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場『特殊』的視頻連線——首都建設者『就地過年』記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 編輯:孫暢 2021-02-12 14:03:57

內容提要:在這個『就地過年』的新春佳節,記者見證了三位首都建設者與家人進行的三場『特殊』的視頻連線。在所在工程的建設現場、在各自堅守的工作崗位,他們的新春問候更像三場重要儀式,蘊含著濃濃深情,代表著執著追求的平凡夢想。

  “北京的變化真是太大了!”“等你長大了帶你來首都!”“現在的工程可厲害了!”

  在這個“就地過年”的新春佳節,記者見證了三位首都建設者與家人進行的三場“特殊”的視頻連線。在所在工程的建設現場、在各自堅守的工作崗位,他們的新春問候更像三場重要儀式,蘊含著濃濃深情,代表著執著追求的平凡夢想。

  “新北京人”老顧:訴不盡的北京情緣

  “今年過年我就留在工地了!”在東四十條橋附近的一處工地戶外平臺,來自安徽馬鞍山的顧本國正與妻子進行視頻連線。藍天下,繁華的二環路車水馬龍。“帶你再看看北京的二環,變化真是太大了!”

  今年53歲的老顧是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港澳中心改造項目木工班組長,今年是老顧第一次在外過年,更為特殊的是,這也是老顧第一次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與家人視頻連線。

    在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港澳中心改造項目工地,來自安徽馬鞍山的顧本國與在老家的妻子視頻連線(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20多年前,我第一次來北京乾工程,妻子一直陪在身邊。2008年,我們離開北京去別的地方工作。”老顧說,“2016年,我重新回北京工作,妻子仍然留在老家,一直想帶她再逛逛北京,看看我工作的地方。”

  趁著工期不忙,老顧終於實現了小心願。站在位於16層的行政酒廊外的空中花園,筆直的東二環路盡收眼底。手機屏幕裡,看著曾經工作和生活過多年的北京,老顧的妻子既熟悉又陌生,時而欣喜,時而好奇。

  “往北是東直門,你還記得嗎?”老顧問妻子。當年,住在五環外的夫妻倆經常坐一個多小時的公交車到東直門換乘,趕往各自的工作地點。“現在交通太方便了,五環外都通了地鐵。”

  老顧打開前置攝像頭,向西望去,既有林立的高樓大廈,也有錯落有致的四合院。“你再看看近景,這就是北京港澳中心。”能在北京的地標性建築上又留下自己的痕跡,老顧十分“得意”。“為我點個贊!”“為你自豪!哈哈!”

    在中建一局承建的北京港澳中心改造項目工地,來自安徽馬鞍山的顧本國(中)與工友們一起工作(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鍾昊 攝

  “首都的發展也有咱的一份力!”老顧說,“以往幾乎沒在核心區參與過建設,這次回來也能在二環邊上乾活了。”如今,老城的保護與更新成為北京的發展重點之一,核心區昇級改造項目越來越多,喜歡思考的老顧敏銳地感知到北京的這一變化。

  “有人說我是‘老北漂’,但我覺得我應該算是‘新北京人’。”老顧笑著說,“希望妻子能再來陪我一起工作。”視頻連線結束前,老顧向屏幕另一端的妻子送了一個飛吻。“好好過年,注意身體。”

  “90後”質量員小朱:圓夢之後的新夢想

  春節期間,北京建工集團承建的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主體建築的屋頂作業面上,一個身形瘦高、面容清秀的小伙子熟練地操作著千分尺、角度尺等工具,在一個個十字盤之間穿梭。作為工地上優秀的“90後”代表,負責幕牆工程施工質量檢查的朱玉虎工作的認真勁兒和熟練程度不輸老師傅。

  國家會議中心二期工程,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將承擔主媒體中心的功能。任務重、工期緊、要求高。小朱要對屋頂和每個作業面上的幕牆施工進行不間斷檢測。

  “去年4月底,剛過來時曾經在工地跟妻子視頻連線,介紹過這個大項目。”家在甘肅張掖的小朱說,“這次主動申請在工地上堅守,我要再向妻子做個匯報。”

  能夠參建奧運工程一直是小朱的夢想,他希望跟家人分享這份榮譽。“好久沒給你們看我工作的地方了。我現在站在屋面上,北邊是亞投行和奧林匹克塔,南邊是鳥巢和水立方,以後這裡是開合的屋面,就像汽車的天窗一樣。”

  小朱的眼神中充滿著自豪。在屏幕另一端,小朱的妻子欣慰地點頭,一歲多的女兒在一旁咿咿呀呀,似乎也在參與著這場特殊的視頻連線。

  “2014年上大學期間,我專程來北京參觀鳥巢和水立方。”學習建築專業的小朱對宏偉的奧運工程一直心馳神往。

  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成功讓小朱有了實現夢想的可能。2015年大學畢業後,小朱進入一家建築企業工作;2020年3月,他接到了進駐國會二期工程的通知。“特別激動,不敢相信。這是我職業生涯的裡程碑。”

  “我會多看看書,還要迎接考試。”小朱對妻子說,他又有了下一個夢想。“我報名了今年的一級建造師考試,希望能不斷提昇自己。”

  在屏幕裡看到爸爸,小朱的女兒一直開心地笑。“爸爸今年不回去了,等工程結束了,等你再長大一點兒,爸爸帶你來首都。”小朱滿懷憧憬地對女兒說。

  剛來北京的兄弟倆:沿著父親的足跡奮斗

  京杭大運河畔,北京城建集團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工地上機器轟鳴、吊臂林立。電焊工崔鵬飛特意換了頂乾淨的安全帽,他拍了拍肩上的塵土,把弟弟崔永飛拉到身邊,拿出手機開始連線。

  “爸,俺跟弟在這過年挺好,你注意身體。”手機屏幕前的兄弟倆一個36歲,一個33歲。屏幕另一端,遠在河南林州,年逾六旬的老父親笑得臉上的褶子都擰在了一起。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項目工地,崔鵬飛(左)和崔永飛兄弟倆和家人視頻連線(2月8日攝,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孔祥鑫 攝

  “你看看,現在的工程可厲害了!”哥哥將手機攝像頭對著工地現場,佔地7個足球場大的工地上,50多臺履帶吊、汽車吊、旋挖鑽機在施工場地運轉,吊臂密密麻麻、刺破長空,恰似一片鋼鐵森林。

  一根長36米、直徑1.2米的鋼筋籠平放在固定軌道上,上千個焊點均勻分布。兄弟倆迫不及待向父親展示成果:“焊縫飽滿,焊肉要焊厚,還不能‘咬肉’。”

  父親年輕時做瓦工,對於工地上的事格外熟悉。父子三人,你一言我一語交談甚歡。“出去就要好好乾活,注意安全。”“頭回乾這麼大的工程,要給家裡長臉哩!”“多乾一點不吃虧!”父親不停地叮囑。

  “父親30多年前曾經在北京乾過工程,小時候經常聽他提起北京。”弟弟說,去年兄弟倆一起來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作,老父親特別高興。“我們會沿著父親的足跡繼續奮斗。”

  對於這份工作,兄弟倆感到格外光榮。哥哥背誦起早已准備好的“導游詞”:“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位於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空間結構的交匯處,是亞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樞紐工程,更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標志性工程。”

  從老父親到倆兒子,從泥瓦工到電焊工,從下苦力到講技術……靠著奮斗的雙手,崔家人在外務工收入越來越高,兄弟倆不僅在電焊技術上暗暗較勁,在生活中也互相打氣。他們在老家縣城都買了樓房,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過年有機會去天安門轉轉,給我發個照片。”連線結束時,父親向兄弟倆說出了自己的新年願望。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