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態城的綠色發展之路:從鹽鹼荒灘到全國示范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日報 王叡 編輯:李彤 2021-07-01 11:03:09

內容提要:創新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靈魂。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從不缺乏創新。在推進『綠色革命』的進程中,它猶如一位探路者,大膽闖、勇敢試、定位新坐標、擘畫新藍圖,致力於實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經過十幾年建設發展,中新天津生態城如今已是一座具備人與環境和諧共存、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特點的宜居新城。

截至2020年,生態城建設綠色建築項目累計達1960.2萬平方米,有112個項目獲得國家綠色建築標識,其中高星級比例達92%。

生態城季景社區 居民在垃圾分類集中投放站刷卡投放分類垃圾。

生態城季景社區 2021年5月,全新打造的智慧活力社區。

天津北方網訊:創新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靈魂。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從不缺乏創新。在推進“綠色革命”的進程中,它猶如一位探路者,大膽闖、勇敢試、定位新坐標、擘畫新藍圖,致力於實現人與人、人與經濟活動、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

如今的生態城是一座滿眼蔥蘢、移步皆景、處處環保的“綠色新城”,成為全國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范區,被全球人居環境論壇評為“全球綠色城市”;獲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片區,樹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標杆;建立從設計施工到竣工運營各階段完善的綠色建築標准體系;入選“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

在生態城,未來已來,未來可期!

污染場地

長出“最美河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目前,生態城范圍內水域面積共計480公頃,靜湖、故道河、惠風溪、生態公園、南堤步道、海堤公園、貝殼堤、瀾清溪貫穿全域,形成“活水生態網”。

從空中俯矙,被譽為天津市“最美河湖”的靜湖波光粼粼,鳥兒翩飛,好似一顆鑲嵌其中的碧波明珠,光彩熠熠。

然而,當時針撥回到生態城建設初期,靜湖所在地還是一處被生活和工業廢水污染了40多年的污水庫,水質為劣V類,加之大量復雜且難降解污染物的長期沈積,污水庫底泥遭受污染,底棲生物難以生存。

面對這樣一個“爛攤子”,生態城迎難而上,將靜湖治理作為修復生態環境的“一號工程”,誓要讓它“脫胎換骨”。

通過本底調查,生態城確定廢水、污染底泥總量和特征,根據污染物的環境風險將底泥污染程度劃分為三部分,編制污染水體沈積物修復限值標准……經過3年多的治理和修復,污染底泥全部實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同時利用無污染下層土挖方築島,在保留1.17平方公裡湖面和約330萬立方米庫容的同時,增加近1.5平方公裡的土地資源,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完成治污後,生態城又啟動生態補水,配套噴泉、曝氣設施,投放魚苗,實施生物治理等措施,修復湖水自淨功能;沿湖建設景觀綠化帶,大面積種植本地適生植物和耐水型植物,提昇沿湖生態環境,同時制定“一湖一策”“水體養管方案”。

功夫不負有心人。靜湖治理入選國家科技支橕項目,並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治理經驗先後在河北省雄安新區白洋淀、山東省沂水縣沂河、湖南省株洲市清水塘等全國多地得到推廣。

海綿城市

“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

一下大雨就“看海”,對國內不少城市來說是個“頑疾”。

在生態城,這種情況並不存在,居民們為此還編了一句順口溜:“小雨不濕鞋、大雨不內澇。”

要想不內澇,必須管好“水”。

早在2008年,生態城就編制了《天津生態城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確定海綿城市建設思路,加強雨水資源利用和雨水淨化,並根據各匯水分區實際,分別制定目標和措施,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分解至各地塊。

在此基礎上,生態城借鑒新加坡先進經驗,明確低影響開發和雨水利用原則,將區域打造成一塊“大海綿”,下大雨時吸水、蓄水,防止內澇;晴天或乾旱時再把吸入的水“吐”出來加以利用。

生態城建設局副局長孫毓培告訴記者,生態城設計了下沈式綠地、雨水調蓄池等“海綿”設施,對雨水調蓄再利用。每到雨天,遍布生態城公園綠地、道路廣場、居民區等點位的68個“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就會“變身”為一塊塊“海綿”,通過下沈式綠地、透水鋪裝、卵石溝、水景、樹池、蓄水模塊、雨水桶等設施,“喝足”雨水,達到雨水源頭控制、原位利用的目的。

比如永定洲公園有著三座“花島”的濕地、南堤濱海步道公園的人工湖、甘露溪公園,都是重要的海綿設施。其中,甘露溪公園具備透水鋪裝、植被緩衝帶、雨水花園、控污型雨水口等設施,可實現雨水淨化,並最終匯入景觀水系。

近年來,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實踐,生態城因地制宜健全排水防澇體系、利用水資源、搭建監管平臺、打造樣板項目,建起一整套海綿城市體系,並將其融入城市,為市民生活送上“海綿福利”。

綠色建築

開創“生態城標准”

在生態城,區域始終保持100%綠色建築的標准,猶如一股清流,為居民創造更接近自然的氛圍,充分享受健康綠色生活。

何為綠色建築?

就是那些在全壽命周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能為人們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築。

建城之初,生態城就提出要實現區域100%綠色建築的目標。為此,生態城不斷探索,結合生態城自然地理等條件與綠色建築發展的相關利益群體,打造生態城綠色建築標准體系,涵蓋綠色建築設計、施工、運營、評價各個環節,形成了可供設計單位、建設單位、施工單位、運營單位參考的綠色建築建設標准,保障了項目達到生態城綠色建築標准要求。

截至2020年,生態城建設綠色建築項目累計達1960.2萬平方米,有112個項目獲得國家綠色建築標識,其中高星級比例達92%。

在此基礎上,生態城引入被動房技術,為綠色建築發展注入動能。

記者在生態城被動房技術及實踐展示中心看到,被動房能夠通過減少傳統的采暖和主動的空調形式創造更為舒適的室內環境。從外觀看,被動房與普通房屋並無差別,內在卻大有不同。比如牆體采用石墨聚苯板,比一般房屋厚160毫米,這相當於給建築穿了一件“厚棉襖”,能阻隔熱交換,將房屋外圍損失的熱量降到最低,也正是因為這樣,被動房無需集中供暖。

生態城2019年建設完成的公屋二期被動房是世界首個獲得德國“PHI被動房認證”的寒冷地區高層居住類建築,它結合本地氣候特點,革新關鍵技術,使節能率由75%提高到90%。

除了被動房,近年來,生態城還從設計、施工到運營出臺了一套全生命周期綠色建築管理規范,並成功將經驗輸出到曹妃甸等地,為生態城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綠色建築發展提供思路與方向。

“無廢城市”

建設提速 漸行漸近

自生態城2019年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以來,很多居民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變化:垃圾分類知識日益普及、“精品示范小區”增多、綠色生活逐步推廣……“無廢生態城”漸行漸近。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旨在實現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的目標。

建設“無廢城市”,誰都不是局外人。

2020年7月,生態城推進19個垃圾分類“精品示范小區”建設,推行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落實垃圾分類實名制,潛移默化地將“無廢”理念傳遞給市民。

錦廬小區居民於艷每天出門時,都會把分好類的垃圾帶到集中投放站。刷卡積分、選擇種類……簡單幾步就能完成垃圾分類投放,“現在生態城正在創建‘無廢城市’,我們也要從自身做起,讓城市‘無廢’。”於艷告訴記者,經過半年多的磨合,很多居民都適應了垃圾分類,習慣了“無廢”生活模式;平時社區還舉辦垃圾分類知識講座、“無廢城市”最美家庭評比、“變廢為寶”等環保主題活動,宣傳“無廢”知識。

“通過測算,廚餘垃圾佔城市生活垃圾比重大約是40%—60%。目前,生態城正在建設有機垃圾處理中心。建成後,區域廚餘垃圾會被運送到中心處理:通過發酵產生沼氣,提純後變成天然氣,再進入管道。”生態城生態環境局局長劉旭介紹,這樣一來,垃圾“化身”天然氣,供居民使用,將有效減少垃圾焚燒產生的污染和排放。

前不久,生態城制定了《無廢細胞創建實施方案》,從市民的衣、食、住、行入手,打造50個“無廢細胞”。目前,生態城“無廢景區”“無廢工地”“無廢商場”“無廢學校”等創建取得顯著成效,“無廢城市”建設持續提速……

生態城以全球視野吸納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新成果,以生動實踐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創新發展。

眼下,一個個烙印著“生態城”的綠色樣本、綠色經驗、綠色模式面向全國復制、推廣、應用,產生著積極的示范效應。

劉旭表示,下一步,生態城還將繼續走綠色發展之路,拓展可再生能源應用場景,推進超低能耗、近零、零能耗建築發展,倡導綠色交通、綠色出行,打造低碳產業,建設綠色工廠,推廣應用低碳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將生態城建成一座近零碳、乃至零碳的示范新城!(津雲新聞編輯李彤)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