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中環線 人間繪彩虹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萬紅 張磊 編輯:李松達 2021-06-18 08:33:36

內容提要:『彩虹本天成,天晴即無蹤。人間繪彩虹,萬年出仙境。』這是1985年7月1日中環線西半環全線通車時,天津市民為了歡慶這一盛事所做的詩句。

八裡臺立交橋鳥矙(攝於1985年) 本報資料圖片

八裡臺立交橋鳥矙(攝於2013年) 本報記者 張磊 攝

天津北方網訊:“彩虹本天成,天晴即無蹤。人間繪彩虹,萬年出仙境。”這是1985年7月1日中環線西半環全線通車時,天津市民為了歡慶這一盛事所做的詩句。

“人們當時把中環線比作一道‘彩虹’,八裡臺立交橋就是‘彩虹’上的明珠。因此,西半環通車時剪彩儀式就選在八裡臺立交橋舉行。”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朱兆芳當時還是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的一名設計師,也是中環線西半環道路專業負責人,據她回憶,中環線的建成轟動一時,全國各地的同行紛紛前來學習取經。

緣何引來如此關注?這還要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天津城市交通建設說起。

20世紀80年代初期處於震後重建時期,天津市道路交通設施已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為解決交通出行難問題,適應改革開放需要,1985年我市提出要在城區建成內、中、外環線和大沽南路、解放南路、長江道等道路為核心的“三環十四射”交通系統。當年,中環線西半環建成通車,中環線東半環啟動建設。1986年7月1日全長34.673公裡的中環線全線通車。朱兆芳說:“中環線工程的規模之大、建設速度之快在當時都是從沒有過的,是我們天津城市建設的一個驕傲!”據當時調查,中環線上的車速提高了一倍,交通流量增加了一倍。由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設計的中環線工程還獲國家優秀設計金獎。

“當時經濟、交通條件比較艱苦。”朱兆芳回憶,“那時天津交通有‘三大鬼門關’,八裡臺是其中之一,我們就想得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於是作為西半環上的重要節點,天津首座城市互通式立交橋──八裡臺立交橋誕生了。

“那會八裡臺地下管線不少,拆遷難度也大,我就考慮立交首先得滿足交通功能,達到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流,然後又分析對比了北京、廣州已建立交的情況,我就在小本上用彩筆勾畫流向線型,畫著畫著眼前就閃現出一座架空立交橋。”朱兆芳說,“最初設計最底層只給非機動車通行,但考慮到未來機動車發展,設計時把一層橋下淨空改成了3米,留了些餘地,現在看來這一設計還是發揮了應有作用。”八裡臺立交橋通車後,其通行能力提高了6倍,車速提高5倍,成為80年代中國三大立交之一,為後續橋梁設計建設提供了不少經驗。

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原紀委書記王玉秀當年參加了中環線東半環的設計。她回憶:“那時剛上班5年,每天都跟著老設計師們騎上一個多小時的自行車,去普濟河道路段現場查勘,每間房屋、每個燈杆、每家單位,挨個摸情況,看看哪需要拆遷、哪得開個口。”

對於更多的天津市民來說,中環線的建成是當時影響出行的一件大事。在南開大學工作了30多年的楊英清楚記得,中環線西半環通車時就像看大型運動會開幕式一樣熱鬧:“橋上插滿了彩旗,很多人圍在路邊。”

對於中環線建成後的交通狀況,楊英也深有體會。她告訴記者,那時,車子走機動車道,我們騎自行車的走兩邊車道,雖然車比以前多,可路好走了。

據朱兆芳介紹,當時中環線道路的定位類似於現狀的“准快速路”,設計時速是60公裡。“建西半環前,我們查勘沿線發現共有220個斷口、53個路口再加上綠化帶斷口、機非混行,車子怎麼開得起來?於是,一方面我們限制路口間距,一方面實現機非分流,東半環采取了同樣措施,後來實際測算,中環線平均時速能有40公裡左右。”

如今,已通車三十餘年的中環線依舊承載著天津城市主乾道的重要功能,成為城市交通路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仍然居住在南開大學的楊英也還是會沿著八裡臺立交橋走上中環線,完成她一次又一次的出行。(津雲新聞編輯李松達)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