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天津市濱海新區區委關於制定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濱海 作者: 編輯:李松達 2020-12-12 13:01:52

內容提要:『十四五』時期是濱海新區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基礎上,加快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落實『雙城』發展布局,推進『二次創業』,全面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的關鍵時期。中共天津市濱海新區第三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結合自身實際,就制定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十四五”時期是濱海新區在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基礎上,加快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落實“雙城”發展布局,推進“二次創業”,全面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的關鍵時期。中共天津市濱海新區第三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體會議,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結合自身實際,就制定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的顯著成就和到二?三五年的遠景目標

1.“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十三五”時期是濱海新區推進高質量發展進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濱海新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定不移推進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把改革開放創新作為“根”和“魂”,全力引育新動能,加快構建“雙城”發展布局,在協同發展、轉型昇級、環境優化、民生改善等方面成效顯著,“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

五年來,濱海新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樞紐港口建設全面加快,與北京的1小時交通圈初步形成,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為京津冀協同創新試驗田,新區成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載地,累計引進項目3000多個,協議投資額超過8000億元。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昇,經濟運行持續向好,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指標不斷向好,第二產業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1%、第三產業達到53.6%,經濟增長貢獻度佔據全市的一半以上。堅持項目為王,明確主導產業,建設主題園區,形成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集聚45家百億級企業,建成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信創安全、先進計算等創新產業走在全國前列,人纔強區戰略紮實推進,組建一批產業(人纔)聯盟,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得到有效突破。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區級機構改革、國企改革穩步推進,開發區法定機構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效,自貿試驗區37項創新試點經驗和實踐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理念牢固樹立,“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深入人心,“一企一證”綜合改革在全國率先推行,全國首個全流程自動化制證中心投入使用。生態環境顯著改善,“871”生態工程加快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全面實施,“藍色海灣”建設有序推進,空氣環境質量和污水處理達標率居全市前列。扶貧助困工作成果顯著,高標准完成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工作,甘肅省張家川縣、合作市和青海省黃南州提前完成脫貧任務,結對幫扶困難村工作取得紮實成效。民生保障不斷增強,每年實施20項民心工程,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濱海圖書館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成為網紅打卡地,濱海科技館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10座博物館建築之一,被譽為海上故宮的國家海洋博物館開館,在音樂界享有美譽的茱莉亞學院正式開學,周大福國際金融中心開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依法治區工作深入推進,濱海新區行政執法監督平臺被評為全國示范項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紮實推進,51個軟弱渙散村全部整頓轉化昇級,139個行政村全部實現“一肩挑”,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經過五年的奮斗,為加快“二次創業”步伐,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奠定了堅實基礎。

2.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十四五”時期,濱海新區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昇,經濟長期向好,社會大局穩定,特別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市委傾力支持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放權賦能、續航加油、昇級加力,助推濱海新區在落實新發展理念中率先突破。濱海新區多年發展積累了雄厚基礎,開發區優勢突出,街鎮發展潛力大,先行先試效應加快顯現,開放型經濟體系日益完善,城市的承載力和吸引力不斷提昇。對有利的因素,要因勢利導、科學把握、善加利用。同時,濱海新區正處在負重前行、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緊要關頭,“雙城”布局尚在起步階段,港產城融合不足,“一核兩翼”發展還不平衡,社會事業發展存在短板,特別是教育、醫療、文化事業等發展相對滯後,結構性失衡;腦袋上的“津門”尚未完全打開,改革開放創新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新動能底盤較小,產業轉型昇級步伐還不夠快;各類風險隱患依然存在,生態保護任重道遠,對存在的問題,要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加快解決。

3.到二?三五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先行區的遠景目標。按照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確定的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遠景目標要求,到二?三五年,濱海新區基本建成綜合實力強勁、人民和諧幸福、具有獨特魅力、國際化程度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先行區,“一基地三區”核心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雙城”發展布局全面形成。城市綜合實力大幅提昇,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樞紐港口建設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成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要支點;自主創新能力居於全國前列,核心產業競爭力處於全國第一方陣;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法治濱海、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強區、教育強區、人纔強區、健康新區;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實現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建設目標;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成為國內大循環北方樞紐、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戰略支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居於全國前列,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發展一體化;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奮斗目標和基本原則

4.“十四五”時期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堅持“創新立區、制造強區、改革活區、開放興區”,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實現“一基地三區”核心區功能定位,打造國內大循環北方樞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先行區,基本建成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

5.“十四五”時期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共同富裕,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讓全區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改革開放創新。堅持“闖”字當頭、“創”字為要、“乾”字當先,保持創新的闖勁、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的銳氣,以改革創新作為永遠的基因和血脈,堅決破除制約發展的瓶頸難題和深層次矛盾,全面建設改革開放先行區。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推動系統性、集成性改革創新,推動開發區、各部門、街鎮同頻共振,統籌改革發展穩定安全的關系,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堅持總體安全理念。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把握好安全和發展“兩個輪子一起轉”的大方向,提昇本質安全水平,構建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等於一體的安全體系,全面提高防范風險和應急處置能力,打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和諧環境。

6.“十四五”時期濱海新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綜合考慮濱海新區發展的機遇、優勢、條件,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一基地三區”核心區功能基本實現。“1+3+4”產業規模效益明顯提昇,產業生態不斷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拉動增長的主引擎,形成若乾具有國家創新引領力的產業集群,國家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中心區加快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地位更加凸顯,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樞紐港口建設取得重大突破。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顯著增強,形成更加健康良性的金融生態環境。改革開放取得新成效,助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體制機制加快建立,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發展要素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國有企業、“放管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持續深入推進,營商環境走在全國前列。

——美麗濱海新城基本建成。“一主兩副六組團”一核多點城市空間布局更加優化,城市公共服務和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數字城市、智慧濱海成果不斷提高,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明顯提昇,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基本建成。

——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新發展理念得到全面貫徹,在質量效益明顯提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新能力顯著提昇,新動能進一步壯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成效顯著,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在全市發展中的龍頭引擎和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全國文明城區創建成果不斷鞏固發展,市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全面提昇,向上向善、重信守諾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二次創業”精神更加凝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明顯,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一帶、一屏、多廊”生態格局全面完成,“871”生態建設工程取得重大進展,“藍色海灣”整治修復效果明顯,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綠色宜居,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均衡普惠,教育、衛生、文化短板全面補齊,社會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依法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共同締造理念深入人心,社會治理水平和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深度實施重大國家戰略,打造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

堅持把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歷史機遇,緊緊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充分發揮產業基礎和載體平臺優勢,增強服務輻射能力,在服務重大國家戰略中展現濱海新作為。

7.打造京津冀高效便捷“出海口”。健全與京冀交通體系,加強海、鐵、路、空聯動,深化區域港口群、機場群協作,加快推動京濱、津雄、津滄及津承等城際鐵路建設,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完善天津港集疏運體系,加快建設集疏運專用貨運通道,優化提昇京津高速、京津塘高速、津晉—榮烏高速及秦濱高速3橫1縱主乾網絡,構建聯接北京、“三北”的大通道。深化京津冀港口協同發展,推動組建津冀組合港聯合管理機構,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錯位發展、高效協同的津冀世界級港口群。發揮天津港核心戰略資源優勢,全力提昇港口運營效率,建立服務京津冀和雄安新區專屬服務體系、政策體系,打造京津冀便捷高效“出海口”。推動南港LNG、京津輸油管道等重點項目投產運營,加快建設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國際冷鏈物流基地,保障北京油氣能源和生活物資供應安全。

8.打造京津冀配套完善“產業區”。推動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未來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區、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五大重點載體平臺創新發展,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載地。精准對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清單,推動央企和龍頭企業區域性、功能性總部及新興業態項目向濱海新區集聚。充分發揮濱海新區產業優勢,強化產學研對接合作,打造研發成果應用場景,積極構建北京龍頭企業產業化基地和重點科研成果產業化轉移基地。完善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和支持政策,對承接項目審批手續、人纔評價及科技企業認定等實行統一互認,建立兩地互利共贏政策,確保疏解項目承接穩、發展好,實現企業和人纔引得進、留得住。

9.打造京津冀宜居宜游“後花園”。打造海洋旅游文化品牌,豐富文旅業態,強化公共配套,提昇服務品質,形成全域濱海旅游特色,讓京津冀居民來新區“玩得好、吃得香、住得下、行得順、買得全”。著力構建海濱八景,突出親海品海旅游特色,建設一批歷史與現代交融的特色旅游景點,打造“海上+陸上”“線上+線下”“四季+全天候”旅游場景和服務體系。堅持業態多元、服務大眾、智慧賦能,打造一批特色品質街區。探索實施京冀居民在濱海新區落戶及購房新政,高品質提昇城市社區配套,吸引京冀居民在濱海新區安家置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配套功能,構建便捷高效的出行出游交通網絡。提昇游客購物體驗,打造一批高端購物中心。

四、堅持港產城融合發展,建設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

堅持“以人為本”,深度落實“津城”“濱城”雙城發展布局,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優化城市布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城市功能,提昇城市品質,加快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

10.堅持精准規劃。對標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等規劃理念,強化頂層設計,突出前瞻性、先導性和展望性,做到世界眼光、國際標准、高點定位、濱海特色,打造“一主兩副六組團”城市發展格局。樹立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理念,立足產城融合和職住平衡,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經濟發展規劃等“多規合一”,一張藍圖統全局,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空間統籌,實施戰略留白、留綠、留璞,設置港城分界緩衝帶,做到城市建設與天津港協同發展。注重管理聯動,優化存量空間、謀劃發展空間、協同融合空間,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昇轉變。

11.推進精致建設。圍繞“一主兩副六組團”城市發展格局,統籌推進城市中心—副中心—微中心建設,完善公共配套設施,引導人口集中,實現一核引領、兩翼齊飛、多點聯動。盤活於家堡、響螺灣等空置樓宇和閑置土地,加快項目集聚,打造城市核心區。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做好煤水電氣熱等民生設施改造,提昇防范城市內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加快建設B1、Z2、Z4線,啟動建設一批延伸線、接駁線等軌道交通支線,暢通城市交通網絡。推進新基建建設,聚焦新網絡、新設施、新平臺、新終端,實現5G網絡全覆蓋,加快布局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物聯網,構建BIM(建築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數字城市系統,全面提昇城市建設水平和運行效率。突出補齊教育、衛生、文化短板,提供更加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12.強化精細管理。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圍繞城市的生長性,下足“繡花功夫”,精細化經營管理,管出社會效益、管出經濟效益。推動城市鄉村相統一、面子裡子相統一、軟硬環境相統一,實現農村面貌大變樣、背街裡巷環境優、文明風尚常態化,不斷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堅持智慧管理,系統集成“端邊網雲”體系,健全智慧濱海運營中心集成應用體系,總結推廣中新生態城智慧城市管理經驗,打造更多智慧城市應用場景,讓城市變得更聰明、更智慧。深入實施網格化服務管理,不斷優化“全科網格”體系,健全區、街鎮、村居、基礎網格四級管理機制,構建“橫到邊、縱到底”的常態化長效管理體制,實現社會力量全整合、資源全對接、信息全匯集、責任全壓實、問題全解決。

13.營造精美環境。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新一輪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進“871”生態工程建設,構建“一帶、一屏、多廊”生態格局,努力打造水清岸綠、天藍海碧的美麗濱海。加快開展“藍色海灣”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整治,實施生態廊道、岸灘修復、減排降污、智慧海洋等工程,完善人文功能,積累文化元素魅力。大力推廣中新天津生態城“零碳能耗發電小屋”等示范樣板,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發展綠色建築、綠色產業、環保產業,創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擴大綠色生態空間,高水平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高標准建設國家濕地公園和濕地海洋公園,嚴守生態環境紅線,提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鞏固“散亂污”企業綜合治理成效,深化燃煤、工業、機動車、揚塵污染治理,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推動大氣環境質量實現顯著改善。

五、強化科技創新,打造創新發展先導區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區域發展的戰略支橕。全面落實“四個面向”重要要求,發揮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創中國”首批試點城市等資源優勢,堅持以政為引、以用為立、以轉為要、以企為主、以人為本,加快建設科技強區。

14.優化創新生態。成立自主創新領導小組,健全創新工作體制機制,制定完善“十四五”自主創新發展專項規劃。貫徹落實引育新動能五年行動計劃,構建富有潛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加快打造我國自主創新主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構建“政府搭臺、創新立區、人纔主角、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促進政、產、學、研、用、金、服七要素高效聯動,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纔鏈、金融鏈“四鏈”深度融合。聚焦信創產業、生物制造、先進計算等創新領域,努力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和創新基礎平臺,積極參與實施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全面提昇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京津冀科研成果轉化中心、新經濟創新平臺、國家合成生物創新中心、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功能。深化與清華大學、國防科大、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中科院、中國工程院等知名高校和院所的科研創新合作,發揮好合作共建的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作用。支持企業和大專院校建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建設各類研發創新平臺,構建非營利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網絡,形成面向企業的有效開放機制。樹立“以用立業、由智變金”導向,重點支持應用的創新成果,重點支持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重點引育和壯大應用創新平臺、研發院所和研發載體,讓濱海新區成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聚集地。推進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在研發機構推行“四不像”體制和“四位一體”模式。鼓勵新型研發機構實行“揭榜掛帥”激勵制度,健全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制度,完善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方式,促進技術要素與資本要素融合發展。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科技園區”全鏈條孵化體系,高水平推進雙創基地建設,打造一批獨具產業特色的孵化載體,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業廣場。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和服務,提昇中國(濱海新區)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天津知識產權法庭功能,建成國家級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全域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15.培育創新主體。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構建“研發+制造+服務”模式,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行動,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進“雛鷹—瞪羚—領軍”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小昇規”“規昇巨”“巨股改”,加快培育“獨角獸”企業和科技型上市企業。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構建遴選+入庫+培育+認定“四個一批”工作機制,持續壯大科技型企業底盤。實施打造創新集聚谷行動,依托飛騰、麒麟、南大通用、360、華為等重點企業,構建包括CPU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網絡安全、終端設備等信創產業核心鏈條在內的PKS和鯤鵬生態體系,建設國家級基礎軟件創新中心,打造信創谷;依托中科院工生所、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打造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生物醫藥、食品與營養品、生物農業五個專業化領域的生物制造谷,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天河一號、天河三號、曙光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騰訊IDC,構建超級計算與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融合的新型數字計算基礎設施,打造先進計算產業基地;依托國家乾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和康希諾、中源協和、昂賽細胞等龍頭企業,在基因編輯、疫苗、乾細胞等領域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打造京津冀特色“細胞谷”。

16.集聚創新人纔。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纔、尊重創造方針,堅持人纔生態和產業生態相結合、招纔引智和招商引資相融合,打造人纔特區。用足一系列人纔政策“昇級版”、精繪“人纔+產業”圖譜、完善濱海新區人纔服務網、打造海河人纔沙龍活動品牌、建設全國一流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開展引老鄉回故鄉、引戰友回濱海、引校友回濱海“三引三回”活動,構建全新人纔工作體系。建立“企業按需點人、新區配套服務”機制,健全人纔“引育留用評”政策體系,優化全生命周期的人纔服務,確保人纔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深化同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高職院校等的合作,加快應用型人纔培養,做實做細實訓基地,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新時代產業人纔隊伍。構建濱海國際人纔中心,創建離岸人纔園區,建立國際化人纔交流合作機制,讓更多高端專業海外人纔到濱海新區創新創業。

六、大力發展現代經濟體系,打造國家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中心區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制造強區,發展壯大以智能科技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核心、高端服務業為支橕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17.加快引育新動能,著力壯大先進制造產業。圍繞“1+3+4”產業體系,以產業圖譜、人纔圖譜為指引,積極創建和發展產業(人纔)聯盟,大力開展強鏈補鏈延鏈工程,構建產業集群、要素集約、人纔集聚、技術集成的產業生態。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做強做優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為引領的智能科技產業,率先扛起信創安全產業大旗,著力發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構建智能科技、信創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經濟6個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速傳統產業轉型昇級,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實現石油化工產業向精細化工、新材料轉型,形成四千億級的產業集群;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車轉型,形成三千億級的產業集群;裝備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形成千億級的產業集群;圍繞空客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和空客天津交付中心,打造千億級的航空航天產業集群。提高制造業基礎領域創新能力,提昇主要原材料、關鍵零部件、核心元器件水平,為改造提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提供有力支橕。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昇數字產業規模與能級,推動數字化技術、商品與服務向制造產業滲透融合,建成一批標杆性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爭創國家數字經濟示范區和國家智能制造中心城市。

18.打造主題園區,充分發揮開發區產業發展主力軍作用。堅持規劃引領、政策導向、聯盟拉動、考核杠杆,形成主導產業更加突出、產業鏈條更加完整、質量效益更加向好的開發區大發展態勢。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化工新材料、汽車制造、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加速推進產業轉型、業態轉型,推動研發平臺、交易平臺、結算平臺、貿易平臺建設,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加強與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集團的合作,推動更多重量級石化項目落地,加快將南港工業區打造成為世界一流化工新材料基地和國家級石化產業聚集區;以於家堡、響螺灣為中心,高標准規劃建設海河兩岸,推動城市建設要素和產業發展要素的集成創新,不斷推動城市更新,優質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美麗濱海新城的核心區。天津港保稅區大力發展海洋經濟、臨空產業,擴大海洋裝備、海水淡化等產業規模,建成國家級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國家級海水淡化裝備研發生產基地、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做強做優口岸經濟,積極發展共享、平臺、交易等新業態,聚集一批國際化企業總部、功能型總部和高能級研發平臺,構建“總部+創新”產業生態,推進數產城融合,打造宜業宜居國際生態活力新城。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行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新興服務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持續提昇企業、科創平臺和創新型人纔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形成龍頭企業“參天大樹”頂天立地、科技型中小企業“幼苗”鋪天蓋地的良好局面,建設北方一流科技城,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昇級版”。東疆保稅港區大力發展融資租賃及商業保理、國際貿易、航運物流等主導產業,突出財稅金融和制度創新,完善“租賃+”產業生態,放大融資租賃產業特色優勢,加快發展商業保理和FT賬戶,建成國家租賃東疆標准模式,創設天津自貿區的特殊綜保區,建設國際一流的租賃創新示范區和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中新天津生態城進一步深化中新合作,大力發展智能科技、大健康、現代文旅、創意設計等主導產業,建成無廢城市建設、海綿城市建設、循環經濟發展、土壤鹽鹼治理、新能源利用、綠色建築等樣板;構建國際一流城市大腦,讓生產更智能、生活更智慧、管理更高效,打造生態城市昇級版和智慧城市創新版,建設生態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深化“飛地經濟”發展新模式,打破開發區與街鎮行政區劃限制,健全規劃建設管理和貢獻分配等合作機制,實現開發區與街鎮成果共享、協調發展。

19.大力發展新經濟,持續提昇服務產業能級。積極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昇級,加快形成現代服務體系。加快發展平臺經濟,充分發揮科技型龍頭企業在構建產業生態平臺中的引領作用,打造核心技術支橕、主題特色突出、產業鏈條完整的生態平臺。加快引育競爭力強的平臺企業,發展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工業服務平臺和信息消費、生活保障服務、健康醫療等生活性服務平臺,建設特色鮮明的平臺經濟聚集區。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新業態,探索系統集成總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品牌規則控制、眾包等制造服務融合新模式,大力發展研發設計、高端諮詢、檢驗檢測、品牌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不斷提昇現代商貿、休閑旅游、健康養老、房地產等服務業便利化精細化品質化水平,更好適應居民消費結構昇級和多樣化需求。

20.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全力打造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用足用好產業發展基金和高質量發展資金,引導更多專業投資機構和優質社會資本支持先進制造業發展。打造“租賃+”品牌,探索建設租賃資產流轉平臺,創立更多產業租賃公司,加快發展高端制造業租賃和科技服務租賃,鞏固提昇融資租賃業在全國的引領地位。做強商業保理,加大稅務、金融、外匯、海關等領域的協同創新力度,探索國際保理業務,創新開展供應鏈票據、標准化可信倉單融資、金融科技應用等保理業務,高水平建設北方“商業保理之都”。大力發展保險產業,爭創科技、專利、信用等保險業務創新試點,打造保險產業集聚區和試驗區。加快建設FT賬戶體系,拓展FT賬戶政策受惠區域,開展FT全功能資金池等跨境類創新業務,進一步促進資金自由流動,打造資金要素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推動金融科技與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加快集聚金融科技企業,加強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突破與金融有效融合,推動金融產品、業務流程、應用場景、風險監管等革新昇級。

七、堅持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新高地

始終把改革開放創新作為“根”和“魂”,堅持改革活區,從事物發展的全過程、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企業發展的全生命周期出發來謀劃設計改革,探索推進一批基礎性和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高效聯動。

21.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堅決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步伐,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要素保障服務體系,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推行新型產業用地政策,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等市場供應體系,強化地塊容積率與土地出讓價格等方面政策支持,推動不同產業用地合理轉換。研究制定新市民政策,推動產業人口、流動人口在戶籍、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生活配套等方面均等化,試行京冀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完善市場基礎性功能,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建設技術交易市場,推動技術成果展示交易、供需對接、成果融資等。探索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建設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數據評估中心和交易中心,完善數據權屬界定、開放共享、交易流通等標准和措施。

22.深化法定機構改革。進一步做深做優做實法定機構改革,加快構建與法定機構相適應的全鏈條、閉環式制度體系,打造開發區管理體制改革昇級版。穩步實施開發區社會職能剝離,探索構建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創新開發區與街鎮融合發展機制,推動開發區教育醫療事業單位實行集團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堅持開發區事開發區辦,持續放權賦能,提昇發展能級。放大改革效應,將開發區法定機構改革中形成的先進經驗和有效做法復制推廣到更多領域、更大范圍,充分調動各方面、各領域乾事創業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23.深化市場主體改革。持續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迸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活力。按照“混改引戰摘牌一批、資產重組轉型一批、綜合化債處置一批、提質增效發展一批”思路,推進國企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制定實施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加速競爭類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非競爭類企業的競爭性業務板塊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參控股企業管理辦法和運行規則,探索建立股權管理中心。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實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健全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統籌用好員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措施。創造促進民營企業蓬勃發展、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完善民營和小微企業支持政策,健全接鏈、促需、護企常態化機制,在要素獲取、准入許可、經營運行、政府采購和招投標等方面對各類所有制企業平等對待,降低融資等要素成本,探索建立信用貸款、聯保貸款機制,著力建設一批國內國際一流民營企業。大力培育企業家隊伍,發揮企業家作用,讓企業家精神在濱海新區大力弘揚。

八、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特色區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構建具有現代都市氣息與濃郁田園風光的濱海農業農村。

24.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圍繞服務津京大都市,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發展中高端農產品,培育都市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康養等新經濟新業態,構建“科技+健康+旅游”立體農業發展模式,讓濱海新區成為津京城市居民的農業科普基地、休閑養生基地、鄉村旅游目的地。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突出區域特色和錯位發展,在北部建設現代化設施農(漁)業發展區、中部建設現代化高科技農業發展區、南部建設現代化生態農業發展區。加強農業品牌建設,大力發展高端種植業、高端畜牧業、高附加值水產業,加快發展城市服務型農業加工業,推動優質精品農產品進入津京高端市場。健全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人員創業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加大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的支持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引進示范及應用。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扶持打造一批功能完備、特色突出、服務優良的休閑農業主題園、民俗民宿聚集地、養生養老產業園。大力發展體驗式、浸入式農業,實施智慧農業、“認養農業”、訂單式農業等模式,實現農村對城市、土地對餐桌的高質量農產品直接供給。

25.全力建設美麗鄉村。把鄉村建設擺在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建設的重要位置。統籌鄉村規劃,增強各方面資源協同性、系統性,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留住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讓鄉村守得住鄉情、留得住鄉愁。提昇鄉村功能,推進“以人為本”的示范小城鎮和特色小鎮建設,加強對基層基礎設施的日常養管,強化涉農街鎮綜合服務能力,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完善農村交通網絡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優化鄉村生態,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化“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高標准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昇鄉村文明,深入推進“文明村莊”建設,錯位打造特色鮮明的文明實踐站,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培育涵養文明淳朴的鄉風民風。注重鄉村協同,鞏固和拓展結對幫扶困難村、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成果,著力增強受援地造血能力和內生動力,實現高質量、可持續脫貧。

26.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政策,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推進新一輪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實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維護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合理設置股權和管理股權,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農業保險。建立城市人纔入鄉激勵機制,探索崗編適度分離等制度,推進教科文衛體、規劃、建築、園林等人員入鄉服務。

九、構建自貿試驗區昇級版,打造更高能級“雙循環”戰略支點

堅持開放興區,以自貿試驗區建設為引領,“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積極開拓雙向市場,促進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深度融合,推動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轉變,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發展新優勢。

27.深化自貿試驗區“首創性”制度創新。對標國際一流自由貿易港區和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積極推進投資、貿易、金融、人員、數據、運輸等領域創新突破,著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和國際化業務發展環境,推動全要素、全過程、全鏈條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擴展區域,探索在高新區、生態城等區域建設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推動實現濱海“全域自貿”。推進綜合保稅區功能昇級。修訂《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完善放權賦能、激勵容錯、協同創新、考核評估等工作機制,探索更具競爭力的管理運行模式。做強做優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與產業創新發展局。

28.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和中國國際航空物流中心。深化海港、空港聯動,構築聯通日韓、東北亞地區與歐洲的國際海空物流大通道。大力發展港口經濟,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服務港、國際貿易港、郵輪母港,打造國際一流現代化強港。推動以天津港為中心的北方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加快港口功能昇級,以集裝箱乾線運輸為重點,調整優化大宗散貨運輸結構,積極發展滾裝和郵輪等運輸功能。鼓勵航運、物流等企業總部或區域中心落戶,支持港航信息、商貿、金融保險、航運經紀等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建設國際航運服務集聚區。深化“一港六區”統一運營管理,推進港口設施智慧化、港區管理智能化,建設智能物流平臺,構建大通關體系,加快裝卸、運輸、倉儲等關鍵環節技術昇級,推動靠港船舶岸電規模化發展和常態化、便利化使用,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樞紐港口。充分發揮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的區域樞紐功能,推動更多高端商貿物流企業集聚,引育基地航空及物流樞紐平臺,構建大通關基地,大力發展航空貨運;實施天津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基本建成輻射全球的國際航空樞紐、郵政快遞樞紐。

29.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完善促進服務貿易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加快形成更加開放和自由的服務貿易市場,促進服務貿易規模擴大、效益提昇。聚焦服務實體經濟,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運營維護等與制造業密切相關的貿易形態,支持有條件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企業開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的保稅維修再制造業務。聚焦服務貨物貿易,大力發展航運物流、貿易+結算等業態。深化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通跨境電商通關全模式,不斷完善跨境電商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開展“線下展示+線上交易”新零售模式,打造中國北方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高地。加快推進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建設,支持在數字貿易商業模式、監管模式、信息化管理和國際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試。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積極擴大信息技術、金融、保險、技術、文化、知識產權等出口規模,促進服務貿易價值鏈昇級。

30.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以交通互聯、經貿合作為重點,鼓勵企業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構築國際大循環的戰略新支點。充分發揮天津港核心戰略資源優勢,深度融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推動信息、產業、貨物、資金、人纔等更多資源加速流動;深化在中新自貿協定框架下實現對新加坡更深度的開放,加強與日韓在高端制造、醫療健康、文化旅游、金融服務等方面的資本和項目合作,實現開放共享、合作共贏,打造海上“一帶一路”。充分發揮中歐班列重要戰略通道作用,構建貫通“三北”地區、聯通中蒙俄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的腹地運輸服務網絡,做強國際海鐵聯運、中轉集拼功能,提高中歐班列運營效益;高標准建設中意(歐)中小企業園等平臺載體,探索建設中日、中韓產業園,推動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等境外合作區提檔昇級,打造陸上“一帶一路”。推進天津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建設,深化與海關、機場、港口等部門協同創新,拓展航空服務貿易新業態,打造空中“一帶一路”。

十、堅持“產業第一、企業家老大”理念,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強化“不為不辦找理由,只為辦好想辦法”作風,做到“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把服務好現有企業作為最大的招商引資,對企業的需求只說Yes不說No,為企業提供“專家+管家”式服務,全力打造全市第一、全國一流、世界前列的國際化營商環境。

31.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標對表世界銀行和國家發改委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參照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體系,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放寬市場准入、綜合保稅區等體制機制創新,對企業開辦、工程審批、辦稅服務、執行合同、招投標、信用體系等35個服務環節進行全鏈條優化。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政策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准、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

32.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把誠信作為打造法治環境的核心根本,推動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個人誠信建設,開展守信激勵創新試點,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在法治框架內調整各類市場主體的利益關系,努力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環境。規范執法行為,提昇監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推廣運用柔性執法手段,依法慎重實施行政強制。堅持“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合並檢查工作,保護各類市場主體正常生產經營活動。

33.打造便利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轉思路、轉作風、提效能,推進政務服務標准化智能化便利化,打造全國領先的政務環境。全面落實政府權責清單制度,構建事權清晰、精簡高效、充滿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體系,進一步規范權力運行機制。創新“場景式”審批模式,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接地氣、增值式“專家+管家”服務。堅持線上全辦,提昇政務服務便利化水平,推動審批服務事項“應上盡上、全程在線”。堅持馬上就辦,完善以函代證、容缺後補等制度,確保企業辦事“最多跑一次”,爭取“一次都不跑”。堅持全區通辦,推進政務服務破除壁壘、數據共享、互聯互通,打造更高水平的開放服務型政府。

34.打造市場化營商環境。落實各項惠企政策,進一步為企業降本減負。降低要素成本,進一步降低用電、用水及用氣等價格。降低融資成本,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在依法可控的基礎上支持擴大開放,創新金融產品,優化金融服務,提昇“獲得信貸”便利度。降低稅費成本,牢固樹立“放水養魚”意識,為企業和個人減稅降費。降低辦事成本,簡化報裝手續、優化辦理流程,全面推行多證合一、多表合一、並聯審批,持續壓縮口岸通關時間和成本。

十一、推動文化事業產業繁榮發展,打造特色鮮明的文化強區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強區建設,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涵養濱海文化氣質,促進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凝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精神動能。

35.提昇全社會文明程度。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闡釋,深入開展“四史”“三愛”學習教育,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關心和支持下一代工作,教育全社會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鞏固提昇文明城區創建成果,健全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動員和引導更多群眾參與,打造文明城市昇級版。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用,推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精准化、品牌化,把黨的聲音和溫暖傳遞給群眾。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倡導文明辦網用網,打造清朗網絡空間。

36.傳承濱海特色人文精神。加大中華優秀文化傳承力度,認真梳理濱海文化與時俱進的精神內核、人文氣質和當代價值,總結提煉在鹽鹼荒灘艱苦奮斗中形成的“精衛填海”精神,大力弘揚大沽口炮臺抵抗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實業報國精神,深入挖掘“海納百川、乘風破浪、勇立潮頭”的海洋文化精神,激發濱海人愛濱海熱情,激勵廣大黨員乾部投身新一輪改革開放大潮。堅持翻篇歸零、重整行裝再出發,從濱海新區初創歷史中汲取繼續前行的營養和力量,始終保持“野戰軍”的狼性、血性,把“敢闖敢試、創新創造、開放包容”精神要素融入到“二次創業”實踐中,共同守護濱海新區精神家園。

37.優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鞏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建設成果,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深化區融媒體中心改革,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打造以津濱海APP為龍頭的移動傳播矩陣,拓展區域和國際傳播渠道,講好濱海故事。健全基層文化服務體系,優化文化資源配置,深入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文化品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服務,推動民俗、石油等主題博物館建設,推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等優質資源下沈基層,讓群眾便捷享受文化服務。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數字化建設,加強“文化隨行”數字文化平臺建設和應用推廣。做好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活化利用工作,傳承歷史文脈,保留城市文化基因。加快推進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38.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文化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建設中國天津3D影視創意園區、國家級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等平臺,促進創意設計產業發展,構築新業態、新優勢、新效益。堅持以展促貿、以貿促商,高標准組織開展各類論壇、博覽會、產業周等會展活動,廣泛運用雲上會展、網上會展等新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展會經濟。加快發展海洋文化產業,依托國家海洋博物館、海昌極地海洋公園、泰達航母主題公園等載體,促進海洋展覽、旅游、軍事、環保等產業發展,進一步認識海洋、關心海洋、經略海洋。扶持競爭力強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發揮產業發展和市場繁榮的主導作用。全力推進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建設,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文化+”工程,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

十二、堅持人民至上,打造新時代人民高品質生活的幸福城市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大力推進科學布局、均衡配置和優化整合,健全完善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努力讓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39.提高群眾收入均等化水平。完善有利於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支持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良性發展,幫助從業者持續拓寬收入來源,強化多勞多得、有勞必得的收入保障。健全失業監測預警機制、應對就業難招工難問題長效機制,持續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和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強化殘疾人等就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提昇勞動者技能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40.提高教育發展優質化水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重視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適應人口發展、學位需求,提高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照護服務機構,建立多層次、多樣化、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新建或改擴建一批高水平中小學校,有效保障優質學位供給,創建全國學前教育普及區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區。實施學區化、集團化辦學,帶動相對薄弱和新建學校發展,縮小義務教育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校資源到濱海新區辦學,與名校開展合作建設高等院校,全力支持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天津大學國際醫學院建設。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創新“雙元”育人機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纔。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大力實施“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培養工程,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全面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發揮在線教育優勢,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41.提高社會保障普惠化水平。健全基本社會保險制度,加快發展多層次社會保險,努力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建立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制度,擴大工傷保險參保覆蓋范圍,強化工程建設領域參保,做好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鑒定。主動幫扶“四失”“五類”人員,建立常態長效、嚴密親密的聯系管理服務機制,做好幫扶救助和保障。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幫扶殘疾人、孤兒等社會福利制度。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全面貫徹落實退役軍人保障法,做好關心、關愛、服務退役軍人各項工作。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

42.提高健康衛生高質化水平。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優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管理體制,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機制,強化基層公共衛生體系,創新醫防協同機制。完善監測預警處置機制,健全醫療救治、科技支橕、物資保障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支持第五中心醫院建設市級醫學中心,努力建成一批三級醫院。引進市區及北京優質醫療資源,加強與知名醫療機構合作,進一步推進學科(專科)建設,提昇醫院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大力發展智慧醫療,打造高質量健康信息平臺和遠程醫療平臺。堅持中西醫並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注重與智能信息技術融合,促進中藥新藥研發。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鼓勵支持社會辦醫。提昇健康教育,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實施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完善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十三、堅持共同締造,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戰區制,主官上,權下放”,把“黨建引領、共同締造”理念融入社會治理各方面,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保持社會安全穩定,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43.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持續實施幸福新區共同締造行動,推動工作重心下移、治理資源下沈,不斷擴大群眾參與的覆蓋面。堅持決策共謀,完善居民會議、代表會議、議事會等基層群眾參與決策機制,開展多種形式基層協商;堅持發展共建,推動“雙報到”工作常態化,組織協調各方力量參與社會治理。堅持建設共管,深入開展“爭當文明守門員”、文化娛樂等活動,進一步推動鄰裡互助和共管共治。堅持效果共評,健全政務服務評價和向群眾匯報機制,完善“以獎代補”機制,推動工作持續改進。堅持成果共享,以共建共管共評實效,促進群眾共享舒適居住條件、優美生態環境和豐富精神文化活動。發揮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綜合效能,落實“戰區制、主官上、權下放”機制,強化黨建創新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深入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創建。

44.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安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更高質量的平安濱海。深化區街兩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建設,嚴格落實屬地屬事責任,實現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化解在基層。健全掃黑除惡長效機制,推動實現“無黑”城市目標。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常態化開展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築施工、消防等行業領域隱患排查整治,全面提昇城市本質安全水平。加強生物安全保護,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衛生領域科技力量和儲備能力。強化防災體系建設,提高自然災害的監測預警與風險防范應對能力。加快建立儲備充足、反應迅速、抗衝擊能力強的應急物流體系,提高應急管理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加強全民安全教育,築牢安全穩定人民防線。

45.有力防范化解公共風險。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嚴密防范和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深化國防動員體制改革,全面加強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重要產業、基礎設施、重大科技等安全可控。增強產業體系抗衝擊能力,確保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維護糧食、能源、資源安全,維護水利、電力、供水、油氣、交通、網絡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健全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堅決整治嚴重乾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持續做好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嚴控政府債務增量,妥善處理存量債務風險。堅持“一企一策”精准化解國有企業債務風險。重信守諾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二次創業”精神更加凝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

十四、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凝心聚力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奮斗

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把黨領導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廣泛團結社會各界力量,凝聚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46.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面落實黨的領導制度,貫徹落實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和市委決策部署落地見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把嚴的主基調堅持下去,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織密建強黨的組織體系,優化選人用人機制,完善乾部梯隊建設和人纔工作體系,改進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培訓和政績考核,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乾部抓改革、促發展、保穩定水平。提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乾部的激勵保護,堅定不移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常態化開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作為不擔當問題整治,切實為基層減負。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持續淨化政治生態。

47.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支持和保證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及人民團體依法依規履行職能,支持駐區部隊、武警部隊建設,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形成強大發展合力。推動新時代人大工作與時俱進、完善發展,強化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的監督,推進制度創新,增強監督實效,保證人民群眾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行使民主權利。提高政協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水平,完善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制度、程序和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黨的統戰工作,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僑務、對臺等政策,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作用,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深化群團改革,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作用,把各自聯系的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

48.加快建設法治新區。堅持依法治區、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深入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化法治政府建設,推進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完善行政問責制度,構建具有濱海新區特點的政府治理體系。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強化法治社會建設,全面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49.確保“十四五”規劃建議目標任務落實。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編制好全區“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形成定位准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工作協同、責任落實機制,強化對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堅持全鏈條全過程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結果導向、高質量高標准高水平高效益等工作方法,把中央和市委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各開發區、各部門、各街鎮要結合實際制定好本區域本系統“十四五”規劃及專項規劃。

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乾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解放思想、搶抓機遇、擔當實乾,加快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為助推“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