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爲當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美國有一整套人材戰略。挖掘、吸引並有效利用全世界優秀人材爲己所用,是美國人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持美國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持久領先的法寶。但“9·11”事件後,美國大大強化了簽證發放管理,使移民到美國的專業技術人才大爲減少。這個現象日益引起了美國學術界和教育界的擔憂。有人甚至預言,長此以往,美國的科技大國地位將不復存在。
美國強大離不開外來人才
提起恩里科·費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約翰·馮·諾伊曼等人的名字,人們大概不會陌生,而在美國,他們更是家喻戶曉。這些都曾獲得過諾貝爾獎、出生在外國的科學家和數字家爲計算機和原子彈的發明做出了傑出貢獻,根本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當然,最大的獲益者是美國。事實上,正是得益於二戰前後對全球人才的開放政策,美國才得以網羅到大批頂尖科學家,爲今天的超級大國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8月31日報道,目前,美國一半以上擁有博士學位的工程師以及45%擁有博士學位的計算機科學家和物理學家出生在國外,而這些科學家的子女也是一支不可小視的科技後備力量。
美國政策國家基金會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這些從國外移民到美國的科學家後代往往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卓具才華。研究注意到,在今年參加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美國英特爾科學獎(前西屋科學獎)決賽的40人中,60%是移民的孩子;在前10名獲獎者中,有7人是移民或移民的子女。而這些原始移民都是持H-1B簽證來美國的專業技術類人士。美國政策國家基金會負責人斯圖亞特·安德森說:“這項研究顯示,在移民方面還有我們沒有意識到的巨大收穫。美國國內經常對移民搶走工作崗位進行爭論,但如果我們將這些孩子的父母們阻擋在美國之外,未來將有三分之二最優秀的數學和科學人才不在美國。”
移民子女因爲努力而優秀
談到技術移民的優勢,本屆英特爾科學獎的決賽參加者之一、來自印度的迪維亞·納提米說:“像自己的父母一樣,移民的子女比一般人努力,所以才取得了好成績。”據介紹,迪維亞的父母都是軟件工程師,她在9個月大時隨父母移民美國。她說:“在印度,人們都非常重視教育,因爲工位崗位很少,人才競爭非常激烈。”
美國政策國家基金會負責人安德森說,移民子女在科學和數學方面表現突出的另一個原因是,移民父母認爲科學和數學領域是沒有偏見的。“在數學和科學領域,你不用擔心人的主觀因素,科學需要憑本事吃飯,不像政界或法律界,需要靠關係或膚色。”
另外,這些移民孩子的父母親往往自己就在科學和數學領域工作,孩子們耳濡目染,也逐漸對科學和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本屆英特爾科學獎的40位決賽選手中,有24人的父母是移民,而其餘16位選手的父母則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前者在數量上超過了後者。
學術界呼籲改變簽證制度
然而,沿用多年的既定移民政策因爲一場恐怖襲擊發生了根本改變。“9·11”事件後,美國出於對國家安全的擔心,加之國內經濟衰退的影響,出臺了一系列旨在強化簽證制度、加高移民准入門檻的政策,大批打算移民美國的外國技術人才自然也受到了影響。
美國全國科學基金會今年出版的一份報告顯示,從2001年至2003年,高技術類簽證被拒發的數量上升了一倍,各個大學也表示外國留學生數量在不斷減少。這份報告警告說,如果美國繼續採取不利於引進人才的措施,忽視對國民的科學教育,美國在科技研發方面的統治地位將在未來受到影響。今年春天,包括美國科學院和美國大學協會在內的美國25個科學學術機構已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向政府闡述了改變簽證發放制度現狀的必要性。
談到技術移民及其子女在美國的未來前景,紐約大學移民研究所的一位負責人認爲,這些在數學和科學方面成績優異的移民後代有朝一日也會像父母那樣取得成功。比起其他人,他們更有可能在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或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頂級學府工作一輩子。這些孩子取得好成績是因爲他們有強烈的上進心,而美國很多孩子恰恰缺乏這樣的上進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