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國兩會關鍵詞之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網 作者:黃鈺 實習生郭雅琪 編輯:付勇鈞 2024-03-08 12:13:52

內容提要:『新質生產力』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來,熱度不斷攀昇。2023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一。

“新質生產力”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來,熱度不斷攀昇。2023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進入全國兩會時間後,圍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哪些關鍵詞值得注意?

創新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促進社會生產力實現新的躍昇。

過去一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超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科技創新實現新的突破。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有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28.6%。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持續提昇。

“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我們國家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了基礎、注入了動力。”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首場“部長通道”上,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表示,將通過抓“戰略規劃統籌、政策措施統籌、重大項目統籌、科研力量統籌、資源平臺統籌、區域創新統籌”這“六大統籌”,加快建立健全新型舉國體制。

“中央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是10660億(元),接近全國的1/3。”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表示,中央企業要做到“頂天立地”。對於技術源頭,要堅持開放創新,不能關起門來,要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同時也要和國內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頭部民營企業和創新型民營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產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乾戰略性新興產業,開闢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昇級。

圍繞昇級改造傳統產業、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代表委員們接受媒體采訪時紛紛建言獻策。

“新質生產力能夠有力推動傳統產業提昇生產力發展水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鐵道建築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戴和根表示,以建築工程行業為例,城市深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應進一步加快地下智能勘探、智能建造等系列化專用裝備的研發利用,推動建築工程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等特點,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提供了巨大空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說,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目前戰略性新興產業佔GDP比重約13%。

“未來產業雖處於產業萌芽階段,但能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引領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宇亮表示,布局未來產業刻不容緩。

人纔

“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終要靠人纔。”首場“部長通道”上,張玉卓提出,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優秀企業家精神。

“年輕人最有創造能力,也最具有創新潛力。”陰和俊說,下一步,將把對青年科技人纔的培養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性工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橕。堅持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纔強國建設一體統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纔鏈一體部署實施,深化教育科技人纔綜合改革,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夯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纔基礎,各地已有謀劃。浙江提出,圍繞重大工程,一體加強人纔支橕、人纔導向、人纔措施,堅決破除各類體制機制障礙,讓人纔大展身手。江蘇提出,深化科技及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高水平創新人纔引進培育行動等重點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餘興安接受媒體采訪時建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人力資源,需加大產教融合、校企聯動力度,在更高水平上推動人纔培養與產業發展需要緊密銜接;加快新職業認證,加強新職業青年權益保障。

多策並舉,活力奔湧,澎湃聽新潮!

   原標題:2024全國兩會關鍵詞之三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