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節前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的對話
北方網消息:新學期開學,天津市又有一批示範校投入使用。硬件上達標的示範校,軟件建設如何?從那一座座漂亮宏偉的學校中走出的學生是否都是合格加特色?在第20個教師節到來前夕,記者在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現任天津培英外語實驗學校校長趙炳儉的對話中找到了答案。
記者:您幹了近半個世紀的教育,當過優秀教師,又先後在六所學校任過校長。對於教育的涵義,您是否有了一些領悟?
趙炳儉:幹了一輩子教育,我現在才明白教育家陶行知說的“好教育”、“壞教育”和“沒教育”的涵義。其實,好教育就是把壞學生變成好學生的教育,壞教育就是把好學生變成壞學生的教育,沒教育就是讓壞學生和好學生沒有變化的教育。我們的教育雖然硬件上去了,但如果軟件跟不上,就不能稱爲好教育。
記者:當學校硬件建設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後,軟件建設如何協調同步發展?
趙炳儉:學校要發展,就不能封閉起來。爲了升學率,學校大門一關,老師帶着學生天天題海里泡,那根本不是教育。交流、進行社會教育資源整合纔是學校軟件發展的路子。關鍵是要開發社會上的教育軟件。我在學校提出了大教育的觀念,利用各種關係到京、津找名師來學校擔任兼職教師。
可學校地處大港郊區,又不是名校,沒有高薪,人家怎麼願意來?我們就用真情一次次打動他們。數學名師王連笑第一次到我們學校,我在學校安排了隆重的歡迎儀式,學生給他鮮花,區領導也親自給他下聘書。王連笑被感動了,當即表示,他將每個星期到學校來授一次課,分文不取。就這樣,我利用各種關係和情感終於吸引了一批名師定期到學校授課開講。除了培養本校的名師外,如今外校在本校兼職的名師就佔學校教師數量的三分之一,強有力地支持了學校的軟件建設。實際這就是在整合社會優質教育資源爲我所用。現在即使是示範校,名師的教育資源也畢竟有限,無法與社會共同的教育資源比擬。讓優質教育資源社會化、共享化,最大限度地發揮名師效應,纔是示範校乃至所有學校在教育軟件開發上應該做的。
記者:教育現在是關注度最高的一個行業。據統計,現在家庭投資中教育投資列第一位,而行業投訴中,教育投訴也是列第一。你怎樣看待現在的教育收費問題?
趙炳儉:教育也是一個行業,有投入也有產出。其實,相對於飲食等純消耗性行業的負投入來說,教育對家庭來說實際是正投入。隨着家庭對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的產出也應該增加,具體體現在受教育的孩子的培養上。這實際是家庭對學校進行委託理財的一種形式。而學校對孩子的教育也理應有承諾。我現在的學校地處郊區,學生都是各區縣甩下的學生,但今年學校的本科上線率還達到了60%。什麼原因?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要把這些參差不齊的學生通過學校大教育培養,在他們走出校門的時候,能夠上一個臺階,都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否則我們的教育就是失敗的,就該遭到家長的質疑。
記者:走出校門,壞孩子變成了好孩子,這實際也符合我們的素質教育的目的。你對素質教育的看法是怎樣的?
趙炳儉:現在我們的教育主要分兩方面,一方面是知識性教育,另一方面是素質性教育。而現在很多學校大談的並不是素質教育,因爲他們缺少鮮活的環境,老師給學生講的和讓學生看到的完全脫節。我們應把學生看做具有生命意識的人,這種生命意識是學生的一種良好素質,但只是一種潛在的因素,有待於教師去喚醒。他們同樣是具有社會意義的人。只侷限在學校的教育是封閉的。人的發展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社會化不是一種機械、被動的變化,而是積極地接受、主動地參與的過程。封閉式的傳統教學導致了學生與周圍的社會生活相脫節,與知識更新的速度相脫節,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我們的教育必須變封閉爲開放式的社會化教育。
記者:如今不少人投資教育,學校蓋好了,卻招不上學生,或者沒法打出品牌。現在要經營好學校,辦成好教育,到底應該走怎樣的路子?
趙炳儉:如今學校的發展應該走內涵發展道路。教育是理性的。我們學校過去是在荒地上建起來的,資金短缺,但我們一方面靠吸納社會資金,一方面向全體教師集資,讓每個教師成爲學校的股東,自然也就有了幹勁。而學校的體制也進步了,逐漸由國辦轉變爲股份制。學校經營創新後,老師們得到了實惠,學校發展也就進入了良性軌道。努力把我們的教育都辦成好教育,才能讓我們的示範校發揮出名副其實的示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