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將至,中新友好圖書館、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研究生黨支部、天津經開區藍天救援隊和天津生態城瑞龍社區聯合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清明節氣主題宣講活動,結合生物工程專業知識,探索生命與自然的奧秘,讓孩子們在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增強對生命科學的理解。

清明節是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重要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的好時光。活動中,天津科大生物工程學院研究生、天津經開區藍天救援隊志願者王霞通過生動的圖片和視頻,向孩子們介紹了清明節的來歷、習俗,從掃墓祭祖到踏青放風箏,再到插柳植樹、制作青團,激發了孩子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

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刻地理解清明節的文化意義,主講人結合生物工程專業知識,講解了清明時節自然界的生態變化。清明時節,氣溫逐漸昇高,雨水充沛,植物開始萌發新芽,昆蟲逐漸活躍,微生物的繁殖對生態環境產生重要影響。主講人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幫助孩子們理解這些生態變化背後的科學原理,激發了他們對自然和生命的探索熱情。
手工創作環節,在志願者的指導下,孩子們用彩紙、彩筆等材料制作了清明主題的手工作品,如折紙青蛙、風箏、柳條、青團等。這些手工創作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也讓他們在創作中進一步加對清明習俗的認識。

中新友好圖書館和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聯合相關社區、學校多方聯合已經開展了十餘次結合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的主題宣講活動,該系列科普活動將持續覆蓋二十四節氣,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科學素養厚植於青少年心中。

由中新友好圖書館工作人員和天津科技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師生、天津經開區藍天救援隊志願者聯合組成的科普宣講團將會不斷豐富授課內容,有機融入青少年急救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等,繼續帶領青少年們開啟科技之旅、文化之旅、生態之旅,深耕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長效機制的實踐研究,為多元主體實踐育人貢獻“科技+文化”元素的特色方案。(記者 仇宇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