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是化石,自己也是『活化石』!天津這間博物院,怎樣『活』起來?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霍艷華 吳濤 蒲永河 戴濤 編輯:孫暢 2023-12-06 08:26:00

內容提要:這是一座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

  天津北方網訊:這是一座擁有百餘年歷史的博物館,也是中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

  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創建於1914年的北疆博物院,被稱為中國博物館史上的“活化石”。

  “從今年4月到現在,北疆博物院已經接待觀眾約5萬餘人,開展科普活動54場次。”天津自然博物館科普宣教部主任王景璋告訴記者,隨著天津越來越“網紅”,地處五大道地區的北疆博物院成為了本市觀眾和外地游客打卡熱點博物館。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目前,北疆博物院通過數碼技術完成了對1.9萬餘件(套)藏品的數字化,正在對重要價值的化石標本進行復制,讓網友了解更多文物故事。

  了不起的桑志華

  說起北疆博物院,我們就不能忘記這個名字——桑志華(Paul Émile Licent ,1876-1952),法國博物學家、昆蟲學家、地質古生物學家。1914年桑志華來到天津,在中國北方從事科學考察事業25年,行程5萬多公裡,采集大量地質古生物、動物、植物、人類學等藏品,創建了北疆博物院。

  1920年6月,桑志華在甘肅慶陽地區東部的黃土和黃土底礫層中發現3件打制石器。1923年4月,桑志華邀請法國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德日進來津,他們共同研究了這3件石器。後來,這3件石器被公認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開端。

  1923年,桑志華和德日進來到寧夏銀川,經過多日發掘,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動物化石,以及石核、刮削器、尖狀器等大量舊石器,而這一遺址便是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的水洞溝遺址,它不僅是中國最早進行系統性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回津後,德日進重新檢查桑志華一年之前采集的羚羊牙齒化石時,意外從中發現了一顆有些特殊的牙齒,這枚被稱為“河套人”的牙齒化石是在中國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也是我國最早發現的有准確出土地點和地層記錄的人類化石,中國的古人類學研究就此起步。

  20世紀30年代,北疆博物院以其豐富獨特的館藏、豐碩的學術成果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博物館”。1938年,桑志華返回法國,他將寶貴的館藏都留在了天津。桑志華曾在日記中寫道:“我不能掠奪在黃河白河博物館(北疆博物院初名)中所收藏的、從各地花重金收集到的文物……我堅持的一貫原則是,所有發現的這些世上僅有的古生物、文物必須要留在發現地。”

  中國近代博物館的“活化石”

  現在的北疆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也是天津自然博物館舊址展示區,位於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117號(現天津外國語大學院內),2019年10月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疆博物院由主體建築(北樓、陳列室、南樓)和附屬建築(桑志華舊居、神甫樓)組成,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文獻資料完好保存至今的百年博物館,是中國近代博物館發展史上的一座“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館藏文物標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歷史價值,說到北疆博物院的“寶貝”,天津自然博物館古生物部副研究館員許渤松如數家珍:

  賀風(近)三趾馬 是國內發現該種第一個完整頭骨,這件完整的頭骨化石標本的發現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使人們第一次確切了解賀風(近)三趾馬頭骨和上牙的構造;

  雙叉四不象鹿是我國目前所知的最早有記錄的四不象鹿化石;

  師氏劍齒象是長鼻類中個體最大的象,北疆博物院的師氏劍齒象頭骨化石標本是由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山西榆社發掘到的,保存至今已80多年;

  館裡保存的似鋸齒似劍齒虎完整的頭骨化石標本在我國亦屬罕見;

  館藏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模型,是當年依據原標本直接復制而成的。經著名古生物學家胡承志鑒定,很可能是目前在我國保存的制作最早的模型,尤為珍貴;

  “河套人”牙齒(模型)是中國境內首次發現的有准確出土地點和地層記錄的古人類化石,就此拉開了中國乃至亞洲古人類學研究的序幕;

  甘肅慶陽趙家岔發現了三件舊石器時代的石片和甘肅慶陽幸家溝采集到的一件石核(原件現藏中科院古脊椎所),是中國境內發現的第一批有確切地點和層位的舊石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意義……

  據了解,北疆博物院北樓共展出包括披毛犀、野驢骨架等珍稀標本在內的各類生物標本、化石及人文藏品近2萬件。南樓依照原始照片資料全面復原了當年用作古生物藏品庫房、圖書室以及科研實驗室的功能,展出了王氏水牛、北京猿人頭蓋骨(模型)等古哺乳動物孤品化石的復制品,圖書室展出2000餘冊珍貴藏書和院刊等研究資料以及北疆植物手繪畫等。“北疆博物院桑志華舊居展覽”展出各類文物30餘件、圖書資料280餘冊,展示了創建人桑志華是如何籌劃、建設、管理、宣傳、展示北疆博物院的,以及在北疆博物院工作過的科學家德日進是如何進行野外考察和科學研究的。

  加大科學保護力度 讓文物永煥光彩

  為了保護好北疆博物院珍貴的藏品,天津自然博物館運用現代的文物保護技術,制定科學方法保護北疆博物院文物資料。2017年和2019年,先後實施了兩期《天津自然博物館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I、II期)。對部分非常脆弱的北疆古生物化石標本進行了加裝標本櫃保護,同時利用項目配置的設備加強對環境溫濕度的監測,采取相應措施提昇環境穩定性,從而有利於文物的儲藏。

  天津自然博物館文保技術部主任覃雪波告訴記者,文物保護一個是搶救性保護,另一個預防性保護。修復人員每年都對需要修復和加固的北疆藏品采取搶救性保護以延長這些藏品的壽命。通過建立環境智能監控系統,增加文物保存環境調控設備,改造展櫃、配備文物囊匣等裝置,達到實現文物保存環境的“潔淨”和“穩定”的控制,對北疆博物院的藏品進行預防性保護。

  “北疆博物院的藏品有化石的、有動植物標本的、有圖書資料的,這些與其他文物又有一定的區別,我們針對這些藏品采取了不同的保護措施,如動植物標本易長蟲和發霉,我們定期消殺,確保不發蟲害和霉變。”覃雪波說。

  北疆文獻資料作為北疆博物院最重要、最具特色的文物之一,將這些文獻資料整理翻譯是保護和利用的前提。由於北疆文獻資料大多以西文包括法語、英語、德語、俄語等記錄,加之又是專業性極強的內容,涉及古生物學、地質學、動植物學、民俗學、人文歷史學等方面,內容非常廣泛,為了將這些資料整理翻譯出來,2020年,文旅局和南開大學簽訂了北疆文獻資料合作研究備忘錄,由兩家合作開展北疆博物院文獻資料的整理翻譯和研究工作。

  同年,天津自然博物館又實施了《北疆博物院珍貴藏品預防性保護》和《北疆博物院珍貴藏品數字化保護》兩個國家文物局重點文物保護項目,通過對重要文獻資料等進行預防性保護和數字化,使得文獻資料的利用不再翻閱原件,大大提昇了北疆文獻資料的保護和利用水平。

  2021年,天津自然博物館申報了《北疆博物院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專項(2022年度),將北疆博物院作為一個整體的本底保護對象,采取系統性的保護措施,從監測到調控的一體化全方位對北疆文物進行保護,項目的實施極大提昇了北疆博物院文物保護水平。

  覃雪波表示,目前,他們對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化石標本進行復制,讓這些化石標本回庫休養。為了使復制品更逼真,他們利用了3D打印技術進行復制,復制出來的模型與原標本幾乎一樣。

  此外,天津自然博物館還通過數碼技術把1.9萬餘件(套)藏品逐件逐頁地進行數字化,並建立數據庫與文獻服務平臺,讓館內的所有專業人員能方便地對這1.9萬餘件(套)藏品進行檢索、閱讀,為北疆文物的研究與挖掘打下堅實的基礎。

  天津自然博物館信息資料部主任張洪濤告訴記者,在文物數字化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很多有趣的圖書,學習了很多有關古董圖書裝幀的知識,像竹節書、環襯、毛邊書都是比較罕見的

  “我們進行文物數字化,就是減少接觸,讓文物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靜置,保護好文物。今後,所有數字資源全都平臺化,館內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可以進行查閱,直接用於科研、展覽及社教活動中,可以進一步提高文物內容的挖掘與利用,減少的文物本體的損傷。”張洪濤說。

  發揮教育功能 讓標本活起來

  為了發揮好博物館教育功能,天津自然博物館積極響應貫徹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雙減”政策,依托北疆博物院豐富的館藏資源、獨特的建築及展陳思路,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功能,促進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緊密結合,挖掘歷史價值,助力全域科普,展現這座百年科學殿堂的獨特魅力。

  為此,北疆博物院圍繞“讓文物活起來”開發特色講解,組織新華中學、二十中學、覺民中學、環湖中學、微山路中學、上海道小學等二十餘所院校走進北疆博物院參觀交流,並舉辦了八期北疆博物小小講解員訓練營活動。

  天津自然博物館科普宣教部主任王景璋告訴記者,“北疆博物小小講解員”科普活動,從北疆博物院歷史,建築,科考,展品等多方面入手,注重挖掘場館的藏品特色和人文價值,邀請館內動物部、植物部、古生物部專家老師授課,讓孩子們動手體驗翻制模型、修復標本、制作標本,在學習中了解北疆歷史、學習動物、植物以及古生物知識等,領略博物館百年變遷。在為孩子們普及自然科普知識、提昇講解能力、糾正發音及儀態問題的同時,幫助孩子們提昇自信心、表達能力、創造力、社交能力及團隊合作能力。獲得證書結業後,孩子們可以自主安排時間來北疆博物院為觀眾講解,不斷提高講解技藝,深入領悟北疆博物院蘊含的科學家精神、博物精神、工匠精神。

  “為了充分發揮我館礦物、植物、動物、古生物等豐富館藏資源,科研專家充足的優勢,我們還策劃特色科學研學營——‘小小研究員-北疆科考營’,通過每期不同主題,挖掘我館館藏資源。策劃的‘小小博物學家養成記’活動,從地理、歷史、幾何、藝術不同方面入手設計課程,充分利用動物實驗室,昆蟲實驗室,圖書室、古生物庫房、桑志華故居等實景展區,以古生物、昆蟲學、地質學等多方面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力求將北疆人的科學精神融入其中,讓孩子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收獲榜樣的力量。”王景璋說。

  另外,他們還借助“互聯網+”平臺錄制線上科普視頻,推出了“北疆博物少年說”等科普活動,加強網絡傳播能力。深度研創了奇妙夜、小馬飼養員、奇礦異世、北疆博文少年說等研學營活動,組織了“挖掘歷史 傳承精神”京津冀研學活動,前往“河北泥河灣”及“北京周口店”世界考古科研基地,帶領青少年重走北疆科考路,與甘肅慶陽攜手共建,互送科普文化課程。

  王景璋表示,下一步,他們將持續開展更多更優質的科普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更加豐富的科普資源,讓孩子們愛上自然、保護自然。並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工作內容,加強與觀眾的溝通交流,提昇服務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繼續深入探索、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提昇創新科普的意識,講好文物故事,激發文物活力。

想一睹北疆博物院的風采嗎?現在就可以長按二維碼

↓↓

跟隨我們的VR鏡頭

沈浸式體驗北疆博物院

馬上了解這些文物的故事

  文字:霍艷華

  攝影 / VR制作:吳濤 蒲永河 戴濤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