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進天津薊州盤山烈士陵園探訪——烈士尋親 只為跨時空的『團聚』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晚報伊健 編輯:孫暢 2021-05-07 09:11:57

內容提要:5月已是春回大地、草長鶯飛,位於薊州區盤山腳下的烈士陵園在蒼松勁柏掩映下莊嚴肅穆,縷縷清風吹拂著參天大樹沙沙作響,仿佛在向前來祭掃的人們訴說著當年烽火硝煙的戰斗場景。

薊州盤山烈士陵園外景。

廖峰烈士的侄孫從廣西來津,祭拜叔公。

劉燕海在無名烈士墓前,感慨萬千。

  天津北方網訊:硝煙散盡英魂存,精神不朽銘在心。

  5月已是春回大地、草長鶯飛,位於薊州區盤山腳下的烈士陵園在蒼松勁柏掩映下莊嚴肅穆,縷縷清風吹拂著參天大樹沙沙作響,仿佛在向前來祭掃的人們訴說著當年烽火硝煙的戰斗場景。這裡是天津市唯一一座坐落於抗日戰爭遺址上的烈士陵園,長眠著2866名不同年代烈士的英魂,包森、田野、卜榮久、王少奇等烈士都長眠於此,還有多少男兒無字姓,只把英靈化作萬千松。

  在所有烈士墓碑的最前方,左右兩側各安放著一座無名烈士墓,埋藏著129位無名烈士的骨灰和遺物。今天我們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我們只知道當年他們英勇無畏。在墓碑前肅立瞻仰,上面仿佛鐫刻著在革命戰爭年代一位位英雄前赴後繼、以身報國的故事,令後人敬仰感動。由於當時戰況慘烈、信息不完備等種種原因,一些烈士的信息載錄不夠詳細,英烈骸骨不能重回故裡,家鄉親人也不知英烈魂在何方。

  今年清明節期間,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開通了“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臺”,聯合媒體發布了100位烈士的尋親信息,而這100條尋親信息中,有5條來自薊州盤山烈士陵園。為烈士尋親,只為他們和家人實現跨時空的“團聚”。

  肅立 蒼松翠柏映忠魂

  “盤山烈士陵園始建於1956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在抗日戰爭的遺址上修建這座烈士陵園,足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意義。”盤山烈士陵園副主任劉燕海帶領記者邊步行邊介紹:“盧溝橋事變後,1938年,八路軍宋(時輪)鄧(華)縱隊挺進冀東,創建了盤山抗日革命根據地。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當年就是硝煙彌漫的戰場。”

  如今,炮火隆隆的場景已不在,古朴肅穆的陵園在眼前。陵園內很安靜,耳邊不時響起啾啾鳥鳴。凝望著一座座墓碑,仿佛看到了盤山的每一個山洞都留下了英雄們的足跡,每一個山谷都回響著戰士們的壯語。盤山深處村村有烈士,家家做後盾,淳朴善良的百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仰望陵園最高處那座烈士紀念碑,是革命烈士的熱血哺育了盤山的蒼松翠柏,是先烈們的革命精神鼓舞著後人向前、向前。

  “在盤山抗日革命根據地有三多,‘山多、石多、乾媽多’,由此就可以看到當時黨指揮下的八路軍擁有多麼堅實的群眾基礎。”劉燕海說,“這也正是當時修建陵園時選址在此處的主要原因。”這裡長眠著1530名在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1021名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以及300多名在新中國成立後各條戰線上英勇犧牲的同志。

  拾級而上,甬路兩側是烈士墓區,在這裡長眠的多數是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紅軍及八路軍指戰員,主墓長眠著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同志和冀東西部地委分委書記田野同志。“每年清明節,革命先烈們曾經學習、工作過的學校、單位,都會派人來祭掃。”劉燕海站在烈士墓前告訴記者說。

  田野,原名趙觀民,河北省保定人。正當日本帝國主義瘋狂侵略我國華北、國家和民族處於危急存亡之際,他受黨的委派來到天津,在河北省立工業學院(河北工業大學的前身)以實驗室助理員的身份為掩護,擔任學校地下黨支部書記。他利用一切機會,聯絡組織本校和其他高校的進步師生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發展和培養進步師生入黨,為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1942年9月19日拂曉,田野在沙峪溝被300餘名敵軍包圍,最終壯烈犧牲,年僅28歲。劉燕海介紹:“學校師生每年都會來到陵園憑吊,向革命烈士敬獻花籃,以此告慰英靈。”

  每年清明節前後,烈士們的家屬、後人總會前來祭掃先烈、緬懷英雄,烈士陵園的檔案冊上都有清晰的記錄,但有很多墓碑自矗立至今從沒有親人來祭奠過。“有些英烈犧牲時很年輕,他們還沒娶妻生子;有些英烈自從離開家鄉,就再無音訊;還有些烈士參加革命後為保守秘密更了姓、改了名,或許人們聽聞過這個烈士的事跡,但誰又會聯想到烈士就是自己的家人呢?”劉燕海意味深長地對記者說。

  為烈士尋親,似乎是烈士陵園裡每一位工作人員的使命,自1957年盤山烈士陵園建成至今,守護陵墓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但尋親這件事卻始終沒有耽擱。劉燕海作為烈士陵園裡的新乾部,他接過了前輩的接力棒,繼續在這條路上不停地奔走。他告訴記者:“時間越久,尋親成功的難度就越大;越早一天尋找,越能早一天讓革命先烈與家鄉的家屬重新相連。這既是對時代英雄的致敬和緬懷,也是對萬千烈屬的幫助和慰藉。”

  在今年清明節前夕,退役軍人事務部開通了“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向全國各大烈士陵園征集尋親信息,盤山烈士陵園上報了5條信息,而這5條信息都擁有一個相同的特點——“線索較為清晰”。劉燕海說:“每一位烈士留在這個世界上的信息都不同,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些,而有些人甚至連個名字都沒留下。我們一步步來,先為線索較為清晰的烈士找尋親人。”

  站在無名烈士墓碑前,劉燕海輕輕地撫摸著墓碑,他對記者說:“當年,他們為了我們付出了生命;現在,我們能為他們做的事也僅僅是尋親了……”

  淚目 101歲的她來祭奠丈夫

  今年4月3日,清明節假期,盤山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迎來了年紀最長的一位祭掃者,老者已是101歲高齡,她率領著全家五代人前來,而祭奠的人就是她的丈夫紀子祥烈士。74年前,夫妻一別就再也沒有相見;闊別74年後來到丈夫的墓前,她無限感慨滿心間,淚珠灑落在眼前。

  盤山烈士陵園宣教部部長劉艷菊當天駐守在大門前接待著祭掃的家人。她介紹說:“當時正值祭掃高峰期,有大批烈士家屬前來。遠遠望去這一行人有些特殊,在隊伍的最前面是一位長者,在家人的簇擁下而來。”劉艷菊趕忙迎上前,一問得知,長者叫劉繼英,是一位101歲的“老壽星”,她是烈士紀子祥的遺孀。這是老人第一次來到烈士陵園祭奠丈夫,後面陪伴她的是一家五代人。

  老人雖已年過百歲,但身體硬朗,頭腦清楚,語言表達依然清晰。據老人回憶:紀子祥參加革命是在1947年秋天,那時他的身份已是一名共產黨員。老人更清晰地記得:丈夫在臨行前一再囑托她,不管千難萬難,也要把兩個孩子養育好,因為這是革命的根。她當時含淚點頭答應了。一年後,劉繼英收到了一封前線來信,信中說:紀子祥在密雲攻打敵人炮樓時身負重傷,信中無比牽掛的依舊是自己的愛人和兩個孩子,他又一次叮囑愛人要積極為革命作貢獻。劉繼英記住了丈夫的叮囑,當上了村婦聯主任,積極組織婦女為戰士做鞋帽。此後,就再也沒有收到過任何書信,也再無他的消息……

  紀子祥烈士是薊州區羅莊子鎮泥河村人。紀子祥自1947年參加革命後,劉繼英就獨自帶著兩個幼子,那時長子3歲,次子只有8個月大。孤兒寡母的情景下,尋找丈夫是多難的一件事,僅憑一位婦女她哪有能力去尋找?但這件事一直埋在了她的心裡,始終割捨不下。後來,兩個兒子相繼成人,尋找父親下落的使命改由哥倆兒擔下了。據次子紀成纔介紹:“當時聽聞我父親在密雲地區犧牲,因此我們的找尋重點就一直在北京,但始終沒有找到父親的任何下落。”

  時間到了2019年,烈屬將心願告訴給了薊州區民政部門、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在政府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在盤山烈士陵園找到了紀子祥的墳墓,這裡雖是烈士的衣冠冢,但也了卻了家人的心願。2020年,紀子祥烈士的遺孀劉繼英百歲壽辰,本想到陵園祭掃,但去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陵園沒有對外開放,因此纔有了今年清明節這令人淚目的一幕。

  劉繼英在丈夫的墓碑前凝望著,她說:“黨和國家給你立碑了,我就找到地方了。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重孫都過來了,全家28口人,今天來了18口人。現在兒孫們生活都很好,你放心吧,以後每年我都帶家人們來給你掃墓。”老人的一席話,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老人擦擦眼淚說:“這是大喜的事,我高興著呢……”

  據劉燕海介紹,薊州區民政部門、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這些年都在不斷找尋不同年代在各條戰線犧牲的薊州籍烈士,接他們回家。有些烈士的遺骸的確難以找到,就用遺物代為寄托,在盤山烈士陵園裡設立墓碑。為幫助更多革命烈士找到親屬,他們從去年開始建立了為烈士尋親網站,把烈士的姓名、原籍、參軍時間、照片、犧牲地點等信息公布在網上,2020年已為41名英烈找到了親屬。

  尋親 廖峰烈士的晚輩來了

  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於今年4月2日正式開通了“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新媒體手段,調動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力量,聯合媒體、新媒體平臺等社會力量共同為烈士尋親,努力提高尋親成功率。上線當晚,很多人的手機都被烈士尋親信息刷屏,人們競相參與其中,轉發出去,希望憑借自己微小的力量,幫助烈士找到他們的家人。

  尋親信息發布後的第六天,廖佳良、廖佳明等廖峰烈士的5位侄孫經歷舟車勞頓,從廣西東蘭縣抵達天津市薊州區。在薊州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帶著鮮花來到廖峰烈士的墓前祭奠。

  “叔公,我們來看您了。”初次來到烈士墓前,晚輩們長跪於此,撫摸著墓碑,話一出口,聲音哽咽,潸然淚下。

  為廖峰烈士尋找家人始於2016年,劉燕海講述說:“我們在整理烈士檔案時發現,廖峰烈士的信息相對比較細致,2016年時我們給當地發去了一封公函。或是因為村落已經更名,或是因為信息欠發達,函件發出後沒有收到回音,但我們為烈士尋找家人這件事一直沒放下。”今年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開通了“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盤山烈士陵園報送的第一條線索就是廖峰烈士。

  據了解,廖峰烈士原名廖慶先,壯族,1912年出生於廣西省(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蘭縣三石鄉巴納村。廣西與天津相隔2400公裡,廖峰這一路經歷了哪些戰斗?劉燕海通過檔案資料向記者介紹:“廖峰烈士1929年在當地參加了紅七軍第三縱隊,是一名宣傳隊長;1931年隨紅七軍轉移到了湘贛蘇區,與中央紅軍匯合,這一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4年8月參加兩萬五千裡長征,1935年底到達陝北;1937年9月,東渡黃河組織戰地工作團赴山西、河北等地開展游擊戰斗。1943年初,調到冀東軍分區十三團任副政委。”

  1944年5月18日,廖峰在薊縣爨嶺廟遭到敵人四面包圍,在激烈的戰斗中身負重傷後被俘。在監獄裡,敵人用盡各種手段,軟硬兼施,想從廖峰口中獲知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情況,但他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當年10月,因傷勢過重而不幸犧牲,其遺體埋在了水泉溝的萬人坑中。

  廖峰烈士的後人介紹:“從小他們從長輩處得知,叔公是革命烈士,抗日戰爭中犧牲在天津、河北一帶。但當時信息閉塞、交通不便,部隊與烈士親屬一直未取得聯系。於是,東蘭縣為烈士在當地修建了衣冠冢,後輩們每年都去祭掃。”今年,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臺開通,當地政府高度重視。經多方努力,核實廖峰烈士為現東蘭縣三石鎮納合村人。東蘭縣副縣長陪同烈士家屬來津認親,他們希望此次天津之行,把烈士的遺志帶回到東蘭老區,傳承和弘揚廖峰烈士的革命精神、奉獻精神、犧牲精神,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汲取更強大的精神動力。(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