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小康】為幸福晚年『加碼』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雲 作者: 編輯:王敬怡 2020-10-24 23:35:00

內容提要: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十三五』以來天津著力保障和改善老年民生,讓津城老年人更有獲得感幸福感,老年人愈發能夠享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天津北方網訊: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十三五”以來天津著力保障和改善老年民生,讓津城老年人更有獲得感幸福感,老年人愈發能夠享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助老食堂 品出生活好滋味

  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如何纔能安度晚年?河西區桃園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讓養老變得容易起來。“女兒在外地照顧不上我,所以幾乎每天我都要來離家不遠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那不僅能吃上熱飯,還能和社區裡的朋友一起搞活動!”家住河西區泰達園小區的李淑英笑呵呵地說道。

  每天中午11:30,河西區桃園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一層食堂的打菜窗口,逐漸熱鬧起來,三三兩兩的老人陸續前來就餐。午餐有紅燒鰈魚、蝦仁五彩玉米粒、木耳腐竹芹菜等,劉淑芳和楊世纔老兩口一邊吃著香噴噴的飯菜,一邊和老鄰居聊天。自從有了“食堂”,他們幾乎不在家做飯了。“這裡的飯菜特別適合老年人,少油、少鹽、少辣、軟嫩,廚師都是天津人,有專業的營養師。”目前每餐飯依據葷素搭配在16元到20元不等,對於80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60歲以上低保、低收入且照料等級為重度的老年人,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餐時段給予3元的補貼,經濟實惠又好吃。

  “很多老人日常用餐要麼過於單調,要麼就是將剩飯菜熱了又熱,而行動不便的老人更是犯了難。”河西區桃園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楊梓彥介紹說,桃園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服務的范圍覆蓋全街道8個社區,自今年8月20日開業至今,已服務7200餘人次。“我們更了解老人的用餐需求,會根據營養搭配、氣候時節調整菜譜,讓菜品更豐富。同時,讓老人根據自己的用餐需求挑選菜量, 也可以一餐多用,豐儉由已。”

  菜譜天天不一樣,周周不一樣,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微信群中,老人們都會提前一天定飯。“每周的菜譜我們都會提前發到群裡,每餐我們都會做6到7個菜,葷素搭配,盡量讓老人營養均衡。” 楊梓彥說,考慮到一些年紀大的老人牙口不好,食堂的米飯做得很軟糯,同時也可以選擇粗糧餑餑作為主食。每天吃飯的人數相對固定,誰來了誰沒來大家都很清楚。有了“食堂”後,老人互相照應,從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飢飽無人知、病倒無人曉”的風險。

  一些高齡腿腳不便、臥病在床、殘疾的老人也可選擇送餐服務,他們的特殊需求,食堂工作人員都記得很清楚:房有纔愛吃窩頭,張力90歲了,米飯一定要軟……除了解決就餐問題,桃園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提供上門助浴、護理、外出陪同、修腳理發、團購代購等服務。在解決老人居家養老基本膳食要求的同時,還營造出養老敬老的氛圍,提昇了居民的歸屬感與幸福感。

  居民劉莉莉說,自從有了這個地方,不少居民都是天天“泡”在裡面,“這裡開心呀!飯菜便宜實惠,活動豐富多彩,有手機課堂、社區影院、都市活動、文藝演出……再和同伴聊聊家常,比待在家裡有意思多了!”養老事業關系著千家萬戶的“今天”和“明天”,河西區桃園街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0.7公裡服務半徑劃定居家養老“15分鍾”生活服務圈,覆蓋全街道8個社區,共計11887位老年人,不僅提供助餐、助醫、助浴、助潔、康復等多種適老化服務項目,還借助各方力量為老人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打造街級、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同時依托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傘形設置居家養老服務點,形成居家養老服務網絡,真正讓老人們在家門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以老扶老 志願服務傳溫情

  只要想發光發熱,時時刻刻都可以。初秋一早,天津市河北區“楓葉正紅”老年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們早早來到林古裡社區服務中心集合,他們身穿紅馬甲穿梭於社區之間,給平日清靜的孤寡老人、殘疾戶中帶來了陣陣歡笑聲。這群平均年齡在63歲的老年志願者們 ,7年來用一把把梳子、一個個電推為20000多人次公益理發,讓社區裡的人情味兒濃了很多,老人們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服務。“給予比獲取更令我快樂和幸福,我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助老服務中,給他們送去溫暖。”這些老有所為、樂於奉獻、服務他人的志願者們一邊走向預約公益理發的居民家中,一邊回想著這幾年來自己的切身感受。

  自2013年志願服務隊成立以來,助老理發一直是團隊的品牌活動項目。“每月12日我們都要到社區養老院為老人理發,26日是在社區服務中心為60歲以上老人公益理發的日子,此外還要為因病致殘、行動不便的老人們進行上門入戶理發。”志願者范書義笑呵呵地說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的老人出門難,到理發店還要排隊,而我們首先作為社區的居民最了解大家的需求,所以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助老服務的道路。”免費理發,不僅僅需要專業技術,更需要愛心和耐心。“疫情期間,有很多老年人不能出門理發,聽聞我們志願服務隊可以上門剪發後,很多人打來電話。” 王志潔回憶著,“今年6月天氣正炎熱,有一位95歲的老人,幾個月都沒辦法出門,我和杜文英一起坐著公交車去做志願服務。”每次為老人們理發也得到了快樂,看到修剪後的頭發,老人們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稱贊志願者們不僅手藝好,為民服務的志願精神更是值得贊揚。

  公益理發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實實在在走進了居民的心裡。“我們兩口腿腳不方便,兒子平時也要上班,但有社區這些志願者長期以來的照顧、幫助,讓我心裡特別溫暖,一點都不覺得孤單。”陸春海患有腿部殘疾,一家三口在1個月前剛剛搬到林古裡社區,不久便接到了“楓葉正紅”的電話,“他們就是社區的一面旗幟,是社區居民的好榜樣……等有機會我也希望能夠盡一點力量做點小事情回報大家。”陸春海高興地說。今年84歲的張桂榮因為腿腳不便也預約了“上門服務”,“以前能出門時,我每月都到居委會理發,我們老年人理發,只要圖個簡單清爽就好,志願團隊開展義務上門理發活動,真是想到我們心坎上了。”

  “對待老人要溫柔一些,理發手法上更要注意。既得讓老人感到舒服、放松,又得考慮到老人們的身體狀況。”志願者王秀紅說,看到這些老人,就像看到了為兒女操勞大半生的爹娘,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老人,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楓葉正紅”的志願者有的拿著慰問品,給老人分發物資;有的給老人修剪頭發,讓老人們體驗到溫暖的親情;有的陪老人談心聊天,跟他們聊家常、話心願……他們把心血傾注在老人身上,給予老人呵護與溫暖。

  “他們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照料,更需要心靈上的慰藉。”今年69歲的隊長孔令智已經步入老年人行列,而他卻把自己當作“年富力強”的志願者,去服務比他年齡更大的老人。“老年人之間的互助更有意義,也更值得鼓勵!相對年輕的老人應該幫更年長一點的老人,身體健康者多去幫助體弱多病者,家庭健全者多去關照一下孤老家庭,這樣老年人群體就會自己解決掉很多問題。”孔令智說,“現在‘楓葉正紅’志願服務隊共有51人,黨員超過半數,年齡最大的志願者76歲,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總要做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用實際行動去譜寫和傳承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希望天下老人們都能老有所依,開心地生活!”志願者們的無私奉獻,拓展了人生的寬度,彰顯了人生的意義,讓社會閃耀著正能量的光芒。

  跟隨音樂 舞出人生新風采

  秋日的上午,陽光和煦,九久舞蹈團的老人們齊聚紅橋文化中心,舞蹈場地上,20多名老人跟隨著舞蹈編導的指揮和音樂的節拍舞動起來,彰顯出熱情的活力。“享受舞蹈、享受生活、增進友誼、愉悅身心、增強體魄、健康快樂,這是我們的理念。”舞蹈團編導溫堅說,九久舞蹈團成立於2007年,從10位舞蹈愛好者發展到現在的30餘人,其中年齡最大的81歲,平均年齡在70歲。音樂一響,在炫麗舞臺上那些原本毫無基礎的業餘演員立馬呈現出屬於他們的“高光時刻”。

  “我們這支老年男子舞蹈隊成立之初只是想著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樂呵樂呵,我負責教大家動作,大家進步很快,也學到了不少東西。”溫堅回憶起建隊初期的事情,“那時候我們在哪都跳民族舞,廣場、公園、橋下……逐漸地大家有了基礎後,通過一些機會參與了幾次比賽,也能拿到很不錯的成績。”2015年在紅橋區體育局的支持下,九久舞蹈團正式成為紅橋區文化館的群眾社團之一。

  10月22日,紅橋區文化館舉辦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文藝演出,溫堅一邊和團隊進行著最後的彩排,同時還在對細微之處進行調整。“作為舞蹈編導,先要了解所帶的團隊,每個團隊都有自身的特色,纔能脫穎而出。”他不習慣吃“老本兒”,“絕對比專業的人更熱愛!隊員的付出、刻苦學習的狀態,會把你自己本身的興趣點帶得很高,和這一幫有乾勁的朋友一起去創作、去排練,非常有滿足感!”溫堅說。跳舞講究的是手眼身法步,要柔中帶剛,必須達到身隨手動,眼隨手走。不一會兒,這些平日裡買菜遛彎、接送孫輩的天津爺叔,在臺上用一首《走向復興》展現了光鮮亮 麗的自己。

  常毅笑呵呵地說:“早上過來開始鍛煉,不僅可以舒筋活血,對筋絡的舒展起到作用,同時要求每個舞步熟記於心,這又可以預防老年癡呆,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一旁的齊玉田說到:“自從來到這裡,大家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變化,每周三次的集體活動,大家的出勤率都很高,不管是住在東麗、西青,還是津南,大家都能准時聚在一起,心情特別舒暢。黨的好政策,讓我們的老年生活無懮。”

  憑借著對舞蹈的愛好和追求、對藝術的虔誠,九久舞蹈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紮西德勒》《老伙伴》《淨土》《陪你一起看草原》等作品在華北五省(市)乃至全國等各項大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如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走進紅橋文化館,走進九久舞蹈團充實老年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在生活中載歌載舞,纔能讓舞蹈發揮出更大的光彩。我們老年人在經過自己不懈努力登上舞臺的時刻,就是發揮自己餘熱、照亮生活前景的時刻。”溫堅說。

  互聯網醫療 開啟晚年“智慧”生活

  以前從社區去大醫院看病免不了要排長隊,如今在社區醫院動動手指就能就診,這樣的場景出現在天津市河東區大王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在,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可免費體檢,上個月我來社區醫院開藥時,掛號時就自動提醒可以體檢啦!昨天和醫院的工作人員預約,這不,沒一會兒就都查完了。”今年68歲的社區居民馮曉華一邊展示著自己的體檢單,一邊稱贊著社區互聯網醫院的便捷與效率。

  2020年6月起,大王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啟了“雲上社區醫療之旅”,“從最初20%患者使用自助服務,到如今已經達到60%的人接受了‘互聯網+’的模式。”河東區大王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邱鴻春介紹說,轄區常住人口數有88133人,其中老年人口數達到了11457人,“像我們這種社區互聯網醫院,最適合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復診、開藥。”智慧醫療方便了患者,對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患者來到衛生服務中心建立檔案,在這裡所做的檢查、開具的處方等都將上傳至基本公共衛生管理系統,所有數據同步上傳,醫生能夠及時調出本次檢查和歷史診斷數據,省去了患者取報告的時間,這也使得患者從一次看病的經歷變成整體的健康管理過程。”邱鴻春說。作為天津首家互聯網社區醫院,大王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智能化運行4個月來,為醫聯體建設提質增效,推進醫療資源更優化、遠程協助更及時、專科聯盟更緊密、健康管理更全面, 讓轄區居民享受到“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就醫新格局的便利。

  自進入衛生服務中心起,患者就進入了“互聯網+醫療”的領域,“掛號時每次都會提示優先選擇家庭醫生的門診,同時還有免費體檢、隨訪、定期簽約家庭醫生等智能化提示。”前來就診的市民李林說,“人上了年紀健忘,醫保卡一轉眼就忘了放在哪,這回好了,掛了號,後面只用掛號條就能完成所有的流程。”面對智能手機,不少患者雖然上了年紀,但更願意體驗新技術。據悉,明年大王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推出手機查詢檢查報告、線上復診、線上開藥、第三方送藥上門、誠信支付等服務,以便讓轄區內居民少跑腿,甚至不跑腿,就能享受預約診療、遠程醫療、慢病分級管理等。

  據悉,2020年前三季度大王莊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為6000餘位老年人進行免費體檢,60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醫生簽約人數達6954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靠“互聯網+”推動轄區居民從“被動醫療”邁向“主動健康”,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從“被動接診”走向“主動問診”。老人安,天下安,老後生活所必須的基本物質需求大抵有了保障,讓老年人安心老去、敢於老去,老有所安已不再是奢望。“互聯網社區醫院從醫療上滿足了老年人的高品質生活需求,幸福的晚年是小康生活的一抹亮色。”邱鴻春說。

  (津雲新聞記者王敬怡 攝影姜曉龍 海報設計陳楚)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