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歌 回響】英雄故事 從一道疤痕講起……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霍艷華 苑美麗 息明亮 蒲永河 郭涵 編輯:李松達 2020-10-26 20:02:18

內容提要:『現在我頭上還有傷疤,可以看到。』順著老人手指的地方,可以看到那道疤痕,就像光輝歲月的『勛章』,印刻在老人的頭上。他是武警天津總隊政治部原副主任楊培孝,今年91歲。
 
 

 

天津北方網訊:“現在我頭上還有傷疤,可以看到。”順著老人手指的地方,可以看到那道疤痕,就像光輝歲月的“勛章”,印刻在老人的頭上。他是武警天津總隊政治部原副主任楊培孝,今年91歲。

武警天津總隊政治部原副主任楊培孝

“我現在身體還可以。”楊培孝笑著對記者者說,“還可以去逛菜市場、去買菜,八十多歲的老伴在家做飯,我們基本不用別人照顧。”多年從軍經歷讓老人保持著良好的生活習慣,楊爺爺依然硬朗,腰板挺直,說話時思路清晰。

 “我想我的戰友們”

“我十幾歲就去參軍打仗了“。時間回到70年前,1951年1月,楊培孝與戰友們作為第二批進入朝鮮作戰的隊伍,跨過結冰的鴨綠江面,直抵朝鮮戰場。楊培孝覺得自己很幸運,活下來了,“朝鮮艱苦,剛過去吃炒面,就是面粉炒熟了以後用水一拌,就可以吃了,但是吃炒米不行”,說到這,楊培孝笑了笑,摸著腮幫子繼續說,“炒熟的大米,吃到後面腮幫子疼,後來我們條件好點了,有了花生仁,炊事班的同志給炒一炒,一個人分十幾個花生仁,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他繼續講,“後來生活好了,有了蛋黃粉,是一公斤一盒的,一百多個人,一共有兩盒,平均到每個人只有一點。”說到這,楊培孝用雙手虎口處比劃出一個小圓圈,“當時戰略防御部隊與後方炊事班距離5裡地,需要每天走著來回取飯,還得要學會隱蔽躲避偵查,當時覺得很幸福,沒有苦啊怕啊。”楊培孝漸漸沈浸在回憶往事中……

“我就是現在想我的戰友們,在家我不愛說話,很少跟家人提及這些戰場的事情,他們沒有經歷過,沒有我這樣的感受。”說到這,老人的聲音些許哽咽,“我的指導員是我的入黨介紹人,最後他卻犧牲在戰場上,我非常心疼。”

老人停頓片刻,突然十幾秒的時間沒有聲音,這一刻時間像被無限放大拉長,大家屏住氣沒人說話,氣氛凝結得像是走入了真空,周圍一切寂靜了……

“一想起來我那些戰友們,還沒成家就犧牲在戰場上,連父母兄弟都沒來得及見一面,就再也回不了家了,我心裡難受。”早已紅了眼眶的楊培孝,緩緩地說出了內心深處最記掛惦念的事情。

  “戰場上死亡習以為常”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當時這是我們的口號。”說起這些,情緒平復的楊培孝開始講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家不怕死,戰場上哪有不死人的嘛,習以為常。”面對生死大事,70年前戰場殺敵的戰士們竟然沒有恐懼,這句“習以為常”在老人嘴裡說出幾次,或許在他心中,犧牲在戰場上真的習以為常、不足為奇,但對我們出生在和平年代的後輩來說,聽到這些內心只留下震撼、敬重和感動。

“當時還是棉帽子救了我!”剛剛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的楊培孝,沒想到意外負傷了。五次戰役突破三八線後,向南朝鮮行進的第二天,敵人的一發炮彈,在他身邊響起……

“我們正趴在一個山頭戰略防御,敵人發射的炮彈在離地面兩米的距離爆炸,爆炸之後我感覺臉上有東西淌下來,一摸臉上都是血,再順著流血方向摸到頭上,帽子裡有一個彈片,還在燙手,原來彈片正好打在棉帽子上,不然基本就活不成了。”楊培孝指著頭上受傷的位置,不得不說,這是一次命運的眷顧。“打仗總要有人死傷,當時我都有心理准備死了,沒有懼怕死亡。”楊培孝講起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也是語氣平靜地對我們訴說。

可以看到老人頭上的疤痕,如今就像光輝的“勛章”

聽著這些崢嶸往事,在楊培孝身上,我們依稀能看到那個年輕時期的熱血青年,身處槍林彈雨卻抱有純真信仰,灑赤血、為人民,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你還沒死?”

“那時候我們睡覺的時候沒有睡袋,當時我們用小鎬頭挖坑道,挖出的土還不能被敵人看到,要用樹葉遮蓋著,躲避偵查,敵人的飛機低飛過去,我們形容可以‘摘帽子’。”回憶起當時戰略防御階段的往事,楊培孝記憶尤深。

楊培孝老人對我們說,“部隊防御就在坑道裡面待著,一個土坑裡面兩個人,我們要見戰友不能在白天,怕被敵人發現,就在晚上,隱蔽著從一個坑道跳到另一個坑道,慢慢摸索找自己要見的戰友。”

戰場上命運多舛,他與戰友們打招呼的方式也十分特別。“第一次見面大家打招呼都會問姓名、家鄉,當熟悉之後,大家再見面問候第一句就會說‘你還沒死?’這是當時最親切的問候方式了。”這種炮火硝煙下戰友之間特殊的關心方式,楊培孝回憶起來,如今卻當成了笑談。

時間過了70年,楊培孝從小伙子變成了耄耋老人。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對待打仗的平常心,對待犧牲的習以為常,讓我們後輩心生敬仰。純真的信仰不熄,這股精神如熊熊燃燒的火炬一般,足以傳遞給一代代年輕戰士們。

(津雲新聞記者霍艷華 見習記者苑美麗 攝影息明亮 蒲永河 郭涵)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