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鄉村振興的新長征路──西青區辛口鎮第六埠村美麗鄉村發展紀實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王音 劉玉祥 編輯:付勇鈞 2020-08-28 09:02:53

內容提要:第六埠村地處津城西南,隸屬西青區辛口鎮。全村1552戶、4878人,世代依河而居、以耕種為生。子牙河、大清河、獨流減河匯聚於此,穿村而過。綠水逶迤,草木繁盛的景象,為淳朴的村莊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科學引導農民種植蛇瓜等蔬菜品種。本報記者 劉玉祥 攝

走好鄉村振興新長征路。本報記者 劉玉祥 攝

天津北方網訊:夏末秋初,是第六埠村最美的時節。

三河環抱的村莊從晨曦中醒來。陽光灑向碧葉層疊的荷塘,照亮了水色蔥蘢的稻田,流淌在紅磚碧瓦的院落,沁潤著老少鄉親的心田。

第六埠村地處津城西南,隸屬西青區辛口鎮。全村1552戶、4878人,世代依河而居、以耕種為生。子牙河、大清河、獨流減河匯聚於此,穿村而過。綠水逶迤,草木繁盛的景象,為淳朴的村莊平添了幾分詩情畫意。

從上世紀90年代的全國“百強村”,到結對幫扶困難村,再到努力摘下“窮帽子”,第六埠村通過修復生態、綠色轉型,盤活了農田綠水,激活了一草一木,刷新了產業模式,走出了綠色產業與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路。

守住綠水青山,留住鄉情鄉愁,第六埠村煥發了蓬勃生機。當生態文明融入鄉間田野,將如何催化一個村莊的蝶變?或許,在第六埠村的發展之路中可以找到答案。

重走長征路 旅游熱起來

“長征萬裡路遙迢,風蕭蕭、雨飄飄。浩氣比天,千軍勢如潮……”第六埠村的清晨,最悅耳的聲音是孩子們的誦讀聲。“兒童團”的60多個孩子,身著紅軍裝、背挎行軍壺,神采奕奕地走在林間路上。清晨操練、讀詩習字、排練合唱,活動安排得豐富而緊湊。這些孩子都是本村的娃娃,自從成立了“兒童團”,他們的課餘生活多姿多彩。每逢周末,來村裡“重走長征路”的游客絡繹不絕。孩子們還會當起小小志願者,唱著《紅星閃閃》的歌曲,展現小“紅軍”的風采。

第六埠村有一條“長征路”。依著古河道、渠塘、稻田、柳林等自然條件,村裡在保護生態、不佔用一分耕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設計了長4公裡的“長征路”,沿途設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三軍大會師等10個長征路上的重要節點,並以“紅色文化”為主題,打造教育基地,發展特色鄉村游。

渡赤水、過草地、踏過鐵索橋、穿越道道“封鎖線”……一路上,游人浸入式地體驗“紅色之旅”,在領略鄉村風光的同時,了解長征歷史,感悟長征精神。一年多來,近3萬人次來此開展黨員教育活動,村集體增收達200餘萬元。

如今,村裡有了更多的生態旅游項目。乘竹筏游三河、荷塘挖藕、稻田捉蟹……再吃上一頓“土味兒”農家飯,收獲的是原汁原味的田園風情。到了節假日,10多輛旅游大巴車開進村,一天要接待三五百人,全村人都跟著忙活起來。

舊貌換新顏 村莊美起來

紅色旅游火了,游客接踵而至,村子熱鬧起來。然而,倒退3年,村裡卻是另一番景象。

出門泥土路,環境髒亂差。雞棚、豬圈、柴火垛……私搭亂蓋、亂堆亂放,把原本寬敞筆直的胡同堵得狹小逼仄。現在繁茂的千畝稻田,那時也只是蘆葦遍生的大片荒地。

村容村貌破舊,老百姓的精氣神也打了蔫。文化活動搞不起來,大家對村裡事興致寥寥。年輕人都想法子出去打工,村裡大齡青年不少,外村姑娘不願意嫁過來。2017年,第六埠村被列為西青區新一輪結對幫扶困難村。

2018年,村級組織換屆,郝慶水擔任了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上任之初,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清髒治亂,改善村容村貌,把散了的民心聚起來。

要修路種樹,大伙兒都贊成,但要拆村民家的磚和瓦,卻不是件容易事。私搭亂蓋是村裡的老問題,十幾年都這樣過來了,這次就能變了樣?村民擺擺手,不買賬。說來說去,還是對村兩委班子不信任。

郝慶水心裡明白,村子多年發展停滯不前,大家心裡有落差、有怨氣。拆的不只是眼前的一堵牆,更要打破隔在老百姓心裡的“牆”。

這第一錘該落在哪兒?必須從黨員乾部自家拆起。

拆倒一片、清理一片、見效一片。看到黨員乾部帶頭自拆,村民也跟著動起來。幾個月下來,舊雞棚、破倉庫、柴火垛不見了,多年的垃圾死角清除了,清整出的公共空間改造成為健身廣場、小花園,路面硬化了、路燈亮了,村裡的綠色多了。

“跟老百姓說的話,一定得說到做到。先有信任,纔有指望。村民對你有了指望,纔願意跟著你乾。”有村兩委班子帶頭,又有改造後實實在在的效果,村民態度開始轉變,對新班子有了新認識。

“原以為清幾家就過去了,沒想到這回動了真格。”“其實環境好了,大家都受益,我們還是支持的。”“就怕不公平吶!我家拆,他家不拆。現在乾部家都拆了,咱也跟著拆。”

隨著全市啟動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第六埠村開始大刀闊斧提昇改造。清河道、建污水泵站、改地下管網、治理積水……去年,村裡完成了雨污分流工程和戶廁改革。老百姓徹底告別了惱人的旱廁,在家裡用上乾淨、方便的水衝廁所。

兩年多來,第六埠村騰退公共空間12萬多平方米,建設了2000平方米的休閑健身廣場,綠化美化近5000平方米。不知不覺中,村民發現:公園多了、河水清了、環境美了……記憶中“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的田園景象又重回視野。

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公布新一屆“中國美麗休閑鄉村”,第六埠村榜上有名。

荒地變良田 產業興起來

補齊了農村人居環境的短板,鄉村振興有了堅實基礎。但想要徹底摘下“窮帽子”,村裡必須要有自己的產業。

回頭看第六埠村的過去,也曾有過一段“輝煌歲月”。上世紀90年代,印染、紡織、制衣等幾十家村辦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曾一下子躋身全國“百強村”之列。

“那時在工廠上班,一個月至少掙四五百,多的能掙上千元。還不耽誤種地呢!收地時候,我跟廠裡請了一個星期假,到市裡賣了一卡車西瓜。”村民陳煥香笑著聊起來以前。

“過去沒有環保意識,心思都在賺錢上。現在回頭想想,那時空氣可真不好。風大了在家得關窗戶,那味道聞著不舒服啊!”村民杜紅馬曾在化工廠上班。他說,這幾年通過治理,村子的生態環境好了,空氣裡又有了自己小時候在河邊玩耍時的味道。

進入2000年,隨著市場發展,村裡的優勢產業開始走下坡路,新產業又沒跟上。村集體收入一落千丈,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兩萬元。企業陸續關停,一味追求經濟效益,也留下了後患──透支了生態環境。

“過去搞村辦企業,都是粗放式的,產業單一,技術更新和管理跟不上,污染治理就更別提了,被淘汰也是必然趨勢。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要發展得把眼光放長遠,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說起這些,村黨委副書記倪國志百感交集。

這一次,要找對發展路子。

在第六埠村人心中,三河匯景是村子最美風光,寄托著最深的鄉情與鄉愁。

“這綠水青田,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2017年,時任村長的郝慶水提出,要把河邊的千畝荒地清整出來,種水稻、搞產業。從這世代哺育著村子的河水和土地間謀求發展新機。

然而,要在這“十年九澇”的荒地上做文章,鄉親們聽了直搖頭。

因為經常內澇,土地權雖在村民手中,但人們已無心打理,大部分土地荒置,蘆葦長到了半人多高。剩下小部分,有村民種玉米。一年收、兩年澇,收成也不穩定。

岳訓成是村裡的種植大戶,打理著不到200畝玉米地。要流轉土地,老岳不同意。“這塊地不好弄,一來水就淹。把地收去了,折騰半天種不成,連現在這些玉米都保不住。”

原兩委班子成員張軍,也有同樣的擔心。“年輕乾部敢想敢乾,我們支持。但說實話,心裡沒底。改造要投資,村裡本來就困難,怕這錢打水漂,村民拿不到收益。”

直到一天夜裡,突然下大雨。岳訓成擔心決口,半夜跑去地裡看,老遠就瞅見郝慶水和幾名村乾部冒著雨來了。“我心想,這樣行,就跟著他們乾吧!看他們這股勁兒,說不定還真能乾出點名堂。”有岳訓成帶頭,很快土地都流轉給了村集體。

2017年開春,清整開始了。十多年的蘆葦根子從地裡挖出來,村民打趣地形容:“跟小孩兒胳膊一樣粗。” 修堤壩、疏水利、建涵閘、開新路……經過一系列改造,同年初夏,180畝水稻試種成功。

如今,這裡已打造成為稻谷飄香、生態宜人的田園綜合體。灌溉充足的千畝稻田與布滿荷葉的池塘連成一片綠海,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白鷺等鳥類棲息。水稻連續三年豐收,形成了水稻、青蟹套作立體種植養殖的產業模式。2019年,水稻畝產600公斤、產蟹4000餘公斤。每到豐收時節,村民們還能免費吃上了新鮮的“六埠米”和稻田蟹。

荒地變良田,幾代人不敢想的事乾成了。

幫扶見真章 組織強起來

從“百強村”到困難村,第六埠村積攢下的問題方方面面。

2018年6月,駐村幫扶工作組來了。剛一進村,駐村工作組組長、區水務局駐村乾部李國順頗有感觸。“工作效率不行,匯總個信息,別的村三天能乾完,到這兒至少一星期。事雖小,反映的是背後很多大問題。”

經過一番細致調研,工作組的成員們認識到:一個村莊要發展,缺的不是好點子、好項目,而是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一個想乾事、敢乾事、有情懷的“帶頭人”。

“幫錢幫物,不如幫著建個好支部。”

借著村級組織換屆的東風,駐村工作組充分入戶走訪,與黨員代表、村民談心,了解他們的心中期盼。選優配強班子隊伍,從嚴把關“一肩挑”人選,對村兩委班子成員逐一過篩子,確保將好乾部選上來、用起來。

新班子平均年齡42歲,熱情高、能力強、乾勁足。在黨建引領下,第六埠村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民風,建立婦女隊、文藝隊、老年隊、青年隊和志願者隊,開展“立家規、育家風、曬家訓”等主題活動。給考上大學的孩子發優學獎勵;成立黨員愛心基金會,統籌解決群眾微心願,讓村民感受到了黨組織的溫暖。

2019年,第六埠村被認定為“五好黨支部”和“五星村”。

……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 三河之上,竹筏緩緩而行,劃過悠悠綠水,推開層層波瀾。73歲的老黨員張振來站在船頭,深情歌唱。船上游客一邊跟著哼唱,一邊舉起手機記錄下這動人時刻。

如今的第六埠村,不僅有了“綠色顏值”,更有了“紅色氣質”。綠水青田扮靚了村莊、興旺了產業;一條“長征路”則凝聚了人心,給了大家重拾發展的信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第六埠村重裝出發,踏上了走向鄉村振興的新長征路。或許,前路還有“雪山”、“草地”要跨越;有“婁山關”“臘子口”要征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將貫穿始終。(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