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兒童家長可能會發現,雖然自己爲培養孩子傾注了大量精力,可孩子還是不太聽話,喜歡在家裏“稱王稱霸”,到了公共場所卻變得“膽小如鼠”,而且還有注意力不集中、動作拖拉等諸多“毛病”。其實,孩子出現這些情況多數並不是因爲“淘”和“笨”,而是由於家長教育引導不當,導致孩子出現了心理行爲問題。
現象 家長望子成龍難倒孩子
趙女士的寶貝兒子2歲以後就開始在家人的指導下識字,現在已經陸續認識了好幾百個字。可最近一段時間,她卻感覺兒子再也不像以前那樣喜歡“認字”了,只要一教認字,他就不停地擠眼、雙手亂動、坐立不安。後經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專家診斷,這是由於教育引導不當,過早強迫孩子識字,導致孩子過重的心理負擔,出現了心理行爲問題。
問題 孩子心理負擔太沉重
0-3歲是人一生髮展中最重要的時期,最初的身體素質、智力發展、個性品質的形成都從這裏開始。所以,家庭早期教育在兒童身心發展方面起着先導且無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兒童心理衛生是兒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心理行爲問題如未得到及時重視與矯正,將對兒童的健康發展造成極大影響。
市兒童保健所對全市30多所重點幼兒園的8786名學齡前兒童採用家長問卷方式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本市學齡前兒童由於心理不健康而導致行爲問題的比例高達34.3%,其中2至4歲兒童存在各種行爲問題的比例爲31%,5至6歲兒童爲37.3%。在存在問題的兒童中,24%表現爲多動、精神渙散、學習效果差;34%的兒童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孤獨、畏縮、害羞;而38%的兒童具有攻擊行爲,表現爲虐待欺侮別人,在家不聽話、任性、打架或威脅他人;29%的兒童存在憂鬱行爲,在幼兒園或在家過度恐懼、焦慮、不活躍、有自卑感。
原因 家長把學習看得太重
市兒童保健所的劉戌年主任醫師介紹說,造成兒童高比例的心理行爲問題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現在家庭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本來生活空間就狹小,接觸同齡孩子的機會也少,再加上家長過度保護,身心得到鍛鍊的機會自然就大幅度減少。其次,很多家長都存在一些片面甚至是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他們大都只偏重對孩子進行智力方面的培養,認爲孩子識字越早越聰明,把孩子的學習看得過重,期望值過高,卻忽視了兒童心理衛生的保健。孩子小小年紀就揹負了父母過多的期望,學習壓力過重,嚴重的就會出現心理行爲問題,如睡眠障礙、飲食障礙,恐懼、焦急、易怒等情緒障礙以及遺尿、多動和抽動等。
辦法 讓孩子多保留些天性
劉主任表示,要避免孩子出現類似的心理行爲問題,最主要的就是要重視孩子的天性,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玩耍和遊戲的時間。在玩耍中,孩子們可以學會與人相處,模仿夥伴們的爲人處世方法,學會忍讓、寬容、合作等人際交往中的優良品質和性格。從家長的角度來說,要有意識地學會在孩子玩耍和遊戲中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不是違背孩子成長的正常發展規律,管束過嚴、經常打罵,這樣得到的結果只能與家長的主觀願望相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