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國內要聞 正文
關鍵詞:
 
最新新聞排行
·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或再次出現拉尼娜現象
· 陳敏爾赴濱海新區調研裝備制造業時強調:培育壯大裝備制造業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 天津軌道交通集團首個TOD保障房項目封頂
· 天津首條市域鐵路,距通車又進一步!
· 白岩松祝福高考生:心平氣和 考出最好成績
· 西青這所醫院建設有新進展!
· 原奧匈帝國俱樂部歷經一年多的提昇改造開門迎客 意風區添文旅新場景
· 反腐|河南省洛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宗國明被查
· 新聞會客廳|城市煥新記:小洋樓『長出』新業態
· 端午節高速不免費 預計假期尾日車流量迎最高峰
 

水利泰斗抨擊三門峽工程 設計錯誤使渭河遭災

http://www.enorth.com.cn  2003-11-01 10:01
 

 

記者對三門峽進行調查
三門峽水庫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上游渭河水位連年增高,這是渭河橋墩上的水位線
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

  三門峽水庫橫在黃河上已經有43個年頭了,是黃河上最老的一個水利樞紐工程。可是最近,它卻遭到國內資歷最老的一位水利專家,92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張光斗的質疑。和他持同樣觀點的,還有80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前水利部部長、全國政協原副主席錢正英。他們共同呼籲,三門峽水利樞紐應該儘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爲什麼這兩位中國水利界的泰斗級人物,耄耋之年仍對三門峽放心不下?

  水利泰斗質疑三門峽水患

  近日,我國水利界兩位著名的專家張光鬥和錢正英向水利部呼籲,希望三門峽水利樞紐儘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今年92歲的張光鬥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雙院士,長期從事水利水電方面的教學、科研和設計工作,是我國在這一領域資歷最老的專家;今年80歲的錢正英是中國工程院院長,曾先後擔任過我國水利水電部部長、水利部部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兩水利界的重量級人物對三門峽水利樞紐的蓄水和發電如此關注呢?

  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對記者說:“錢正英副主席和我,我們兩個人是老搭擋了,都主張三門峽水電站廢棄。放掉(水),不要(發電)了。”

  記者:你們的理由是什麼。

  張光鬥:全年暢水放低水位,聽懂了嗎?

  記者:你們爲什麼做出這樣的主張呢?

  張光鬥:看到陝西的老百姓,渭河的老百姓太苦了。

  張光鬥認爲,三門峽水利樞紐爲了發電,水庫的蓄水水位常年保持在較高水平,這使得上游地區特別是陝西的渭河流域,泥沙淤積嚴重。

  張光鬥說:“上游的渭河的泥沙下不來,進不到(黃河)河道,到下面來,所以渭河的河牀都擡高了,渭河的河牀擡高了以後,堤防修起了以後,就麻煩了,泄衝就出(堤壩)來了。今年洪水大了,(水)就出(堤壩)來了。”

  今年渭河洪峯最高流量3700立方米/秒,只相當於三五年一遇的洪水,卻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災。小水釀大災,這讓老專家看在眼裏,急在心裏。那麼,渭河泥沙淤積究竟嚴重到了什麼程度?我們記者到災情最重的陝西省華縣進行了調查。

  三門峽水患

  今年渭河流域發生了嚴重水災,據陝西省委、省政府統計,陝西全省有1080萬畝農作物受災,225萬畝絕收,成災人口515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82.9億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來最爲嚴重的洪水災害。

  潼關高程和三門峽水庫有什麼關係?如果潼關水位高的話,渭河流速就會減慢,泥沙就容易淤積。而決定潼關水位高低的,又是它東面100多公里的三門峽水庫。三門峽水位越高,潼關的黃河水流也就越慢,泥沙淤積就會越嚴重,潼關水位也會變得更高。既然如此,三門峽水庫水位又爲什麼會居高不下呢?

  三門峽水利樞紐是治理黃河的第一期重點項目。當時傾全國之力,投資9.42億人民幣修建這個工程,主要就是爲了減輕水患。現在無論是水利專家,還是它上游的水利部門,都要求三門峽降低水位。它能不能降?已經成爲關係渭河安危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的記者順流而下,到三門峽水庫做了進一步調查。

  位於河南省境內的三門峽水庫蓄水發電,爲什麼會對陝西渭河流域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

  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提出,三門峽水庫應該停止蓄水發電,以減輕上游渭河地區的泥沙淤積。那麼渭河流域的泥沙淤積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我們的記者趕到渭河水災最爲嚴重的陝西省華縣進行了調查。

  遇仙河口橋是渭河防護大堤上一座非常普通的橋,這座橋修建於1961年,當時的橋面,只有現在的河牀那麼高。由於泥沙的淤積,這座橋在1969年和1974年的時候,兩次加高。加高的高度一共達到了6.4米,可以說,遇仙河口橋見證了渭河從一條地表河演變成一條地上懸河的所有的歷史過程。

  在渭河上的這個橋墩,記者看到,在1969年,該橋加高了3.05米,1974年,該橋又加高了3.35米。而對於生活在渭河附近的居民來說,渭河的升高,他們體會的更深。陝西省華縣下廟鎮農民徒拴牢說:“那時(過去)河就是,我跟你說,河淺淺的。河梁(河岸)就是這麼高一點,看看有兩、三尺高。現在河底子都比那高,比河梁(河岸)都高。”

  記者:“現在河牀比過去要高多少?”

  徒拴牢:“恐怕要高出七尺。”

  徒大爺今年70歲,一直生活在渭河邊。他告訴記者,每年的渭河水都會在河牀上淤下厚厚的泥沙,造成河牀越來越高。10月21日,當記者踏上渭河河牀的時候,看到的是一片溼漉漉的泥沙。據陝西省華縣防汛辦公室副主任候民周介紹,現在記者下所踩的這片泥沙就是此次渭河洪水淤積下來的,厚度大約有1米左右。根據華縣水利部門的測量,渭河河牀目前比地平面高出三米左右,渭河的水位更是大大高過渭河堤壩外的農田和房屋,成了懸在當地老百姓頭上的一盆水。遇到雨量較多的年份,渭河水也更容易破堤而出。由於水位高,農田低,一旦洪水下泄,將會造成重大的損失。這就在渭河流域形成了一種奇特現象――小水大災。

  陝西省華縣防汛抗旱辦公室副主任候民周:“今年渭河的水並不大,只相當於渭河5年一遇的洪水。但今年形成的災害比較大,相當於渭河50年(一遇)洪水的災害。”

  一方面要求降低水位排淤,另一方面卻必須維持高水位發電。原本集防洪、防凌、灌溉、發電、減淤,多種功能於一身的三門峽水庫,由於設計缺陷,泥沙淤積,現在陷入了兩難境地。一碗水、半碗泥,黃河泥沙量之大,是普通人都知道的常識。但是當時主持設計工程的前蘇聯專家卻認爲,水土保持能很快生效,進入三門峽的泥沙能很快減少,根本沒有設計泄流排沙的孔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正是當初設計者對水土保持過於樂觀,造成了這個工程直到今天仍煩惱不斷。其實,就在工程開工不久,1957年6月,有關部門曾經組織過70名專家對設計方案進行了討論,他們都是當時中國水利工程的權威人士。難道他們都沒有察覺三門峽工程設計中的嚴重缺陷嗎?

  事實上,渭河在歷史上並不是一條淤積嚴重的河流。記者通過查詢陝西省水利志發現,從春秋戰國時期到1960年的2500年間,河牀淤積厚度僅爲16米,平均每一百年才淤積0.6米。那麼爲什麼現在渭河的泥沙淤積速度變得如此之快了呢?

  陝西省華縣水利局副局長徐金龍說:“主要原因,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潼關高程居高不下。”

  潼關高程是水利學的一個名詞,表示黃河在陝西潼關的水位高度。渭河在潼關匯入黃河,如果黃河的水位高,渭河的水流就會變慢,水中攜帶的泥沙會大量沉澱,形成嚴重淤積。可以說,渭河泥沙淤積是否嚴重,關鍵要看潼關一帶的黃河水位是高還是低。

  據潼關水文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潼關高程是制約整個渭河泥沙問題最關鍵的因素。

  黃河水利委員會潼關水文站站長韓峯說:“如果潼關高程(水位)比較高的話,渭河的泥沙淤積可能就會越來越嚴重。”

  10月22日,當記者在潼關水文站採訪的時候,當天的潼關高程是327.94米,而1960年只有323.40米,現在比過去高出了4.5米。記者注意到,近40年來潼關水位的走勢,正好與潼關上游渭河流域泥沙淤積的趨勢相吻合。據潼關水文站站長韓峯介紹,潼關的水位高,同樣是因爲泥沙淤積造成的。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潼關河牀,使得潼關的水位不斷擡升。而要減輕潼關的泥沙淤積,降低潼關水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三門峽水庫的水位。

  黃河水利委員會潼關水文站站長韓峯說:“應該講就是說,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水位越低,潼關高程減低的效果越明顯。”

  渭河在潼關這裏匯入黃河,因此如果潼關的水位高的話,渭河從上游流入黃河的時候,就會水流不暢,造成泥沙淤積;黃河水經潼關往東流100多公里,就會進入三門峽,如果三門峽的水位越高的話,從潼關到三門峽的黃河水其流速也會越慢,潼關的泥沙淤積也會越嚴重,河牀因此擡高,潼關水位也會變得更高。那麼三門峽水庫的水位高,又是因爲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三門峽水庫位於河南省境內,是黃河干流上的第一座攔河大壩。黃河水經陝西省潼關縣,行程113公里流進三門峽。10月23日,當記者趕到三門峽水庫的時候,此時汛期剛過,屬於非汛期,但記者瞭解到當天三門峽水庫的蓄水水位是316米,比327.94米的潼關高程僅低12米,黃河水從潼關流經三門峽的這段距離,平均每公里的水面落差不到0.1米。事實上,三門峽水庫水位對上游地區的影響,三門峽水庫的工作人員並不否認。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水情分析科科長王育傑說:“三門峽水庫如果高水位運用,庫區淤積了泥沙以後,就會對上游的(水流)產生回水頂託影響。”

  在三門峽水庫蓄水之前,黃河在三門峽河段的自然水位只有285米左右,而三門峽水庫在建成之後的40多年裏,常年蓄水的平均水位一直保持在316米左右,擡升了30多米。在汛期攔洪蓄水,是爲了減輕黃河下游的防洪壓力,那麼在非汛期,爲什麼三門峽水庫還要保持這麼高的水位呢?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水情分析科科長王育傑說:“對我們的企業正常的運行和生存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它有多重要?”

  王育傑:就是說,如果失去了發電這一塊,三門峽樞紐的正常運行,就缺乏經濟來源,缺乏經濟來源,這個樞紐的管理運作就無以爲繼。而這個水位就直接決定了你們發電量的多少。是這樣,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發電量,或者說我們的正常運作狀況。

  據王育傑科長介紹,目前三門峽水庫每年可發電10億度左右,收入約爲2億元,這是三門峽水利樞紐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但由於汛期黃河水泥沙含量較多,對發電設備的損耗也大,因此三門峽水庫主要是在非汛期發電。儘管在非汛期,水庫並不需要蓄水防洪,但水利發電需要藉助水流落差,通過動能產生電能,因此非汛期的水位也必須維持在一定的高度,因爲水位的高低就決定着發電量的多少。而目前三門峽水庫共有七臺發電機組,其中1至5號機組,在水庫水位低於305米的時候無法發電,6號和7號機組在水位低於313米的時候也不能發電。可以說,三門峽水庫的水位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局的一道生死線。

  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水庫調度科科長張冠軍說:“三門峽水庫處於一個比較矛盾的局面。”

  作爲三門峽水庫調度的負責人,張冠軍對於水位的感受有着最深刻的體會。要發電,就需要保持高水位,但上游地區將因此出現嚴重的泥沙淤積。但如果降低水位,又無法發電。這樣的矛盾是不是無法協調呢?黃河上的水利工程是否都面臨着同樣的難題呢?記者來到了和三門峽相隔130公里小浪底水利樞紐進行調查。小浪底位於三門峽下游,是距離三門峽最近的一個大型水庫。

  小浪底水電廠水利調度中心副主任徐強接受採訪時說:“小浪底的總庫容是126億(立方米),在126億(立方米)的庫容裏面我們有75億(立方米)的庫容,所以說留了這麼大庫容,在126億(立方米)佔的比例相當大了。也就是對黃河的泥沙問題,專門做了這方面的設計。”

  徐強副主任告訴記者,小浪底在高水位發電時並不會導致上游出現泥沙淤積的現象,這得益小浪底工程於泥沙問題的專門設計,然而三門峽卻沒有這樣的設計。

  據三門峽樞紐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三門峽在建壩之初,它的蓄水水位是332米,現在的水位是316米,比過去少了16米,但即便是這樣,現在的水位還是受到了來自上游地區的強烈反對。那麼三門峽工程今天的尷尬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張冠軍說:“它主要是由於水庫在設計初期對水土保持認識不足,和上游來水來沙情況的認識不足。另外和樞紐自身沒有考慮泄流排沙系統。”

  記者:能不能跟我們說更具體一點?

  張冠軍:在設計中,他(設計師)對三門峽大壩是按高壩大庫設計的,沒有設計泄流排沙孔洞。

  事實上,設計上的缺陷在三門峽水庫剛剛投入使用的時候,就已經逐步顯露。由於沒有充分考慮泥沙的問題,三門峽水庫剛投入運行,就出現了嚴重的淤積問題。1964年和1969年,三門峽水庫先後進行了兩次改建,主要是增設泄流排沙的通道,以緩解淤積程度。但即便是這樣,三門峽上游的泥沙淤積問題,還是無法得到根本解決。

  張冠軍:當初三門峽工程設計時的一些缺陷

  記者:現在能夠彌補嗎?

  張冠軍:不能全部彌補。

  記者:爲什麼呢?

  張冠軍:因爲它先天的缺陷。靠後天我們的努力已經無法解決了。

  對於三門峽的尷尬處境,那些遠在上游的渭河流域的受災羣衆,他們並不知情。他們只知道今年的雨多、水大,田裏的莊稼顆粒無收,他們現在希望的是,今年的冬天不要太冷。

  陝西省華縣下畝鎮南解村村民陳水生說:“沒有棉衣,棉衣差不多都讓水泡了。”

  作爲一個集防洪、防凌、灌溉、發電、減淤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三門峽水庫,由於設計上的缺陷,使得水庫發電和上游泥沙淤積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那麼當初的設計方案爲什麼沒有考慮泄流排沙系統呢?而對於目前的困境,又該如何解決呢?

  在我國的大江大河中,黃河是一條最難治理的河流,主要原因就是它的泥沙問題。

  三門峽水庫作爲黃河上的第一座攔河大壩,對於泥沙的問題,當初的設計者又是如何考慮的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三門峽水庫建設的有關背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新中國治黃規劃中確定的第一期重點項目,當時這項工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解決黃河的洪水問題。1957年4月這項工程正式開工,到1960年底基本建成,總投資9.42億元人民幣,對於當時的新中國來說,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

  三門峽工程是由前蘇聯專家主持設計,我國的專家參與討論。當時的設計者認爲,水土保持能很快生效,進入三門峽的泥沙能很快減少,因此可用三門峽的高壩大庫全部攔蓄泥沙,使三門峽下泄清水來刷深黃河下游的河牀,從而把黃河一勞永逸地變成地下河。這樣的思路也使得三門峽工程自身沒有設計泄流排沙的孔洞。

  1960年工程蓄水運行後,泥沙淤積的問題開始顯現。到1964年,三門峽庫區的泥沙淤積嚴重影響了渭河兩岸,甚至威脅到西安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1964年三門峽進行了第一次改建,增加了“兩洞四管”用於泄流排沙;1969年,三門峽又進行了第二次改建,在壩底打開了八個孔洞,進一步增大了泄流排沙的能力。儘管如此,對於遺留問題該如何解決,至今還在繼續研究。

  應該說,黃河、渭河的泥沙淤積問題,和水土保持工作有着很大的關係。而當初三門峽工程的設計者,顯然對於水土保持過於樂觀,這使得三門峽工程在設計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造成了今天水庫發電和泥沙淤積的尖銳矛盾。同樣是黃河上的大型水庫,小浪底就避免了類似的矛盾。據我們瞭解,1957年6月,有關部門曾經組織了70名專家就三門峽工程的設計方案進行討論,他們都是當時中國水力工程方面的權威人士。那麼對於三門峽工程設計中的嚴重缺陷,這些專家發現了嗎?

  記者查閱了1957年出版的第七期《中國水利》雜誌,上面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當時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的綜合意見。在這篇文章中,記者看到,與會專家中已經有人提出,三門峽水庫的修建,可能會使渭河洪水水位擡高。

  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說:“當時修三門峽,我是不贊成的。我認爲泥沙可能淤陝西的。”1957年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張光鬥正是與會者之一。

  在1957年出版的《水利雜誌》上,記者看到了張光鬥在討論會上的發言意見,他認爲“工程措施要有彈性,比如壩下可以留些低孔,有備無患”。但是他所強調的泄流排沙意見,並沒有被方案設計者採納。

  著名水利專家張光鬥:那個時候一邊倒,蘇聯專家說能修,你有什麼辦法。

  今年92歲高齡的張光鬥參與過我國許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包括三門峽、丹江口、葛洲壩、小浪底和三峽等等。這些工程的照片掛滿了他家的牆壁,但記者注意到,這些照片中唯獨沒有三門峽。

  記者:你怎麼評價三門峽工程的設計?

  張光鬥:錯誤。

  張光鬥告訴記者,當時在討論會上還有其他一些人對工程設計方案提出了反對意見,其中最堅決的是一個年青的水利工作者,他叫溫善章。

  張光鬥:溫善章是反對。可是溫善章這個年青同志反對,捱了很多整。

  當記者在河南省鄭州市輾轉找到溫善章老先生的時候,這位80歲的老人手中捧讀的書籍是《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對於過去的挫折,溫老先生不願談起,對於今天的三門峽水庫,他感到的只是深深的惋惜。

  溫善章說:“我想只能是遺憾。”

  溫善章是黃河水利委員會設計院專家,在1957年三門峽水利樞紐討論會上,他曾專門就三門峽水電站可能會造成上游地區泥沙淤積問題向有關部門上書。他的意見同樣沒有被到工程設計者採納。

  溫善章:最後我只能要求保留意見。到散會我也沒有低頭。

  溫善章老先生認爲,如果當初的設計者,能夠更認真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尤其是反對者的聲音,三門峽水庫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尷尬。在這一點上,溫老先生認爲,三門峽工程留給中國水利史的借鑑意義是深遠的。

  溫善章:這樣的工程聽取反面意見聽取的夠不夠,或者是反面意見,在反對意見的話,叫哪些單位來做了些工作?沒有。你沒這種制度,也沒有這種組織措施。

  對於如何解決三門峽水庫所引發的泥沙淤積問題,現在仍在爭論當中。一派意見認爲,重要的是做好上游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渭河和黃河的泥沙問題;另一種意見認爲,水土保持需要時間,而降低三門峽水位是當前能夠取得明顯成效的方法,應該儘快實行。無論哪一種意見更符合實際,我們希望的是,能有更多的目光來關注那些渭河流域的受災羣衆,來關注我們的重大工程,怎樣讓決策更科學,我們希望,三門峽尷尬不要再重演。

  張光鬥老人對三門峽工程的評價是兩個字,錯誤。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再次出現?溫善章老人反覆強調的就是制度。這個制度是一個能容納多種意見甚至反對意見的科學的制度。而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最近提出,在利用小浪底工程的前提下,有必要對三門峽水庫的運行方式進行調整。把潼關高程降低2米,降到326米左右,是消除渭河水患較爲合理、現實的選擇。

稿源 經濟半小時 編輯 樑宏峯
三峽工程淤積泥沙如何清?借鑑三門峽蓄清排渾法    02-11-22
河南三門峽一婚紗影樓被人炸燬 幸無人員傷亡    02-02-22
重罪輕判檢察院抗訴 三門峽一貪官終罪刑相當    01-09-27
呢稱: 輸入答案:
 精彩熱圖
嵌入-變動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財經頻道 ·體育頻道
基金贖回嚴重藍籌股鏈條被破壞 A股直下4600?
封基套利無間道 三類基金投資者可適當關注
一度跌破5000點 牛市爲何有七成股民虧損
政策缺乏“主見” A股市場必然迷失
南汽、菲亞特“協議離婚”?2009年或正式分手
廣東大勝山東奪九連勝 大鵬再下三分雨取34分
首節實錄:弗老大上場助推姚麥 火箭大比分領先
弗老大引領火箭板凳大爆發 斯科拉享受主力待遇
全國女排聯賽總決賽將開始 天津女排考慮引援
雄鹿主帥贊易建聯比諾天王出色 稱其防守是楷模
·科技頻道 ·娛樂頻道
空調鞋美國問世 每雙鞋售價約60美元(圖)
“嫦娥一號”衛星試傳月球圖像數據
“野生中華鱘再現長江”遭專家否定
一級保護動物懶猴半夜爬上農婦蚊帳
從嫦娥失蹤到華南虎風波 看中國式網絡影響
周杰倫承認新專輯銷量下降 只關心是不是第一
《鐵嘴銀牙》主創宣傳 佘詩曼力撐陳小春(組圖)
田亮葉一茜蜜月要享受自然 新娘不會退出娛樂圈
傳楊樂樂汪涵處分居狀 陷感情危機
張韶涵抱病出席代言活動 衣服下滑頻護胸(組圖)
關閉窗口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