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時節,不少市民會通過點蠟燭、燒紙錢、放鞭炮等祭祀方式寄托對逝去親友的哀思。然而,若稍有不慎,這些祭祀行為便可能引發火災,給廣大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巨大損失。
日前,記者隨機走訪了我市幾個陵園,在位於西青區津海公路旁的西城寢園,恰巧目睹了一場由祭掃活動引發的火災。“西北角的一處墓地冒煙起火了,趕緊過去看看。”一位正在陵園巡視的工作人員發現不遠處有異常後,趕緊跑上前去。事發現場並沒有人,起火原因是墓碑前留下的蠟燭沒有燃燒盡,當天由於風勢較大,引燃了周圍的祭祀用品。
陵園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清明祭祀親友,消防安全不容忽視。“我們這裡明確規定,陵園內禁止明火,但有些市民總是不遵守規定。蠟燭還沒燒盡人就離開,墓碑也燒黑了。”記者發現,在陵園外面空地處設置了鐵桶供市民祭掃使用,然而仍然無法阻止一些市民的任性之舉。
清明時節,因祭祀用火不慎引發的火災事故接連不斷。近期,多地消防部門開展祭祀場景實驗,模擬家中和戶外祭祀情況。在模擬家中祭祀時,點燃的蠟燭在自然風環境下,輕易引燃紗簾和下方報紙,短短20秒火勢增大,報紙即使燒成灰燼,現場溫度仍高達400℃左右;模擬戶外祭祀時,紙錢灰燼被風卷起,接觸到枯葉等易燃物,僅1分鍾後,枯葉便被燒黑,部分葉片出現明顯火星,溫度飆昇至858℃。
消防部門提醒廣大市民,祭祀時務必增強消防安全意識。點燭、燃香、燒紙前,切記清理周圍可燃物,全程要有人看管,確保人走火滅,防止灰燼復燃或飛火引發火災。大風天氣下,明火祭祀風險極高,應避免此類行為,防止火苗被風吹散引發火災。(記者 房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