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換車可以,我們也歡迎。但是,換什麼樣的出租車,必須徵詢我們的意見。”出租車司機馬師傅並不像很多“的哥”那樣善言,黝黑的臉上略顯蒼老。他說,壓力太大,興奮不起來。“換了好車,油耗加大了,份兒錢肯定也得漲,這錢是越來越難賺了。”
出租車作爲城市流動的風景線,被譽爲一個城市的“名片”。在德國法蘭克福與柏林,奔馳出租車遍佈大街小巷;在日本東京,豐田、日產是出租車的基準;而韓國漢城則以索納塔、君爵爲配;再看看英國倫敦,奧斯汀老爺車獨樹一幟,讓人明顯感覺到這個城市的文化底蘊。幾乎在所有的國際大都市中,擔當出租車的無一例外是中高檔轎車。那麼,在北京,出租車又該是怎樣的呢?
一位朋友曾到過很多國家,他告訴記者,“在國外,我是輕易不會打車的,除非真的找不到北。有一次,在紐約街頭,我逛着逛着就進了一條小巷,越繞越遠。於是上了一輛林肯的‘的士’,沒想到繞了幾個彎拐到馬路上,就要14美元,我後來還是乘坐地鐵回到住所的。”對此,記者深有同感。一次出差去日本,因爲全程都有接待人員,所以對交通沒什麼感覺。有個晚上,我和朋友出去閒逛,走着走着,就不知道怎麼回賓館了。於是我們招手叫了一輛出租車,居然還是皇冠,白色的坐墊乾淨而舒適,車內瀰漫着一股清香,就在我和朋友嘖嘖稱讚時,車已經平穩地停在賓館門口了,更讓我們感到吃驚的是,就那麼短短几分鐘的路程,司機竟然要了我們21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150元),要不是他那整潔的工作服和彬彬有禮的態度,我真懷疑是不是上了“黑車”。
在日本,出租車是屬於小衆消費,其他發達國家的國際大都市也一樣,在美、在歐洲,私家車的普及率都極高,而且公共交通非常發達,據瞭解,在巴黎的任何地方,只要走上十分鐘的路程,就會有一個地鐵站,因此,很少有真正靠打車代步之人。因此,貴也就理所當然了。
反觀現在的北京,有限的地鐵運輸遠不能滿足需要,公交車被稱之爲“沙丁魚”罐頭,而且,到了晚上8點以後,很多線路的公交車就停止營運。另一方面,北京私車的擁有量還遠遠達不到普及的程度。因此,出租車成了很多上班族的“首選”。經過幾年的發展,北京的出租車擁有量已經達到了6.7萬輛,遠遠超過其他城市。因此,可以說,在北京,出租車對很多人而言,還是代步的工具,是一種大衆消費。
儘管車型還沒選定,顏色也正在徵集中,但有關所換車型“長度不小於4.5米,排量不小於1.8升”的標準已經炒得沸沸揚揚。事實上,對於出租車來說,價格合理、美觀大方、乘坐舒適、安全環保以及質量可靠等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中,“價格合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出租車自身的價格,包括耗油量、維修價格等,它決定着出租車司機的盈利狀況;二是指乘坐出租車的價格,它決定消費者的利益和司機的客運量。因此,“價格是否合理”成了出租車“主角”最關注的因素。
在一家外企上班的王楠是名副其實的“打車一族”,她每天上下班的打車費是26元左右。對於出租車換型一事,她對記者談了自己的看法:“換型肯定是必然的,但是,政府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是否真的有必要所有的出租車都變成4.5米長。道路的容積是有限的,兩輛4.5米長的車就相當於三輛3米長的車。這樣一來,交通擁堵問題就更加嚴重了。現在電影都在分級,能不能也給出租車分個級?火車站、飛機場的車大一點兒,而普通市區跑的車就可以小一點兒?而要求排量必須大於1.8L,我就真的不理解了,大排量必然高污染,似乎與北京環保的目標不相吻合。”
採訪中,很多人認爲,打車只是爲了方便和節約時間,不會在意出租車的檔次,對提高價格也表示難以接受。的確,北京需要一批新的出租車來迎接“新北京、新奧運”,但是,如果新的出租車只重視“面子”問題,而忽視出租車作爲代步工具的實用、環保等基本要求的話,這個“面子”工程是不是成本太高了點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