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並舉構建雙城發展新格局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付勇鈞 2022-04-06 09:46:37

內容提要:天津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並把『雙城』寫入《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將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全面銜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格局和『一帶一路』環渤海新開放格局,這是天津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大舉措,也是用新發展理念優化完善城市布局的必然選擇。

天津北方網訊:天津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並把“雙城”寫入《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將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全面銜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格局和“一帶一路”環渤海新開放格局,這是天津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重大舉措,也是用新發展理念優化完善城市布局的必然選擇。

“雙城”新發展格局既體現了新時代空間規劃變革的新要求,又體現了“精明增長”“緊湊城市”的城市高質量發展內涵。“建設好管理好一座城市”就要把城市空間放到重要位置切實抓好。城市發展不能只考慮規模經濟效益,而是要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合理控制大城市規模,不能盲目“攤大餅”;要推動城市組團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構建“雙城”新發展格局,就是將這些城市發展新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不斷激發城市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斷同步推進老城區更新與新城區建設,增強中心城市承載力和輻射力。雙城發展格局的重中之重是明確“津城”“濱城”功能定位,實現雙城功能互補。在交通、產業、政府治理、公共服務等各個方面,以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區域商貿中心為目標,逐步完善緊湊活力“津城”和創新宜居“濱城”的雙城聯動機制,打造天津最為重要的兩大增長極。提昇“津城”重點地區發展能級,將交通優勢、政策優勢向重點地區集聚。重點打造津城中央創新區,逐步形成智能科技產業為主導的領軍企業和知名企業家集群;重點提昇現代服務業水平與城市活力,發揮城市綜合服務中心作用;保護和改造五大道、意式風情區等老城區,形成若乾現代服務業標志區。優化“濱城”資源布局集聚發展意味著濱海新區在活躍經濟發展,尤其是在港城融合上將承擔更重要的使命。完善提昇濱城城市的載體功能,重點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增強城市綜合配套能力,“科技向善”“科技便民”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和新商業模式正在讓“濱城”居民實實在在地感受智慧城市的現代化魅力。

城市之間既要加強聯系,也要有必要的生態和安全屏障。城市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空間布局形態多元化,讓城市形成更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環境,讓市民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無論是“津城”,還是“濱城”,要不斷推進雙城聯動、相互促進,打通城市之間脈絡,優化發展空間,為吸引高質量要素的自由流動和提昇城市發展凝聚力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進一步構建雙城引領、產城融合的城鎮空間,塑造規模合理、功能完善的“一市雙城多節點”城鎮空間格局,大力實施“871”生態工程,形成“三區兩帶中屏障”的市域生態格局,統籌做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津沽落地生根。

“雙城”新發展格局重在落實國家戰略,推進區域協同發展。“津城”“濱城”是“以北京、天津為中心引領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帶動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雙城”新發展格局就是要把握天津作為區域發展戰略的引擎地位,一方面,強化區域服務與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高新技術企業與研發機構向京津濱廊道集聚,將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未來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區、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化工新材料基地等建設成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點載體平臺,打造“京津濱創新走廊”,形成京津“智造新乾線”;另一方面,積極建設“1+N”天津都市圈,加速京津協同互動,聯動唐山、廊坊、滄州等城市,進一步推進通武廊、靜滄廊“小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打造若乾個跨界示范區,形成多中心、網絡化協同發展格局,落實“一基地三區”功能地位,提昇城市發展戰略格局。另外,充分發揮國內國外“兩個扇面”作用,做強海港空港“雙樞紐”,重點發揮天津港服務區域功能,構建“京津冀開放大通道”。

作者系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秘書長 張貴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