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作品靠什麼增強精神力量?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浙江宣傳微信 作者:之江軒 編輯:付勇鈞 2022-10-24 22:19:27

內容提要:近日,電視劇《我們這十年》熱播,第一單元《唐宮夜宴》開播就霸榜,衝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感嘆,『背後的故事讓人淚目』。

點擊圖片收聽

近日,電視劇《我們這十年》熱播,第一單元《唐宮夜宴》開播就霸榜,衝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感嘆,“背後的故事讓人淚目”。

《唐宮夜宴》的“出圈”,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每一位舞者對作品的熱愛與付出,更傳遞了他們在堅守背後的文化自信,折射出優秀文藝作品那股穿透人心的力量。

電視劇《我們這十年》第一單元《唐宮夜宴》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文化”一詞出現了近30次。特別是報告第八部分強調,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不禁要問,就文藝作品而言,靠什麼增強精神力量?

首先需要想清楚,文藝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雜文《論睜了眼看》中,魯迅先生曾作出回答:“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中,成就了一批文藝經典。這些作品,不僅是歷史轉折的見證者、記錄者,更是大時代中“精神燈火”的顯性表達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獨特的文藝符號。它是《永不消逝的電波》鑄就的信仰,是《我的祖國》點燃的戰斗激情;是《焦裕祿》用生命書寫的為民情懷,是《我們走在大路上》的意氣風發;是《春天的故事》對改革開放新畫卷的深情期許,是《十八洞村》《山海情》在荒蕪土地上種出的夢想……

《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圖源:豆瓣電影

當號角吹響,鏗鏘前行有了更堅定的力量。

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為何要把“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放在重要位置?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就曾提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

如今,無論國風潮、文博熱的蔓延,還是諸多文化消費新業態的勃興,都彰顯出人民不斷昇溫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不斷推出更多高質量的文藝作品,纔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心靈訴求。

往深遠處看,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沒有優秀作品,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何來文化自信自強?

一個時代的畫卷,底色是人心;一個民族的復興,關鍵在精神。優秀作品,始終與時代同向而行、同頻共振。

沿著歷史足跡不斷追尋,不難發現,“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雖不拘於一格、不形於一態、不定於一尊,但一定具備幾大要素: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近年來,伴隨著系列重大文化文藝工程的實施,“復興文庫”“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等眾多標志性成果競相湧現,一大批反映“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的優秀作品映入人們眼簾,有不少成為“爆款”。

像今年,電視劇《人世間》熱播,電影《萬裡歸途》熱映,“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火爆,無不表明,時代的發展,呼喚更多能夠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而這些作品,也有著強大的“民意”基礎。

不可否認的是,當前,身處“高原”之中,觀眾們還在期待著“高峰”的湧現。優秀作品看似數量多、供給足,但精品多不多、群眾買不買賬,卻是更重要的課題。

2021年3月,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已推出新書40萬餘種、電影600多部、電視劇300多部、動漫400多部。但提起兒歌,我們腦海中回蕩的依舊是《一分錢》《讓我們蕩起雙槳》;談到電視劇,11年前的《甄嬛傳》和7年前的《琅琊榜》,人們依然百刷不厭......我們不得不反思,既受群眾歡迎、又能增強群眾精神力量的文藝經典,究竟該如何塑造?

不深入人民生活,就得不到生活的滋養,也就難以登臨藝術高峰。不少藝術家喜歡把自己關在書齋、畫室中搞創作,看似帶來了技藝精進,卻容易導致作品不接地氣、不冒熱氣、缺少靈氣。

比如,浙江“藝術鄉建”工作正如火如荼推進,但遺憾的是,高層次文藝人纔深入農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從而激發農民審美自覺的案例卻不夠多。這樣一來,既不能滿足基層百姓的品質文化需求,也使得藝術家與“沾著露珠、冒著熱氣”的現實題材擦肩而過。

還需要警惕的是,一旦文化虛無主義等思潮沈渣泛起,文藝作品的精神力量就容易被解構。當市場導向、評獎需求壓倒一切,當藝術家脫離生活本質追求所謂的“創新”,當“文化搭臺”最終是為了“利益唱戲”,群眾的心聲、思想的共鳴變得不再重要,文藝作品的精神價值也就只能消解於“快餐式消費”中了。

畢竟,AI可以代替人作畫,卻代替不了創作者與生活對話;工業化流水線能夠批量生產流量明星,卻生產不出劃時代的優秀作品與文藝巨匠。

觀眾參觀“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圖源:新華社

邁向新征程,如何纔能推出更多優秀作品,以滿足群眾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互聯網新技術的變革,為文藝創作帶來了更多新的可能。但無論社會如何變化、技術如何創新,文藝工作者都應把握好新時代的鏗鏘脈動,通過提昇生活厚度、情感溫度、審美高度來增強文藝力量。

優秀作品需要生活厚度。何謂厚度?那就是與歷史同向、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這樣的文藝作品纔具有厚重感,纔能成為時代的一面鏡子,纔能打通歷史與現實的通道。

像《只此青綠》《憶江南》等節目廣受好評,證明承載中華文化與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因其具有穿越千年的生活厚度,並以時代化、潮流化的新形式加以表現,正在漸漸“拿捏”住現代人的心。

《只此青綠》劇照

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群眾的文藝。群眾,纔是作品的主角。“深入生活、紮根群眾就像打一口水井,井打得有多深,水就有多甜。”魯迅文學獎得主、作家鐵流曾這樣感慨。

因此,優秀作品理應體現情感溫度。趙樹理深入百姓,熟悉解放區青年男女的情感變化和精神追求,纔能寫出生動鮮活的《小二黑結婚》;劉文西90多次深入陝北,把自己“種”進黃土地,“種”進人民群眾的豐富情感中,纔讓畫作有了堅實的生命力。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優秀作品,同樣呼喚審美高度。無論紮根陝西鄉村14年之久、寫下鴻篇巨制《創業史》的柳青,還是九旬高齡仍在探索油畫民族精神、被授予“中國美術家·終身成就獎”的全山石,都有一顆藝術的“傳世之心”。而由此激發的審美高度,恰恰是文藝發展經久不衰的關鍵。

全山石老師說:“油畫的色感、質感、觸感,就像芭蕾舞的藝術語言一樣,有它自己的程式、標准、規格和魅力,體現著其自身的藝術規律。”他20餘次深入新疆采風,纔創作出一系列反映民族風貌、體現人民情感的油畫精品。

這也告訴我們,只有當時代性、人民性、藝術性真正統一時,文藝創作纔會具有深沈的精神力量。

優秀作品源於人民、反哺人民、激勵人民。們期待著,廣大藝術家以深厚的文藝情懷,向人民向生活汲取豐盈的精神滋養,種植出紮根新時代文藝大花園的參天大樹。

正如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原標題:文藝作品靠什麼增強精神力量?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