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美國的保育員柯莎蘭在照料孩子。
約翰在精心照料嬰幼孤兒。
聖誕節前,我們來到杭州兒童福利院,希望能拜訪美籍華人仲俠和她的丈夫約翰·馬丁。這對夫婦在這裏收養了80位中國孤兒。
但我們卻只見到了約翰。他太太仲俠前幾天回美國去了,他也將於次日動身。聖誕節是他倆與自己的孩子在美國團聚的唯一假期,順便向美國的主管機構CCAI彙報他們在中國所做的工作,並將CCAI提供給中國孤兒們的捐助款物運送到中國。
“CCAI”(美國國際中華兒童中心)創辦於1992年,專門從事幫助海外家庭在中國大陸領養孤、殘、棄嬰的工作,現在是全美最大的對華領養及福利兒童的慈善機構之一,已在美國有180多個聯網機構。到2001年底,CCAI在中國收養中心的支持與幫助下,成功地安排了210多個團隊來中國抱養,已爲來自於中國的2000多名孤殘兒童在美國找到了溫暖的家。
在美國,機構除了幫助美國家庭處理收養的事物外,還創辦文化學校。這些學校是專門針對那些已被美國家庭收養的中國兒童。
CCAI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有一些領養孩子的家庭的出資和捐贈,當然,也有很多社會慈善人士的幫助。三年來,“百合花”已在孩子身上投入了400多萬元人民幣。
他們的工作廣爲傳播
CCAI援助中國孤兒的事已經在美國廣爲傳播,因此,有許多支援者加入了援助中國孤兒的行列。除了當保育員,還有醫療工作者。美國丹佛兒童醫院有位叫米歇爾的外科醫生,聽說了CCAI與中國孤兒的事,主動與CCAI掛上了鉤。他先後三次來到中國,給16名孤兒做了心臟手術。在美國,動一次這樣的心臟手術要幾萬美元,米歇爾不但沒要一分錢,連往返機票都是自己買的,還帶來一些手術設備、人工心瓣等。
約翰告訴我們,現在在美國的一些家庭生日聚會上,來參加慶祝的親朋好友都會送現金來當作生日禮物,然後在聚會結束後,大家就會把這筆錢捐給CCAI的孩子們。
更多的是美國的家庭。他們在CCAI的介紹下,來到中國的兒童福利院,將孤兒認領回美國撫養。
“百合花”是三年前CCAI在中國創建的第一個慈善中心。現在,CCAI在中國的重慶、長沙也創辦了像這樣的中心。CCAI與汕頭、撫順、朝陽等城市的兒童福利院都有合作。在中國,中心主要爲福利院培訓保育員工;捐贈藥物、資金、設備;爲殘疾兒童提供手術所需的醫務人員和技術。
杭州“百合花”目前寄養在福利院附近家庭的孩子還有51個。通常是先給孩子治病,增加營養,等長壯了再送出去。開展寄養要先選家庭,寄養母親一般在40歲左右。要去他們家看,瞭解家裏經濟情況、鄰居關係等,然後體檢、培訓,跟孩子接觸,配對,試3天,最後籤協議,由“百合花”每月付寄養母親400塊錢,定期對她們培訓、評估,不合格的解聘。寄養在外的孩子每月回來一次做體檢,“百合花”工作人員一月家訪兩次,隨時可能去看孩子。
“百合花”蘊涵的愛意
這是一棟單獨的三層樓房,坐落在兒童福利院內,樓的正門上方有醒目的大字:“百合花”保育中心。
約翰遞給我們每人一個鞋套。他介紹說,工作人員入內要脫鞋,以保證裏面的清潔,還能減少噪音。孩子們需要衛生的環境。
小樓內確實乾淨,不同年齡孩子的房間四壁是不同的顏色,淡藍色、黃色、藕荷色。房間和走廊的牆上有五顏六色的摺紙、氣球、圖畫和照片。約翰指着牆上那一幅幅生日蛋糕的圖畫告訴我們,每一個蛋糕上面的那支蠟燭都寫有一個孩子的出生日,到了孩子的生日,我們大家都會給他(她)祝福,“他們中的每一個都是可愛的天使”,約翰的臉上洋溢的是真誠的笑容。
我們隨約翰走進了保育房,這裏是不足一歲的嬰兒。三位保育員阿姨都很年輕,有一位阿姨正抱着孩子喂牛奶,另一位保育員懷裏的孩子正呼呼大睡,還有一位則晃着搖籃爲嬰兒催眠。
在第二間幼兒室,我們看見了大約10多名孩子。“他們正在學爬”,約翰說着,將一條腿跪着,俯下身去,逗起了孩子。孩子們見了他一點沒有陌生感,仰着頭衝着約翰笑。“有人說,兒童福利院裏的孩子傻,這是胡說!孩子得到的愛撫少,外界不理睬他們,他們的心靈受到打擊,才變得呆呆的。其實,你跟他們說話,他們會‘呀呀’地迴應你。你看,他們手舞足蹈,多高興!他們也需要疼愛。有人愛他,關注他,他的心情就會好,長得就健康。”約翰自己就像個稱職的保育員。
在“百合花”的另一間“教室”,我們看到了1至3歲的孩子。我們發現,沒有一個孩子穿開襠褲。“屁股露在外邊不衛生”,約翰告訴我們,“百合花”有規定,不許給孩子露屁股,“我們要求讓男孩穿得素一點,女孩穿得豔一點。女孩子頭髮長了要扎小辮子。這樣纔像個女孩,活潑可愛。”一位兩歲左右的小女孩頭上紮了四支小辮,十分可愛。一問,這是阿姨給扎的。
我們見到了兩位來自美國的保育員:柯莎蘭和貝西,她們都是在讀的大學生,已在這裏待了兩個多月。除了教員工英語外,她們也幹保育員的活。約翰介紹說:柯莎蘭現在已學會了洗澡,下一步要到奶房學配奶和給孩子換尿布。約翰曾擔心她們嫌髒,不讓她們做。她們就問:爲什麼,是不是我做得不好?福利院過去有個腦水腫的孩子,約翰夫婦一直照顧他到死。約翰與柯莎蘭說過這件事。後來發現,柯莎蘭一有空,就抱着另一名患腦水腫的小孩。她說,我要對他好一點,他更需要愛。
在“百合花”醫務室,我們見到了一位專職醫生。她給我們看了一疊健康檔案。約翰告訴記者,“百合花”的孩子多數是殘病兒,現在他們已經給所有孩子建立了健康檔案。
所有的保育員和醫務人員都是CCAI委託約翰夫婦聘請的,由CCAI發給工資。“百合花”從香港和美國請來護理專家、兒科醫生培訓保育員。“百合花”有十分嚴格的護理要求,比如換尿布,“百合花”則要求隨溼隨換,每次更換必須用柔軟的屁股巾把臀部清洗乾淨,清潔後塗油保護,防止紅臀。如果孩子出現紅臀,就會追究保育員的責任。美國來的護理專家告訴保育員:抱孩子吃奶時要面帶笑容,注視孩子,讓孩子有快樂的心情;絕對不能和旁人說話;要播放輕鬆愉快的音樂;如果孩子不開心,喂再多的奶也無法吸收。
賣房賣車又辭職老約翰當上“男阿姨”
三年前,美國國際中華兒童服務中心(CCAI)資助杭州兒童福利院蓋樓,受CCAI委託,當時還在讀書的約翰太太,利用暑假來杭州打理蓋樓的事。有空,她就去福利院裏看小孩。“爲什麼不把蓋樓的錢,花在照顧孩子身上?”約翰的太太建議CCAI參與福利院的保育,由雙方合作,成立了杭州兒童福利院“百合花”保育中心,接管院裏0——3歲孤殘兒的養育,約翰的太太爲“百合花”的負責人。她本打算只待4個月的,但最後自己不但沒回美國,最後連她的先生約翰也來到了“百合花”。
說起來中國的理由,約翰說一是離不開妻子;二是他知道仲俠在中國做的事情。他說:“我想改變一下生活,不像年輕的時候那樣,生活的目的僅僅就是賺錢。現在有這樣一個機會來證明,我可以做別的事情,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了。”
約翰的家鄉是美國的威斯康星。來中國前,約翰在丹佛一家交通運輸公司工作。到杭州來之前,他把房子、車子賣了,工作辭了。
約翰從此留在了杭州兒童福利院,至今已待了3年多。剛開始他做義工,什麼都做,木工、電工樣樣都會,在“百合花”裏又是“男阿姨”又是司機又是個修理工。整天沒閒着的時候,修修樓梯,跟孩子們玩。小孩的奶房和洗澡房都是約翰親手設計的,他把一間倉庫改建成孩子的洗澡房,裏邊安了小澡池、空調、熱水器、溫度表等。不知道爲孩子們想得有多周到,多細心。約翰告訴我們,他在美國有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已經是一個5歲孩子的媽媽了。約翰表示,要是這裏的80多個孩子都有家了,他就可以回美國了。他們不在乎孩子的父母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只要有人願意收養他們並且給他們愛和一個溫暖的家,我們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