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0-12-26 10:35:25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首次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一重要論斷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全局”,即“事物的整體和發展的全過程”。也就是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將創新的核心地位貫穿於現代化建設的各領域和全過程。二是“核心”,即“事物的中心”。兩者結合起來理解就是,橫向上把創新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引擎”,引領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的現代化;縱向上將創新貫穿“十四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的過程。黨中央之所以把創新擺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在分析國際環境日趨復雜多變的總體趨勢,契合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迫切需要,遵循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下的戰略之舉。

創新是應對國際“大變局”的“防護盾”

當前,整個國際環境處於“大變局”之中。一方面,全球科技創新空前密集活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世界創新版圖與經濟結構。另一方面,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加劇國際社會動蕩。特別是近兩年,有些國家或集團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政策變本加厲。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國際格局演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盡管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高舉世矚目,很多關鍵科技領域正從跟跑向並跑、領跑前進,部分領域已顯現領跑態勢。但是,我國的科技創新遭遇西方國家源頭和應用端“雙掐斷”的堵截。在不少重要領域,核心關鍵技術還受制於西方國家,原始創新和引領能力不足。並且,西方大國對我國的打壓和遏制不是偶然的,也絕不是短期的,必將伴隨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整個過程。

世界總是在變化,變局之下,唯一的“不變之道”就是以變應變、以新應新。核心關鍵技術受制於西方是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薄弱之處,也是西方國家“制裁”“打壓”我國的“籌碼”。歷史和實踐證明,科技創新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在世界競爭格局中的地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橕”,這與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的“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論述一脈相承。因此,只有在不斷提昇自身知識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堅持自主創新,把握創新核心環節的主動權,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有權,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纔能形成抵御西方世界 “技術霸凌”的“防護盾”,防范和化解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重要領域的重大風險,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創新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動力源”

分析當今國際形勢,關鍵詞是“動蕩變革”。而對於國內發展,關鍵詞是“高質量”。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

創新引領新發展階段。《建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在完成“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十四五”規劃新階段,並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在新發展階段,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制度優勢顯著,經濟長期向好,社會大局穩定。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需要培育強勁持續的發展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我國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創新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核心推動力,而且是推動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高效動力源,更是引領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現代化的重要“引擎”。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創新無疑是源頭活水。

創新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催生新發展格局,中國是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有著超大規模的市場、生產體系,有著產業集聚優勢。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好這張超大規模經濟體的“王牌”,就能夠加快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建議》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不等不靠,擴大內需,暢通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則指向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辯證統一和有效利用,以此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兩個方面各有側重、缺一不可,共同構成新發展格局的完整內涵。如何構建,動力何在?創新無疑是破題的關鍵。實踐證明,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纔能建立起不受制於人的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國內大循環。只有提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纔能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的可持續發展。

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需要將依靠土地、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傳統要素驅動調整為依靠的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上來,從而建設高質量、高效率的現代化經濟體系。依靠創新可以改變資源的組合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放大生產要素的效應;依靠創新可以建立起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等新優勢,提高產業、產品的競爭力;依靠創新可以實現綠色發展,實現產業的昇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總之,只有依靠創新,纔能放大要素效應,提昇產品優勢,實現綠色發展,從而在經濟發展中湧現出無數“風口”,催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個新著力點,實現更高水平的內涵型增長。

創新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助推器”

《建議》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作為“十四五”時期的重要規劃。在全面脫貧的基礎上突出了“生活品質”的重要性,將人民美好生活的質量要求從國家戰略高度進行重視和保障。但是,目前我國的創新能力還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還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可見,創新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助推器”。

創新助推人民有更強的獲得感。“獲得感”強調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是要感受國家發展帶來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收入、福利的增加和就業、居住、出行等情況的改善,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滿足。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昇,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也廣泛應用於民生領域,惠及人民群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互聯網+、共享經濟……這些科技創新催生而來的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給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但我們不應該就此滿足,因為我們並不是這些技術的初始創新者。從1跨越到n固然是一個巨大進步,但實現從0到1的飛躍,纔算真正掌握了核心競爭力。只有加強自主創新,在基礎技術、通用技術上取得突破,纔能持續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大的獲得感。

創新助推人民有更強的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種情感與心態,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滿足的條件下產生的喜悅情緒。在新發展階段,人民的幸福感表現為生活品質的改善。“十四五”時期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增進人民福祉,同樣需要緊貼民生現實需求,釋放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讓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服務社會、造福人民。這就需要科技創新以改善民生為導向,聚焦環境、現代農業、健康醫療、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為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昇人民的幸福感、增進人民福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創新助推人民有更強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在人們擺脫以自身為基准的內心環境和外部環境的困境中形成的,是在信任和認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對內外環境安全的主觀體認。安全需求是人民群眾的基礎需求和一般需要。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正是靠治療、疫苗研發、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的科研攻關,纔在第一時間為全國人民橕起了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科技“保護傘”,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橕。因此,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實現穩定發展,纔能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纔能“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為實現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安全提供更為牢固的基礎和條件。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