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雲調查】那些記憶中的天津味道裡,傳承著老字號百年的歷史故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朱學兵 編輯:靳永鋒 2023-06-25 22:59:35

內容提要:端午節的粽子,南北方各有特色,在天津除了有江米紅棗粽子以外,還有用白面做的粽子,您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天津北方網訊:端午節的粽子,南北方各有特色,在天津除了有江米紅棗粽子以外,還有用白面做的粽子,您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

天津衛小吃吸引八方游客,那您吃過那種老味道的爐食粽子嗎?白裡透紅、甜香誘人,它到底是粽子還是點心呢?

逢年過節買點心,走親訪友表心意,好面兒的天津人會吃愛吃,成就了不少招牌老店和百年老字號,它們是如何挺立商海潮頭,經久不衰的呢?走近美食老字號,探尋那些傳承百年的歷史故事,品味記憶中的天津味道。

端午節粽子的天津版

趙永強,天津烹飪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平時喜歡研究民俗學和飲食文化,趙老師告訴記者,老天津衛吃粽子有傳統、有特色,其中的面粽子,是他小時候的記憶。在一家超市的面食櫃臺前,趙老師指著裡面的糖三角,對記者說:“過去這個就叫面粽子。”

(趙永強老師介紹面粽子和爐食粽子)

除了面粽子,趙老師還提到了一種糕點,叫爐食粽子,這是天津本地的一種老點心,在一般的超市和門店很難看到了,只有一些老店,還保留著這個傳統美食。趙老師介紹說:“爐食是指它的制作工藝,屬於比較高級的一種糕點。 老天津衛人講面兒,端午節一般都會買爐食粽子送長輩,用糕點作為節日禮物,是民間迎來送往的老傳統,所以天津也孕育出了像桂順齋、祥德齋、桂發祥等老字號。”

老字號的前世今生

桂順齋,成立於1924年,為了迎接創立100周年,公司正在籌劃著打造一個DIY式博物館。劉芳,是桂順齋的第四代傳承人,籌建博物館、講述老字號歷史故事的任務落在了她的肩上,為了把這件事乾好,劉芳把老父親劉毅請到了桂順齋在寶坻的新廠區,參觀沙琪瑪和餅乾的生產線,也借這個機會,讓老人給大伙講講桂順齋的故事。

(桂順齋品牌第三代傳承人劉毅參觀新廠成品庫)

劉毅,桂順齋第三代傳承人,看到新車間、新生產線和新產品,老人很是欣慰,不禁聯想起當年,聽爺爺講的經營糕點鋪的故事。1920年,劉毅的爺爺劉珍纔17歲,只身從北京通縣來天津闖蕩,彼時的天津是北方最為繁華的商埠,五方雜處,處處充滿商機,給年輕的劉珍提供了很多選擇機會。劉毅介紹說:“我爺爺來了以後,在比利時電車公司當售貨員,他工作比較認真,人家給提拔到稽查員了,工資也相對高一點,他當時也就有一些積蓄了,就把他母親從北京通縣接到天津來。因為對美食感興趣,他就在天津開了一個小吃店,當時打湯圓,做黍米粥,還有一些黏食制品,他是做這些小吃。”

(桂順齋品牌第四代傳承人劉芳邀請父親劉毅參觀新廠區講述桂順齋故事)

正當劉珍經營的小吃店風生水起的時候,家中迎來了新成員,大女兒出生了,這可把劉珍高興壞了。劉毅說:“我大姑是在1923年出生的,我爺爺找人給起了名字,叫劉淑桂。 ”

在天津居住時間長了,劉珍的老母親想起了在通縣時常吃的糕點,而他們居住的地方,一時找不到專門做糕點的鋪子,劉珍就想,乾脆自己乾吧。雖然沒做過糕點,但是這沒難住腦筋靈活的劉珍。劉毅說:“爺爺從北京請來了幾個老師傅跟他一起做糕點,在南市蘆莊子那邊做第一家門臉。當時南市那些地方,比較繁華,夜晚看戲的、看雜耍的,人特別多,門臉晚上不關門,等到附近那些劇場都完事了,食客們吃夜宵買點心,買賣就做起來了。當時天津都是大八件,他就從北京把小八件給引進來了。”

塊變小了,品種、口味多了,新的津八件受到顧客歡迎。劉珍還根據時令,靈活推出應時應景的產品,粽子、元宵什麼的。1924年,劉珍決定把小吃店正式改為糕點店,為圖吉利,名字就用女兒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打頭,起名“桂順齋”,地點就選在蘆莊子,並請書法家杜寶楨題寫了牌匾,一直沿用下來。

可能是名字真的帶來了好運,糕點店越做越火,幾年間又開設了兩家分號。劉毅介紹說:“1945年以後,我們就在和平路哈爾濱道把角,又乾了第二號,桂二門,當時分上號下號,蘆莊子那為上號,後來爺爺又在多倫道乾了第三個門市部,一共是桂1門、桂2門、桂3門。”

生意的好壞其實是得益於劉珍靈活的經營理念,開店時趕上天津曲藝的繁榮時期,糕點店選址在大戲院旁邊,晚上別的小店都關門了,劉珍發現晚上大戲院經常有名角來演出,散場後,那麼多人出來,說不定就有生意做,於是他的店延長營業時間。劉毅介紹說:“過去的名角比如馬連良他們來了以後,唱完戲了,他也得吃點東西,怎麼辦,就從後臺打發人來買三角火燒,這三角火燒是甜咸的,他就特別喜歡這個,只要到天津來演出,他必然就買桂順齋的糕點。”

當年天津南市地區,夜經濟已經十分繁榮,桂順齋的服務和產品,就瞄准了顧客吃夜宵的需求。當時家住南市的馬三立,經常在附近說相聲,馬三立也是桂順齋的常客,時間久了,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劉毅介紹說:“他跟我叔叔歲數差不多,他倆關系特別好,就經常買一些糕點,有時他還給大伙講笑話。”

新中國成立後,桂順齋的第二代傳承人劉紹泉大學畢業不久,剛剛接手桂順齋的經營,他積極投身社會事務。1956年,公私合營後,天津市以桂順齋為糕點龍頭,組合多家知名品牌,建立了桂順齋食品廠,劉紹泉作為公司副經理一直參與經營管理工作。經歷市場近百年的歷練,桂順齋這個老字號,已經傳遍大江南北,成為了祖祖輩輩天津人津津樂道的老字號。

挖掘老字號歷史 傳承老品牌文化

老天津衛有句順口溜:王寶的水鋪浮金魚,祥德齋的點心吃棗泥。創立177年的祥德齋可以說是天津糕點歷史最為悠久的,從走街串巷賣元宵,到起名開店做點心,它是怎樣贏得食客認可的呢?

祥德齋,創於1846年,專門做糕點。尋著老味道,記者來到店裡,運營總監陳憲彪介紹起了祥德齋的主打產品。津八件,白皮、乾點,都是賣的特別好的產品,而且這些產品是從一開始建店,一直流傳至今,賣了177年了。

相傳1846年,天津北門裡有一位叫陳二的,在府署街和戶部街一帶挑擔賣元宵,後來開了小店做元宵做點心,由於陳二家的點心制作精細、薄皮大陷、童叟無欺,點心鋪口碑好,名聲越來越大,連皇上來視察時,祥德齋的點心都被地方官員獻上,於是祥德齋成了人們心中點心的代名詞。陳憲彪是2020年來的祥德齋,一到這個老店就被老字號的歷史吸引住了,他找了很多老店照片,掛在店裡,方便給客人講述祥德齋的故事。

(陳憲彪講述祥德齋歷史故事)

陳憲彪喜歡挖掘老字號的歷史故事,也經常在舊物市場或網上淘一些關於祥德齋的舊物,在他的店裡,就珍藏著一個近百年的老點心盒。他拿著這個點心盒介紹說:“這個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我們祥德齋老店的一個包裝盒,上邊還都是繁體字,是從右往左念的,這個盒子就證明了祥德齋在天津的歷史,上面還寫著,本齋創自清代中葉,已立百年。有這個盒子的時候,祥德齋快有100年了。”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祥德齋點心盒)

鏽跡斑斑的包裝盒,圖案和字樣都記錄著當年祥德齋的興盛,講述老字號的歷史,陳憲彪帶著記者來到了鼓樓門外的龍亭家園,這裡曾是創始人陳二沿街叫賣,後來開設祥德齋點心鋪的地方,也是在這裡,祥德齋點心進入了皇家視野。陳憲彪介紹說:“道光帝到天津的陸水碼頭視察,嘗了咱們祥德齋的點心,龍顏大悅,然後就把咱祥德齋這個品牌,指定為宮廷的貢品,後來道光皇帝走過的這條路,咱們就改名叫龍亭西箭道了。”

吃了好吃的點心,皇上也高興,於是道光皇帝即興寫了一副藏頭對聯“祥兆三澄糕凝白雪,德修多士餅賜紅綾”來稱贊祥德齋。據說當時皇帝吃的就是祥德齋的津八件。陳憲彪介紹說:“津八件就是一種統稱,代表的就是福祿壽喜、棗泥卷、苹果酥、蝦米酥還有佛手酥,是這八種,它有八種不同的餡料,什麼棗泥、豆沙、紅果,五仁、百果、苹果等等,同時它也代表了人生中八件大事,福祿壽喜就是字面的意思了,蝦米酥也叫元寶酥,代表財富;棗泥卷是書的形狀,代表知識,苹果就是平平安安,佛手代表吉祥。”

(祥德齋的津八件糕點)

祥德齋在天津曾名聲大振,在陳二和其兒子經營時,在天津開設了四家分店,後來沈寂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祥德齋再獲新生,1981年成立祥德齋糕點廠,1993年被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

祥德齋177年的歷史,很難短時間內厘清,但陳憲彪樂於沈浸在探尋的過程中,隨著挖掘出的故事越來越多,他也更有信心,把老字號宣傳、經營好。

沿著記憶中的老味道,探尋老字號的前世今生,徜徉在這座城市溫潤的歷史時光中,劉芳和陳憲彪都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傳承老字號那份始終如一的品質,讓更多人,通過老字號這份老味道,了解天津,愛上天津。(津雲新聞記者 朱學兵)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