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過了鴨綠江人人都一樣,不怕』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廣播 作者:宋震 王瑞 編輯:付勇鈞 2020-10-21 08:15:17

內容提要:深秋,在本市北辰區的一座公園裡,四周綠蔭環抱,中央有一座金黃色的軍人半身塑像,銘牌上刻著『登高英雄楊連弟』。雕塑上,楊連弟目光堅毅、迎風傲立。雕像下有位老人,他靜靜佇立,默默地與塑像對視著。對於別人,楊連弟是赫赫有名的『登高英雄』;而對於這位老人,楊連弟是他的親生父親。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馬上就到紀念日了,很想我爸爸。”

深秋,在本市北辰區的一座公園裡,四周綠蔭環抱,中央有一座金黃色的軍人半身塑像,銘牌上刻著“登高英雄楊連弟”。雕塑上,楊連弟目光堅毅、迎風傲立。雕像下有位老人,他靜靜佇立,默默地與塑像對視著。對於別人,楊連弟是赫赫有名的“登高英雄”;而對於這位老人,楊連弟是他的親生父親。

楊長林在楊連弟紀念碑前緬懷父親

老人叫楊長林,今年78歲,是楊連弟的長子。“今年也是特殊的一年,舉國抗疫。國家剛剛表彰了優秀醫務工作者,授予他們“人民英雄”的榮譽稱號。我看電視很感動,記得有個記者問一個醫生,‘抗疫你怕不怕?’醫生說:‘我怕呀,但是我一穿上白大褂就不怕了。救死扶傷是我的責任。’我想起我爸爸。抗美援朝時,隨軍記者也問過我爸爸害怕不害怕打仗,我爸爸說‘過了鴨綠江人人都一樣,不怕。’醫生的話跟我爸爸的話多麼像呀。國家危難時候挺身而出的都是英雄。”

用鉗子戰斗的英雄

家在天津的楊連弟,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12位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和50位一級英雄中唯一的鐵道兵。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他的墓碑與黃繼光、邱少雲、楊根思、孫佔元的墓碑並列第一排。

“登高英雄”楊連弟

“我爸爸犧牲時,我纔9歲。等他犧牲了兩個月,我們纔知道。門口有個鄰居給我媽媽念報紙上,我爸爸的消息,念到最後說光榮犧牲了。我媽媽也不知道犧牲是不是死的意思?!爺爺說光榮犧牲就是死了的意思,奶奶就哭得不行了。”

得知父親犧牲後,9歲的楊長林第一個感覺是“光榮”。漸漸地,他也開始有了新的思考。

“52年5月15日,我記得特別清楚,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我爸已經是副連長了,他非要親力親為,檢查橋面,結果橋下一顆定時炸彈爆炸了,炸到頭部,犧牲了,纔33歲。他本來有幾次機會可以不去朝鮮的,他難道不怕死嗎?他為什麼非要回朝鮮?”

為此,楊長林總是纏著來楊連弟家看望的志願軍老鐵道兵們講故事,講在朝鮮時候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

1950年6月25日,朝鮮半島北南雙方圍繞國家統一爆發大規模內戰。6月26日,美國杜魯門政府悍然派兵進行武裝乾涉,支援南朝鮮軍隊作戰,同時派遣海軍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侵佔我國領土臺灣。8月27日起,美侵朝空軍不斷出動飛機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城市和鄉村。10月7日大舉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的鴨綠江和圖們江,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1950年10月,中央做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志願軍入朝取得第一、第二次戰役勝利後,迅速向三八線推進。退卻的美軍,利用其海空優勢,對志願軍後方的運輸線進行狂轟濫炸,後勤給養成為關鍵。“千條萬條,運輸線是第一條”,1950年11月彭德懷司令指示,必須在運輸線上戰勝敵人,建立一支鋼鐵的運輸線,以確保前方的供應打勝仗。1950年的冬天,楊連弟隨鐵道兵一師一團一連入朝作戰。

1951年初,楊連弟所在志願軍鐵道兵部隊到達沸流江邊。此時,前方急需大量彈藥,可沸流江大橋已被敵機炸斷了。為此,上級命令鐵道兵在7天內修復大橋,“白天修橋,飛機轟炸修不了,晚上修橋,沒有燈,不出活兒。我爸爸就觀察,發現敵機轟炸是有間隙的,他就提出來利用間隙時間白天搶修,他們就在橋墩上掛了個繩子,別在腰上,轟炸間隙的時候,爬上橋墩乾活,空襲時候再爬下來,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白天架橋法,僅用4天就完成了任務。”

鐵道兵遇山開路,遇水搭橋

戰爭中,美軍利用其空中優勢,從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對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線發動了持續近一年的空中封鎖戰役,集中80%空軍力量轟炸朝鮮北部主要鐵路乾線。這種戰術被稱之為“絞殺戰”。

戰役開始前,美軍對朝鮮戰場進行了仔細分析,認為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前線約有60個師,每個師每天最少需要40噸的補給物資,總共2400噸。如果以汽車運輸的話,算上往返時間,至少需要6000輛卡車。如果采用鐵路運輸的話,只需要120節車皮就夠了。可見鐵路運輸遠比汽車運輸要來的經濟和有效率,所以美軍將“絞殺戰”的重點確定為鐵路線。

戰士們給火車頭纏上樹枝作掩護

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副會長胡曰鋼研究抗美援朝戰爭史多年,他說,“當時,運輸線上斗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前線作戰。

在平壤以北清川江以南地區,是朝鮮北部鐵路交通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的交匯地區,尤其是位於新安州、價川、西浦之間的“三角地區”,這是朝鮮北方鐵路的交匯處。這塊咽喉地帶,毫無懸念地成了美軍“絞殺戰”的重中之重,為此,美軍投入飛機就超過了900架。1951年9月到11月,僅僅三個月敵機轟炸次數分別為3027架次,4128架次,8343架次。反復猛烈轟炸,以達到徹底中斷鐵路線的目的。

“敵炸我修,再炸再修,白天炸夜裡修,戰士追著炸點修,補給線沿著炸點鋪。”胡曰鋼說。

1951年10月,朝鮮遇上了幾十年未曾有過的特大洪水,洪水對臨時搶修的鐵路橋梁的破壞,比敵機轟炸造成的危害還要大。楊連弟隨部隊擔負清川江大橋的防洪任務。在連搭11座浮橋被洪水衝走後,楊連弟提出用“交叉鋼梁立在江底”搭浮橋的辦法,創造出修橋史上前所未有的鋼架浮橋的奇跡。胡曰鋼說,在這次搶修中,楊連弟還經歷了一場死裡逃生。“沒有原材料時,他們搭浮橋,在大鐵桶上搭架子。浮橋不穩啊,洪水來了,把楊連弟衝到水裡了,淹的夠戧了。戰友把他撈上來之後,把他擱到一個破鍋裡面,發現有一把管鉗子還在他手裡死死攥著。他下來之後同志們說你真可以,你怎麼不把它扔了,攥著它容易沈底。他說,這把工具不能扔啊,打敵人要槍炮子彈,這就是咱們的武器。”

楊連弟和戰友們搭浮橋

不僅是楊連弟,當時很多鐵道兵們在戰場上用鉗子戰斗,在上有敵人轟炸,下有洪水爆發的情況下,發起“反絞殺戰”,打造了一條“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確保了前線的補給運輸。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全部所屬部隊自1950年11月至1955年5月,先後有十個師二個獨立團入朝參戰。在“絞殺戰”的壓力下,小小的“三角地區”鐵路線總長還不到80公裡,只佔朝鮮北部鐵路總長的6%,但在整個“絞殺戰”期間遭到空襲破壞就達2000處次,佔到全部被破壞鐵路處次的45%。

打造“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為阻斷志願軍的後勤保障,美軍四個月中在“三角地區”投下3.8萬枚炸彈,平均每半米鐵路線上就落彈1枚!1952年5月15日,楊連弟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被一顆定時炸彈的彈片擊中頭部,不幸壯烈犧牲,時年33歲。這個時候,距離“反絞殺戰”的勝利還有一個月。犧牲後,楊連弟被授予“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等稱號,他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連弟連”。抗美援朝期間,鐵道兵共有1136名官兵英勇犧牲,2881名官兵負傷。

楊連第(左2)和戰友們在搶修清川江大橋

美國空軍發言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在差不多一年來,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和其他盟國飛機一直在轟炸共產黨的運輸系統,但北朝鮮仍有火車在行駛。”

“過了鴨綠江,人人都一樣。”楊長林說,“我小時候並不理解父親,但後來慢慢地我就理解了。我父親不是不顧家的人,他是為大家捨小家。後來,我和弟弟妹妹們也追尋父親的腳步,我當了海軍,我妹妹參加鐵道部隊,我弟弟進了空軍。”

我和父親的三次親密接觸

楊連弟犧牲時,長子楊長林不過9歲。9年中,楊長林和父親生活在一起的時間少之又少。“解放前,我爸爸為生計奔忙,他一個人要養活一大家子人,很少回家;參加革命後,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更是少有機會能看到爸爸。”

楊長林記憶中,和父親有三次親密接觸印象深刻。

第一次親密接觸是解放前,那會兒楊長林還很小。“那陣兒我父親在城裡給人蹬三輪,根本回不了家。有一次我爸爸幫別人運送豬肉,人家給了他點豬肉,他特別珍惜,從城裡騎三輪一直騎到北倉,騎了足足2個半小時,就為帶給我們吃。可有肉吃了,我們全家就跟過年似的。”

在楊長林眼裡,父親楊連弟是個了不起的人,“我父親有很多本領,他會種地、櫃臺當過伙計,鞋廠做過學徒,還做過電業工人和架子工。他學過武術,身手特別敏捷。但是解放前,他一身本領卻連自己都養不起。後來,我爸爸就參加了解放軍的鐵道縱隊。”

1949年1月天津解放,2月,30歲的楊連弟以技術工人的身份參軍。兒子再見到父親的時候,楊連弟因為孤身攀上橋墩的隴海線8號橋,和戰友們提前完成修復橋梁任務,已經是名滿天下的“登高英雄”了。

1950年9月,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楊連弟出席會議,楊長林也再一次見到了父親。“他在北京給我們電話。我爺爺奶奶媽媽和我都去了,我終於看見爸爸。晚上有節目,我爸爸就抱著我看節目,我看見我爸爸特別高興,可能是太高興了,在他懷裡竟然睡著了。我當時5歲,這是我第一次在我爸爸懷裡睡覺,睡了整整一晚上。”

1950年9月,楊連弟出席第一屆全國工農兵戰斗英雄、模范代表大會,並被選入大會主席團,受到毛主席的接見。

第三次親密接觸非常偶然。1952年的一天,楊長林像往常一樣上學。忽然一個同學興奮地喊住他“他說,‘長林,你爸爸來了。’我說,‘不可能啊,我爸在朝鮮呢。’他們說,‘快去,快去,他就在臺上作報告呢。’那時北倉小學,離我家就500米,我跑過去一看吶,好幾千人的大會。我將信將疑地擠進去一看,真是我爸爸!!我竄到後臺上就跑上去了,他正在講話,我拉他衣服,說“爸爸爸爸!”他不理我,還讓警衛員把我帶下去,我眼淚就要下來了,心裡恨呀!”

原來,當時楊連弟隨志願軍歸國代表團華北小組,向全國人民匯報抗美援朝的情況。代表團之行的其中一站就是北倉,他的家鄉。“回來我就叫我媽來了。我媽、我奶、我爺都過去了。首長知道以後,就跟我爸說,‘你怎麼不說呢,都到家門口了,你應該回去看一看啊。’他說,‘我這次的任務就是給全國人民作報告,我的家是在這個地方,那是第二位的。’”

沒想到,這次偶然間的見面,竟是自己最後一次見到父親。本應留在國內的楊連弟又堅決要求返回朝鮮前線。“那次見面後半個月時間,我爸爸就犧牲了。”

追隨英雄的足跡

為了研究楊連弟,胡曰鋼放棄了人人羡慕的鐵飯碗,給區領導寫信自薦,從北郊區計劃經濟委員會調去編纂區志。“以前我插隊的地方附近就是隴海大橋,楊連弟登高的地方。當時看著高入雲霄的橋墩我就想‘他怎麼上去的呀?’對他很崇拜。所以我雖然從處級單位降到科級單位,由行政編變成事業編,但如願以償,接手了楊連弟口述史專題片的撰稿拍攝任務。”

隴海大橋

為了查找楊連弟的相關史料,胡曰鋼和同事們找遍了市、區檔案館、圖書館、電視臺、楊連弟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地。“一次,我的同事從網上看到,北京潘家園舊物市場有位民間收藏家岑大維專門收藏抗美援朝的紀念物,其中就有楊連弟的遺物。聽說這些東西他從不輕易拿出來別人看。我一聽就來精神了,特意買了兩盒桂發祥的大麻花奔了北京,一見面我自報家門,我說我是楊長林的朋友,和他聊了起來,越聊越投機,他就把這些珍貴資料拿出來給我看,我一看呀,有楊連弟入伍登記表、入黨登記表、犧牲報告圖、司令員親筆唁電等等,都是史料原件,太珍貴了,我說能不能拍點資料,帶回去給楊連弟的老伴閻大娘看看,他說行,所以我拍攝到全部史料。”

“我們采訪的過程,給我的感覺的是,雖然抗美援朝戰爭已經70年了,但是大家都沒有忘記英雄,提到楊連弟和他的戰友,在條件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反‘絞殺戰’,取得勝利,人們都很欽佩,他們的史料大家都保存的特別好。”

《登高英雄楊連弟》這部專題片制作完成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專題在市區廣為播放。胡曰鋼還帶著它參加全國兩岸三地口述史理論與實務論壇,在追尋英雄足跡的過程中,他也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挖掘、搶救、征集口述史料是對歷史負責,對現實和未來負責。”

今年78歲的楊長林作為天津市軍隊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宣講團成員,經常義務宣講父親的事跡。如今,在英雄的故鄉,“楊連弟”的名字不僅深深刻在人們心中,其代表的“創新不止、永攀高峰”精神更是被津沽軍民廣泛傳承。(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