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民居、古城到器皿、服飾,從出生儀式到節日慶典,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無不顯示其博大精深的獨特魅力。但這些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卻面臨着消亡的危險。”出席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的馮驥才委員一見到記者,就提出了自己的憂慮。
身材高大的馮驥才平和而親切。這位80年代就以作品《鋪花的歧路》而聞名的作家,90年代輟筆投入民間文化的保護、整理中。令他欣慰的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進展順利。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正在加緊制定。
但馮驥才並沒感覺到一絲的輕鬆:“傳統文化代表着民族情感,是源頭、是根基、也是民族特徵的直接表現。越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文化的走向就越本土化。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理應捍衛文化大國的氣度和尊嚴。” 不過,我們看到的,卻是這樣一幅情景:老手工藝人大多後繼無人,老房子大片被推倒,老藝術日漸式微,傳統文化正在萎縮。“中國傳統文化浩如煙海,大到一個古建築、村落,小到一條衚衕、一個荷包,都需要我們搶救和保護,否則將在我們手中消失!應該有人去傳承這些寶貴的民間藝術,留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馮驥才說。
“今天應該說是最好的時機,人們已經開始理解保護民間文化的重要性。”馮驥才眉頭舒展開來。他不久前收到一封電傳,說是按照他提出的“手下留情”的建議,山西平遙12萬平方米的明末清初民居原汁原味地被修復了。
儘管如此,馮驥才感到在做民俗文化的普查和搶救工作中仍有很多阻力。他說:“貴州南部少數民族村寨的年輕人已經不穿民族服裝了。一位法國人在當地租房子,挨家挨戶用最便宜的價錢收集、購買老年婦女的民族服裝,然後用集裝箱運到國外。我們無法阻止一個時代的變化,但我們應盡力挽留自己的文化。”
“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我們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閉起來,但也不能因此丟掉自己的文化。中國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遺產日,應該對自己的文化遺產頂禮膜拜。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強化我們的文化主體,保護滋養我們的傳統文化,培育我們的民族精神。”馮驥才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