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指出,推行地鐵安全教育已刻不容緩
在緊急狀態下地鐵乘客應該採取何種自救措施?逃出地面無疑是最佳選擇,可是怎樣才能安全“着陸”,卻並不是所有人知曉的。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副祕書長金磊日前在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時,先向記者舉出這樣一個極端的事例:1918年香港賽馬場發生看臺坍塌失火,由於人員擠踩,導致604人死亡。
“大量事故表明,釀成公共場所最大災害的原因是人員盲目擁擠。”金磊說,“如果社會安全教育缺位,人們在公共場所缺乏禮讓的觀念,悲劇就很難避免。”
他認爲,經歷非典疫情後,各方面已高度重視災害問題,政府部門已陸續出臺積極的對策,但是,針對公衆的安全教育仍然匱乏。“要處理好包括地鐵出現意外情況在內的城市災害問題,不是某一個管理部門就能夠獨自應對的,它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金磊說,“大城市中任何一個災害事件,都會立即引發交通、治安、生產、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必須有一個綜合機構迅速調動各方面力量,實現‘統一、高效、聯動’,這當中,公衆是否具備相應的安全素質是極其重要的。”
地鐵人流量大,一旦發生災害,極易造成羣死羣傷。北京市消防局有關專家日前提出,乘客要學會面對地鐵火險。首先,要有逃生意識,熟記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其次,如行進的車廂內着火,應一邊組織滅火,一邊將老、弱、婦、幼等社會弱勢人羣先行疏散至別的車廂。如初期火災撲救失敗,應及時關閉車廂門,防止火勢蔓延以爭取逃生時間。逃生時應採取低姿勢前進,但不可匍匐前進,以免貽誤逃生時機,不要做深呼吸,可能的情況下用溼衣服或毛巾捂住口和鼻子,防止煙霧進入呼吸道。最關鍵的是,逃生過程中要堅決聽從地鐵工作人員的指揮,決不能盲目亂跑。
“我們應該把類似的教育制度化,應該由政府組織開展,並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普及這樣的知識。”金磊強調,“國際經驗已經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接受過這樣的培訓,在災害發生時的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就是接受過培訓,每個人的反應也會不同。因此,推行安全教育已不容遲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