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日本首相小泉接連參拜靖國神社而導致中日關係遭受嚴重破壞,兩國關係幾乎降至冰點。在這個非常敏感的時期,中國派遣外交部前副部長王毅出任駐日大使,表明中方期待兩國關係能夠以此爲契機,實現逆轉。
9月10日,中國新任駐日大使王毅抵達東京。王毅在離京赴任前接受了中國記者的採訪。他表示,在出使日本之際,他想用“恪盡職守、報國爲民、開拓進取和不辱使命”來概括此時的心境。
關於中日關係,王毅說,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日關係已經有了很好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民間交往的基礎。當然,兩國之間也存在一些問題。這次赴任將與使館全體工作人員一起,在外交部的領導之下,遵照中央制定的對日方針政策,積極地、廣泛地與日本各界接觸。
從外交部副部長到駐日大使,王毅被稱作“臨危受命”。日本媒體認爲中國派遣現任副外長擔任駐日大使,表明中國政府對日本外交的重視。而中國媒體卻期待有“日本通”之稱、又長期主管亞洲事務的王毅能夠以高超的外交技巧,結束中日兩國摩擦不斷、首腦互訪中斷的僵局。
小泉自2001年擔任首相以來,從來沒有以首相身份正式訪華。中日兩國在近3年的時間裏,政府首腦沒有進行過互訪。這種情況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尚屬首次出現。兩國政府最高層之間的互訪出現中斷,這不能不說是兩國關係出現了某種程度的停滯和倒退。
去年至今,中日之間摩擦甚多。從齊齊哈爾“8·4”毒氣事件到日本人珠海集體嫖娼事件,從“釣魚島事件”到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從日本修改和平憲法到圍繞東海油氣開發發生的主權之爭,加之前不久“亞洲盃”比賽中的不愉快事件,雙方關係日趨緊張。中日關係急需打破僵局。
今年51歲、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王毅精通日語,1989年至1994年,曾在中國駐日使館擔任參贊和公使銜參贊。在中國外交界,他是有名的“日本通”。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馮昭奎研究員對記者表示,王毅應做好兩方面的工作:其一,多與日本國民接近,多去日本的都、道、府、縣實地考察;其二,儘可能團結更多的日本派別,在鞏固對華友好派關係的基礎上,也要多與對華戰略派和強硬派溝通。
除了中國學者,日本部分專家也在探討打破兩國僵局的辦法。與王毅相識15年的日本《朝日新聞》中國總局局長五十川倫義指出,中日兩國關係存在許多問題,缺乏相互瞭解是癥結所在。在大問題上排除障礙,在媒體間和國民間增強互信,是解開“中日死結”的雙管齊下之策。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於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等一系列事件,中日兩國國民相互信任的基礎已經十分脆弱。況且,小泉多次表示,每年都將參拜靖國神社。打破中日僵局的難度可想而知。
新加坡學者、著名日本問題專家卓南生對本報記者表示,對中日關係的改善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一廂情願。他表示,日本國內政治氣候已經產生根本性的變化,和平勢力的影響已經非常微弱,日本政壇的一個特色就是“總保守化”。即使聯繫日本各界,也不可能期待產生類似中日恢復邦交之前影響巨大的民間外交的作用。
他表示,中國對日外交應該在明確的對日戰略指導下,堅持原則,該硬的地方必須硬,否則會被日本人抓住弱點,步步爲營。
中國前駐日大使楊振亞此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正確對待歷史問題是中日間一個長期複雜的鬥爭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