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0-11-18 19:47:20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創新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首次提出“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創新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城市是一種伴隨人類社會發展不斷演變的生命體。所謂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在城鎮化發展接近成熟期時,通過維護整建拆除、完善公共資源等合理的“新陳代謝”方式,對城市空間資源重新調整配置,使之更好滿足人的期望需求、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縱觀國外,城市更新大體經歷了從大規模的清除貧民窟運動到中心區小規模的再開發,從物質環境的更新改造轉為街區社會、經濟、人文等全方位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0.6%,部分超大城市的陸域開發強度已遠超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市,但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產業空心、交通擁堵等諸多“城市病”。“十四五”時期,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亟須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效益融合共贏,打造更具韌性的幸福城市、活力城市、平安城市。

“十四五”時期,我國城市化道路怎麼走?關鍵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目標。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應更加重視健康和安全,推動將健康融入城市發展,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各環節。2018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推進城市安全發展的意見》,提出“切實把安全發展作為城市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安全社會治理格局”。當前,我國城市化水平持續提高,各類要素快速集聚流動,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必須把生態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在以老舊社區和城中村為主體的城市更新行動中,人們在地下管網、停車場建設、托幼、養老、家政、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都有巨大需求。對此,要以提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為目標,從人民群眾對城市宜居宜業的需求入手,由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轉向繡花式的精細化微改造,加快補齊生活設施短板,增強防災應急功能,打造就近宜居生活圈,為居住片區人群提供完善的便民公共服務設施,吸引年輕人就近居住、低成本居住,增強城市活力。可通過公共空間的微改造,提高城市零散空間的有效使用率。建設選址靈活、離散分布的街心花園、口袋公園,與慢行交通系統交織構建城市停駐空間,促進面對面身心交流、緩解緊張壓力、增強親切感和人情味,打造不被遺忘的生活方式,維系長久的社會情感。

對於老舊廠區的城市更新行動,應強化產業導入,通過出臺節約集約用地的城市更新政策,合理規劃、配置有限的空間土地資源,重視產業配比,加快轉型昇級,布局匹配未來城市發展的重點優勢經濟產業結構,努力營造綜合成本適宜的產業發展環境。活化利用工業遺產,把存量產業用地納入提容增效范圍,發展工業旅游,打造新型產業空間。通過傳統產業園區的整體轉型以及創新空間的嵌入,實現新舊功能轉換,讓“工業鏽帶”變為“城市秀帶”。

城市空間是地方歷史文化和情感記憶的載體,是城市發展的立體博物館,承載著城市的歷史變遷、文化沈淀。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應重視歷史文化保護,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比如,在以打造特色文化街區為抓手推進老舊街區的城市更新行動中,可引導商業步行街、文化街、古城古街打造市民消費載體,因地制宜發展新型文旅商業消費聚集區。應順應城市發展邏輯和文化傳承,提高公共空間規劃水平,加強城市風貌管理,不用簡單統一的元素和建築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風光,提高人文生活品質,展現獨特的城市氣質風貌,避免“千城一面”“萬樓一貌”。可通過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公共空間語言景觀的設計,在原有的文化土壤培育出城市的新氣質和新活力,植入城市基因,構建宜業宜商宜游的城市空間,留住“鄉愁”,讓人們在不經意間就能觸摸到城市的脈搏。

   原標題:『實施城市更新行動』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