灤河水,有著肥沃的土壤,天然適合水稻的生長。然而多年前,因為勞作辛苦、收益又低,大片的農田被長期“撂荒”。用劉濤的話說,種稻子就是“腳踩泥水,頭頂太陽”,辛苦半年,還賣不了幾個錢。

作為一直在外打拼的企業家,劉濤在“返鄉創業”大潮的鼓舞下回到了隆化,他和高中同學張利富一起,鑽研零化肥零農藥的天然水稻,以幽谷稻米企業為依托,立志闖出一條農業產業化的新路子。

化肥和農藥是現代農業不可缺少的、保證產量的兩大基石。然而大量、無序使用農藥化肥,也是造成糧食品質不可控的潛在因素。出於對綠色食品的品質追求,特別是灤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的要求,劉濤團隊堅持追求化肥和農藥零使用,經過幾年的摸索,他們成功了。

“絕對零使用”靠的是幾大法寶:沼液浸種、潮土育秧、鋪膜插秧和沼液施肥。特別是鋪膜插秧,是徹底杜絕農藥的關鍵。一般的農用薄膜是白色透明膜,而他們率先把黑色薄膜用在水稻種植上,屬於國內首創,是“亮點中的亮點”。

燕山地區無霜期較短,水稻生長年積溫略低,黑色薄膜可以有效保持地溫。還有,這種薄膜更重要的作用體現在除草治蟲上。黑膜可以阻止雜草的光合作用,而水稻可以從薄膜開孔處正常生長,這樣就免除了靠農藥來除草的環節。之前,當地稻農每年要把很多的資金花在農藥除草上。

“黑色膜覆蓋下的土壤含氧量低,專吃稻根的紅線蟲就會從開孔處鑽出地面,我們裡的一種鳥就會跑到稻田裡吃掉這些害蟲。”劉濤介紹,他們通過引入黑色薄膜,實現了完全遵循自然法則來滅蟲。可以說,在杜絕農藥方面,黑膜的作用居功至偉。

產業鏈壯大 受益的是家鄉父老

使用天然和物理的方法除草殺蟲,肥料僅使用農家有機肥,在休耕五年以上的田裡種植,讓幽谷的大米基本實現了農藥和化肥的零使用。這自然帶來了綠色天然的高品質,很多人在品嘗後感嘆“吃出了小時候大米的味道。”

在休耕五年的土地上第一次種出的大米,被稱為原一,第二年種出的,原始土壤殘留的農藥和化肥會進一步降低,被稱為原二。如今劉濤他們已經種出了原五大米,當然也是品質最高的一種大米,可以賣到99元一斤,原四、原三也能賣到49元和39元每斤。“我們最好的一種米,經檢測含有72種微量元素。”

瞄准大城市差異化、改善型需求,幽谷的綠色大米越種越紅火,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稻米基地從最早的只有幾畝地試種,到今年已經發展到了5000畝。

返鄉創業,初心就是為了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通過土地流轉、閑時務工、肥料采購、技術傳授和年終分紅等方式,劉濤和他的幽谷農業,讓家鄉父老得到了看得見的實惠。僅土地流轉每畝地每年1000元的標准,在全國來說也屬於比較高的水平。

在育苗大棚工作的村民李洪閣,家裡有8畝地流轉給了稻米基地,僅這一項收入每年就有8000元。劉濤團隊創業伊始,老李就參與進來務工,每年又可以增加3萬元以上的收入。一位貧困戶感嘆,原來幾乎什麼收入都沒有,現在不出門就能乾活掙工資,“給生活帶來了徹底的改變。”

劉濤詢問育苗情況

劉濤告訴津雲新聞記者,遠近有很多農戶不願參與進來,但也想學著幽谷的方式種稻米,公司在技術上會毫不保留,還會支援他們一些物資,“要技術給技術,要薄膜給薄膜,都是免費給的。”

自2016年以來,幽谷農業累計安排 5個鄉鎮11個行政村的400餘人就業,發放薪金300餘萬元,發放租金200餘萬元 ,帶動了400餘戶1000餘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幫助5個殘疾人實現順利就業。

經過不懈努力,幽谷農業成長為隆化農業領域的龍頭企業。在綠色稻米之外,劉濤和團隊繼續擴大產業鏈條,發展起了水培蔬菜和土特產商貿等板塊,並正積極籌備向養殖、屠宰等領域延伸,至目前總投資已近億元。

天津力量讓企業收獲“加速度”

成了隆化的產業龍頭,但劉濤團隊仍然面臨著很多的瓶頸,首當其衝的就是資金壓力。在回鄉創業的起步階段,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來擴大規模,但隆化貧困縣的實際,能夠給予的支持有限。在這個檔口,天津對口幫扶承德給幽谷帶來了加速發展的機會。

2018年,天津幫扶乾部、隆化縣委常委、副縣長劉明傑了解到了幽谷的現狀,開始多方聯絡協調,陸續促成各批次幫扶資金和項目落地。兩年多來,總計有400多萬元的天津資金注入幽谷,得益於此,企業購置了加工成套設備和機械化耕作設備,建設了一座恆溫庫。

劉濤表示,恆溫庫可以讓收獲的稻谷維持在8到10攝氏度,加工後的大米可以保證新鮮的口感,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奠定了基礎。同時,機械化設備的引入,讓幽谷的種植規模實現了昇級,“我們今年能擴大到5000畝,沒有天津資金,今年最多到3000畝,天津的幫助讓我門提速太快了。”

劉濤回憶道,劉明傑經常詢問項目進度,問有沒有其他的困難,“感覺天津的乾部工作都特別認真,務實。”

堅決不用農藥和化肥,不可避免遇到的問題就是產量的逐年遞減,為了解決換茬和地力的問題,劉濤團隊想出了更新品種的方法來調節地力。“一般的稻田耕種兩年後,會換茬種玉米,但我門覺得這樣太可惜了,於是就想通過更新品種來解決。”

在這個背景下,他們積極引進國內的優良品種。去年下半年,經過技術論證,團隊認為小站稻完全可以適應當地的水土,於是通過天津幫扶乾部引進了著名的小站稻。今年第一次“試水”,就計劃播種100畝,所需稻種為小站稻經營公司無償贈送。看著新育出的青翠稻苗,劉濤期待著能有一個好收成,期待著小站稻在灤河邊發揮出神奇的作用。

除了產業上的幫扶,天津幫扶人員還積極幫助幽谷農業完善銷售鏈條,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產品走進天津市場。目前,企業在天津已經開設了兩家門店,銷售隆化產的扶貧產品。其中在津南區紫江路市場的門店還會獲得政府的房租補貼,開設至今,銷售額已經達到了2000多萬元。

……

記者從天津市幫扶承德工作隊獲悉,開展結對幫扶四年以來,天津已經投入各項幫扶資金16.42億元,實施項目490個,加速了幽谷等龍頭企業的發展和品牌打造,助力承德41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這一項項實打實的數據,是天津助力承德決勝脫貧攻堅的成果,更是津承兩地情誼深的歷史見證。

津雲新聞記者 陳慶璞 發自河北承德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