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港保稅區中港池北部岸線生態修復治理二期工程。 照片由市規劃資源局提供
潮起潮落,在渤海灣,一條承載著生態希望的岸線正悄然重生。作為海陸交錯的生態屏障,自然岸線在抵御風暴潮、維系生物多樣性、調節碳循環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如今,在這片遼闊的海灣沿岸,一場關於自然岸線保護與修復的實踐正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答卷——天津率先完成“十四五”期間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目標,為全國海岸生態保護提供了有益借鑒。
“三生+三級”留足“生長空間”
記者從市規劃資源局獲悉,我市首段2697.6米生態恢復岸線日前通過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審查認定。這標志著天津在自然岸線保護領域邁出重要一步。按照《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要求,至2025年,天津市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含生態恢復岸線)應大於等於5.5%。截至目前,我市自然岸線保有量(含生態恢復岸線)已超過21公裡,保有率趨近6%,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5.5%管控目標,成為率先“撞線”的沿海城市。
最新海岸線修測成果顯示,我市岸線類型以人工岸線為主。天津作為北方重要港口城市,臨港工業、港口物流等產業對岸線需求旺盛,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自然岸線增量為零。“自然岸線總量稀缺、人工化程度高、生態功能脆弱,再加上多部門管理交叉、外來物種入侵等難題,這些都為自然岸線的保護和開發統籌提出挑戰。”市規劃資源局二級巡視員高明興坦言,如何在發展與保護間找到平衡,是必須破解的命題。
面對挑戰,天津以規劃為筆,在海岸線上勾勒出科學保護的藍圖。
“十四五”以來,我市高標准修編《天津市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創新建立“三生+三級”管理機制,為生態岸線預留出充足“生長空間”。
“不僅要守護好已認定的生態恢復岸線,更要為未來的生態增量埋下伏筆。”市規劃資源局海域處副處長劉莉解釋,規劃修編堅持“底線思維”,既摸清工業、港口岸線的“家底”,鼓勵生產岸線兼容生活功能,又保障生活岸線的數量與質量,讓每一段岸線都在科學管控中實現價值最大化。
據了解,修編後的規劃將海岸線按照生態、生活、生產進行“三生”功能劃定,再據此確定嚴格保護、限制開發、優化利用的三級保護分類,進而明確不同分類分級岸段的退讓距離內管控要求。通過這一體系,天津著力保護有生態服務潛力的岸線資源,加大人工岸線的生態恢復力度,切實提高保護岸段的質量和數量,為自然岸線的“再生”築牢制度根基。
技術創新支橕岸線“新生”
秋日的天津港保稅區臨港區域中港池,海風裹挾著草木清香掠過岸邊綠茵,海浪輕柔地拍打著生態海堤,一幅“水清灘淨、魚鷗翔集”的畫卷展現在眼前。很難想象,這片生機盎然的岸線曾是平直單調的拋石護坡,混凝土塊夾雜其中,不僅景觀遜色,更讓鳥類、魚類及底棲生物失去了棲息家園,防潮防浪標准也難以滿足需求。
2021年,天津港保稅區在完成中港池北部岸線生態修復一期工程後,緊接著啟動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分為三段實施,即3.2公裡段、3.9公裡段和4.0公裡段。其中,3.2公裡段以“堤前帶體現生態、堤身帶體現安全、堤後帶去人工化”為原則,創新采用“植被消浪+透水結構”技術,為硬質海堤進行“生態換心”。
改造後的海堤,褪去了工業時代的生硬線條:多級岸坡與護底、灘涂自然銜接,隨地形曲化的堤線悄悄延長了親水空間,為生物營造出深淺交錯的棲息樂園;放緩的護面增設多級斜坡,搭配多空隙粗糙結構,既築牢了防洪防潮的“安全屏障”,又為動植物生長提供了適宜環境,實現了生態保護與防災減災的協同增效。
如今,這裡已成為市民與自然對話的新空間。生態觀景花園裡,露營的帳篷點綴在草坪上;濱海步道上,散步的人們絡繹不絕;樹蔭下,孩子們追逐嬉戲的笑聲與浪濤聲交織成趣。
循著這一模式,截至目前,二期工程3.9公裡段也已完成生態化改造,4.0公裡段岸線將於2026年完成改造。潮起時,植被消浪護堤;潮落時,灘涂成為生物樂園——昔日的工業岸線變身親海空間,不僅蛻變為水綠交融的生態廊道,更是市民避暑納涼的“清涼港灣”。
科技守護“海岸生命線”
生態岸線的持久美麗,離不開長效監管的護航。在天津,一套“天羅地網”式的監測體系正日夜守護著這條“海岸生命線”。
為築牢海岸生態保護的屏障,天津全面禁止新增圍填海及佔用自然岸線項目審批,同時將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融入監管體系,有效遏制破壞自然岸線行為。
“我們利用衛星數據每15天更新一次岸線變化信息,能精准識別佔用岸線情況、違規改變用海方式等行為,對重點區域進行持續篩查。此外,在大神堂等重點區域開展無人機低空巡查,獲取高分辨率影像,還通過日常巡邏、海監海警聯合執法、群眾舉報等多元手段,實現海岸線動態監測。”劉莉表示,從衛星俯矙到地面巡查,這套體系追求的是“早發現、早制止”,通過多技術融合、多部門聯動,天津已實現海岸線動態監測全覆蓋,為自然岸線築起“銅牆鐵壁”。
高明興表示,下一步,我市將持續踐行保護優先、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理念,推進自然岸線高水平保護,整體謀劃岸線管控制度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岸線空間布局,集成天、空、地、海多維監測手段,在海平面上昇、海岸侵蝕等長期生態課題中深耕細作,讓自然岸線的生態功能、社會價值與經濟潛力得到充分釋放。
潮起渤海,岸線新生。天津的實踐證明,只要堅守生態底線,用科學理念與創新技術守護每一寸海岸,就能讓“人海和諧”的畫卷在更多地方鋪展延伸。(記者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