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解碼兔年?王加華:雙春年如何蘊藏中華文明『管理時間』的智慧?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作者: 編輯:孫暢 2023-01-19 12:27:22

內容提要:『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中國傳統的兔年春節將至,歷經疫情考驗的人們心懷希冀。自2023年1月18日起,中新社『東西問』專欄特推出『解碼兔年』系列稿,探究春節文化、『雙立春』等的意涵與影響。

  編者按: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中國傳統的兔年春節將至,歷經疫情考驗的人們心懷希冀。自2023年1月18日起,中新社“東西問”專欄特推出“解碼兔年”系列稿,探究春節文化、“雙立春”等的意涵與影響。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雙春年如何蘊藏中華文明“管理時間”的智慧?

  ——專訪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加華

  作者 馬帥莎

  閏二月的加入,使農歷癸卯兔年出現了陰歷年兩個立春的歷法現象,人們稱其為雙春年。歷史上每逢立春,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都有諸多或嚴肅或嬉戲的儀式與習俗,比如迎春、鞭春、咬春等。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不只是單純的歷法體系、時間制度,更是內涵豐富的民俗系統。

  雙春年如何蘊藏中華文明“管理時間”的智慧?立春節氣為何備受中國社會重視,又如何在周邊國家流傳?作為傳統農事活動的時間指針,二十四節氣如何在現代繼續煥發活力?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加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上述問題進行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2023年在正月十四和臘月廿五各有一個立春節氣,為什麼會出現雙春年?

  王加華:雙春是指陰歷年的年首年尾各有一個立春,這與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陰陽合歷有直接關系。陽歷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周期是365天或366天,反映四季寒暖變化,用於指導農事活動的節氣就屬於陽歷歷法,日期相對固定。陰歷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周期為29.5天,12個月算作一年,長354天左右。

  因此,陰歷年和陽歷年存在約11天的偏差。如果不及時調整,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六月下大雪的“怪事”。為了防止陰歷年月與陽歷年及四季脫節,古人在19個陰歷年中加入7個閏月。加入閏月的陰歷年可長達384或385天,反映了中華文明“管理時間”的傳統智慧。

  今明兩年立春均是2月4日,而癸卯兔年作為閏月年天數較多,從2023年1月22日起,一直到2024年2月9日,正好涵蓋兩個立春節氣,出現“一年兩頭春”。統計發現,19個陰歷年中有7個年頭是雙春年,有7個年頭是無春年,其餘5個年頭是正常的單春年。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雙春年和無春年都只是正常的歷法現象,與吉凶禍福無關。所謂雙春年可能是災年、結婚容易導致二婚等迷信說法毫無科學依據。

  民眾制作立春“咬春“拼盤。胡劍歡 攝

  中新社記者:人們常說“十年難逢閏二月”,2023年不僅是雙春年,還有閏二月。古人是如何安排閏月的?

  王加華:二十四節氣雖統稱為“節氣”,但又可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以立春為首,處於奇數序列的為節氣,位於偶數序列的為中氣。節氣與中氣相間排列,與陽歷月份相結合,每月都會有固定的節氣與中氣,且總是節氣在前,中氣在後。但以月亮盈虧為標准的朔望月卻並非如此,尤其是在19年中加入7個閏月之後。

  按陽歷,一個月兩個節氣,前一個月的“節氣”和“中氣”與下一個月的“節氣”和“中氣”之間,平均相隔30天半。相比之下,陰歷平均每月只有29天半,所以每個月的“節氣”和“中氣”都會比前一個月推遲1到2天,持續下去,就會出現只有“節氣”而無“中氣”的月份。於是,人們將沒有中氣的月份作為這一年的閏月,並以上個月的月號為閏月月號。

  立春時節, 農戶在草莓種植大棚進行草莓疏葉管理。周方玲 攝

  中新社記者: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有哪些特殊含義?中國傳統社會為何如此重視立春日?

  王加華:《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立春被認為是春天的開始。同時,它還有另外一層重要意義。在中國古代,年和歲的起始時間不同,年是從正月初一開始,而歲是以立春作為開始。

  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主要“靠天吃飯”,人們的農業生產受氣溫、降水等自然條件的重要影響。為此,古人發明了二十四節氣,如小寒、大寒、雨水、小雪、大雪等,能比較准確地反映黃河流域冷暖雨量的變化,促進農業生產順利開展。

  立春時節,工人在為小麥噴施葉面肥。(無人機照片) 房德華 攝

  立春是最早產生的八個節氣之一,大概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是農事活動起始環節,然後是夏耘、秋收、冬藏。農耕社會的性質決定了立春在古代中國的地位極其重要。立春的到來,意味著新的農事活動周期即將開始,要進行勸耕備耕等各項活動。

  中新社記者:立春節令有哪些特別的民俗?蘊含何種文化和社會寓意?這些民俗有何地域特征?

  王加華:立春節氣既有官方禮儀,亦有民間習俗,兩者既相互影響與聯系,又各自保持相對獨立。官方禮儀主要指東漢時期開始興起的迎春禮及唐代開始出現的鞭春禮。古人認為春非常重要,官方會舉辦迎春禮,到城市東門舉行迎春神儀式。

  民間則多是民眾自發進行的習俗活動,涉及飲食、服飾、禁忌等多方面內容。比如立春撒谷豆,本意在於追求健康與吉祥,“豆”與“痘”同音,民間俗信可為孩子消除水痘,兒童會佩戴春雞等飾物用於祈福。另外,立春還有趕廟會、逛燈會、說書、唱大戲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南方地區還流行祭春神或土地神。

  立春時節,村民用耕牛為茶樹松土。易勝武 攝

  唐宋以後,隨著迎春禮的發展尤其是鞭春禮儀的出現,立春呈現出群體性節慶的特點,娛樂功能大大增強,如唐代地方迎春已是“見觀者之如市”,南宋時則是“傾城出觀”。明清時期,隨著樂人、社火、戲曲等演藝人員與多樣娛樂形式的加入,立春的娛樂性色彩更濃厚。

  二十四節氣從最初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傳播到其他地區後,產生許多具有地域差異的農諺和民俗。以立春飲食習俗為例,北方地區盛行吃蘿卜,俗稱“咬春”,南方地區多吃可生食的蔬菜。飲春酒,北方地區一般是燒酒,南方地區則是米酒。

  小朋友在吃蘿卜“咬春”。胡劍歡 攝

  中新社記者: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有過立春的習俗,與中國的立春活動有何不同?

  王加華:這些國家的立春活動明顯受到中國的影響,將立春當作一種節日來看待。在不同國家,具體習俗有所不同。

  日本至今仍在使用二十四節氣。具體到立春,傳統上亦將立春作為春季開始的標志。每到立春節氣,氣象臺、報紙等都會給人們以提醒。日本將立春前一天定為撒豆節,每年這個時候,人們會在家門口掛上串有沙丁魚的桂花樹枝,舉行撒大豆招福驅魔的儀式。

  在韓國,人們將立春視為一個能帶來希望的日子,會提前舉辦慶祝活動,比如貼立春帖、吃“五辛菜”等。其中立春帖仍由漢字書寫,內容最多見的是“立春大吉”“建陽多慶”“國泰民安”等。

  不同節氣在國內外的影響也不一樣,具有區域性,如谷雨在中國沿海地區尤為重要,一些地區有祭海的習俗。節氣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傳到周邊國家後,立春、夏至、冬至等節氣的影響力更為顯著。

  馬來西亞吉隆坡海南天後宮亮起6000盞紅燈籠迎接立春。天後宮 供圖

  中新社記者:傳統節氣對現代社會有何意義?應如何傳承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加華:節氣作為農事活動的時間指針,體現人們感受自然、順應自然節律、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有重要意義。同時,它所蘊含的特定文化,比如對自然時序、先賢崇祀、親情倫理等的追求與尊崇等,也成為今天國家與社會建設的重要精神依托力量。

  小朋友們在體驗“咬春”。朱大勇 攝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中國將二十四節氣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過程中,10個代表性傳承社區之中有4個與立春相關。在很多地方,立春不僅意味著文化傳統,也成為文化品牌,具有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十四節氣絕不單純是一種歷法體系或時間制度,更是一種包含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當下要想更好地保護與傳承二十四節氣,使其充分介入民眾的社會生活,應該是一種最佳途徑。比如,充分發揮節氣在人們日常生活、休閑娛樂、飲食養生以及民族認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功用與價值。在保護傳承的過程中不能“一刀切”,而要充分關照二十四節氣的內部差異及地域差異等問題,采取不同的保護傳承措施。(完)

  受訪者簡介:

  王加華,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人文社科期刊社副社長,《民俗研究》(CSSCI)雜志副主編、《節日研究》(輯刊)主編,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