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擇校熱:家長和學校誰在走偏
江蘇泰興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實驗初中”、天津的“公辦民助校”和“民辦公助校”都是當前全國各地“名校辦民校”熱潮的一個縮影。“名校辦民校”一般都稱是進行辦學體制改革實驗,目的是做大做強優質教育資源,滿足人民羣衆對優質教育的需要。我們不否認,在特定階段裏,“名校辦民校”模式對於多種渠道籌集教育經費,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方面起了積極作用,可現在,“名校辦民校”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癌細胞”,正在侵蝕教育肌體的健康,擾亂基礎教育的正常氣氛。
當前教育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譬如擇校風盛行、亂收費屢禁不止等,都一定程度上和“名校辦民校”有關係。不過,“名校辦民校”最大的問題還在於危害到教育公平,進而威脅到社會公平。
名校辦的民校一方面依託着公辦重點學校、名牌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拿着國家的投入、過去幾十年公辦學校積累的資源參與教育競爭,另一方面又按民營機制運行,能夠突破義務教育階段的收費限制,收取“贊助費”、“捐資費”、“擇校費”,也就是說,把公辦、民辦的好處都佔全了。
因此,名校辦民校的結果自然是義務教育資源出現貧富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在校際差異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家長們當然要想方設法把孩子送進“好”學校,擇校熱不斷升溫、擇校費持續上漲也是勢所難免。其不斷循環的結果就是,孩子想要享受優質資源,其父母要麼得有錢,要麼得有關係,而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就要被排除在優質教育資源之外。筆者以爲,某些部門爲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人爲地拉大學校之間的差距,製造教育鴻溝,加劇擇校競爭,以擴大自己的“尋租”空間。
我們都知道,教育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平衡器,教育公平是社會正常流動的前提。教育的均衡發展問題不僅僅是讓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更是關乎社會安定和促進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正因爲認識到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教育部一再強調,“進行‘公辦民助’、‘民辦公助’等辦學體制改革的試驗,應該主要選擇基礎薄弱學校進行”。
而在很多地方,進行辦學體制改革實驗的恰恰卻是重點校、優質校。
當前,社會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確實越來越強烈,而且,學校之間客觀上也必然存在差距,任何社會都會有一些高端學校。但是,由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舉辦的公立教育,應該主要保證公平,保證大多數孩子享受到基本的教育,而那些滿足部分人羣特殊需要的精英教育,可以交由社會資源舉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