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受矚目的中國“雙星計劃”最新進展可謂緊鑼密鼓:去年底發射的“探測一號”衛星今天起正式交付用戶投入使用,“探測二號”衛星則將於今年七月發射升空。
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十二日下午在北京舉行“雙星計劃”首顆衛星——“探測一號”交付儀式,該星由研製單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交付給用戶代表單位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從而正式進入應用階段。國防科工委主任張雲川、副主任欒恩傑、祕書長孫來燕和中科院副院長江綿恆、解放軍總裝備部副部長鬍世祥、歐洲空間局空間科學部雙星項目應用主任菲利普·艾斯古貝等出席交付儀式。
“探測一號”衛星發射後經過三個多月的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在軌測試,中歐航天專家評審認爲,該衛星平臺及有效載荷總體技術指標達到設計要求,衛星與地面系統工作正常,星地系統匹配良好,已具備轉入業務運行的能力。
據介紹,“探測一號”爲近地赤道衛星,重三百三十五公斤,軌道高度五百五十至七萬八千零五十一公里,主要探測近地磁尾區的磁層空間暴過程及向陽面磁層頂區太陽風能量向磁層中的傳輸過程。該星發射至今,有效載荷儀器工作狀態良好,初步探測了太陽風、弓激波、磁鞘、磁層頂、環電流、內外輻射帶等重要空間區域的高能電子、高能質子、重離子、低能電子、熱離子、磁場及波場的空間分佈和時間演化過程,採集了約十五GB的科學數據,並取得一些科學新成果。
“探測一號”衛星取得的大量觀測數據對於揭示磁層亞暴、磁暴和磁層粒子暴的觸發機制及其對太陽活動和行星際擾動的響應過程將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科學家們表示,“雙星計劃”的第二顆衛星“探測二號”計劃於今年七年發射升空,這顆近地極區衛星與“探測一號”相互配合,將構成具有明顯創新特色的星座式獨立探測體系,可對地球空間暴發生機制和發展規律進行立體探測。
中國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稱,“雙星計劃”的順利實施,將結束中國空間科學家只能用別人發表的探測數據的歷史;該計劃的成功合作,爲中國國家航天局和歐空局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希望中歐雙方應進一步加強交流、探討合作領域、發揮各自優勢、互通有無,爲更有效地探索空間、認識空間、造福全人類做貢獻。
“雙星計劃”是國際空間探測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第一次以自己的先進空間探測項目同發達國家從技術到應用的高層次、實質性對等合作,其兩顆衛星升空後將與歐空局磁層探測計劃已發射的四顆衛星一起,形成密切配合的兩個聯合觀測項目,並實現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地球空間的六點立體探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