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 濱城6處文物入選天津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陳汝寧 編輯:李松達 2021-04-02 15:03:56

內容提要:革命文物,是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是革命精神的物質載體,同時也是黨史學習的生動教材。

天津北方網訊:革命文物,是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是革命精神的物質載體,同時也是黨史學習的生動教材。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物局)公布天津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濱城共有6處文物入選,其中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沽口炮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北塘炮臺遺址、海河防潮閘、港五井,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大沽燈塔、漢沽烈士陵園。具有時間跨度長,保存狀況良好,歷史文化價值清晰等特點。

大沽口炮臺

大沽口自明朝開始駐兵設防,清朝嘉慶年間建磚木炮臺兩座,分稱“南炮臺”、“北炮臺”。咸豐八年(1858)僧格林沁奉命主持大沽口防務,南岸建成三座大炮臺,北岸建成兩座大炮臺,分別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另有一座建在北岸,俗稱“石頭縫炮臺”。自此,大沽口炮臺形成完整的海口防御體系。1901 年,庚子事變後,根據《辛丑條約》大沽口炮臺被八國聯軍天津臨時政府拆毀,現存遺址即是拆除後的遺存。

大沽口炮臺作為我國清末北方軍事防御設施的代表性遺存,是我國近代史上重要的軍事事件發生地,它是中國人民不畏列強、抵御外辱的見證。多少年來,無數仁人志士到此憑吊,追憶歷史,祭慰忠魂。

北塘炮臺遺址

明朝嘉靖年間,為防倭寇騷擾,在北塘河口東、南兩隅各築高壘一座,上置鐵炮,史稱“北塘雙壘”。鴉片戰爭爆發後,為加強海口防御,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直隸總督訥爾經額來北塘設防,把北塘炮臺擴建為 5 座,與大沽口炮臺相互呼應,形成嚴密的防衛格局。道光、同治、光緒年間多次維修北塘炮臺,至“庚子事件”前,建有義勝營、仁副營、右營、左營、仁正營五座營盤。1901年根據《辛丑條約》北塘炮臺被迫拆毀。

北塘炮臺是明清時期的北方重要海防要塞,兵家必爭之地。鴉片戰爭後,作為大沽口防御體系的北翼,從第二次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入侵40多年時間,同大沽口炮臺一起為抵御列強入侵發揮過重大作用,是研究我國近代史、軍事史的珍貴的實物史料,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掠奪中國,中國社會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屈辱歷史見證,是開展國情教育、鄉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鮮活歷史教材。

海河防潮閘

1958年為實現海河水“咸淡分家,保水泄洪”而建,海河防潮閘是一座泄洪、擋潮、蓄淡綜合利用的大型河道水閘,是治理海河歷史上的一座豐碑。閘體結構型式為開敞式,兩岸控制樓為仿古建築,閘東樓牆上鑲嵌有朱德同志1958年親自題寫的閘名——“海河防潮閘”五個大字,氣勢宏偉,莊嚴秀麗,面貌保持依舊。

港五井

港五井是華北地區的第一口發現井,是大港油田的基礎井、功勛井。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組織華北石油勘探會戰,7700餘名石油職工,奉命自大慶揮師入關,在津冀地區展開石油勘探。1964年12月20日,港5井喜噴高產油氣流。

大沽燈塔

大沽燈塔位於渤海灣天津港錨地。1971年為給遠洋輪船進出天津港引導助航動工建造,1978年建成投入使用至今保存完好,無論陰、晴、雨、霧,都能發光導航。它是一座紅白相間的混凝土圓塔,共十二層,高56.45米,是中國第一座從海底建起的固定式燈塔,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幾座大型海上燈塔之一。它的建成,結束了自1878年至1978年整整一百年使用大沽燈船的歷史,標志著中國助航技術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

漢沽烈士陵園

漢沽烈士陵園建於1956年,園中安葬平津戰役犧牲的117名烈士。1968年在陵園中部建烈士紀念碑,碑體正面鑲嵌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鑲金大字,背面鐫刻“平津戰役烈士紀念碑”。它是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國防教育基地,199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津雲新聞記者 陳汝寧)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