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希望慶祝中印建交55週年成爲中印友好合作的新起點。……我們要確立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的原則,堅持平等協商、互諒互讓,既尊重歷史,又照顧現實,找到公平、合理、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方案。請記者先生告訴偉大的印度人民,中印兩國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朋友。……三千年前,印度有一部著名的典籍叫《奧義書》,可能是梵文,裏面有這樣一段話,我把它演繹了一下:願我們同受庇佑,願我們同受保護,願我們共同努力,願我們文化輝煌,永遠不要仇恨,永遠和平、和平、和平!”
——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三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答印度記者問
在中印建交55週年紀念日(4月1日)前夕,《環球》雜誌記者拜會了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印度問題專家馬加力先生。他剛剛結束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訪問,臉上似乎還留有南亞灼熱陽光的餘溫。
《環球》雜誌:溫家寶總理即將對印度進行的訪問具有怎樣的意義?
馬加力:4月9日~12日,溫總理將進行任期內對印度的第一次訪問,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歷史意義。中印是山水相連的緊密鄰邦,中印關係如何不僅關係到兩國自身利益,也關係到南亞地區和整個亞洲的利益,甚至在世界範圍內都有重要影響。從我這次訪問印度接觸到的各界人士反饋回來的信息看,印度方面很看重溫總理的此次訪問。
我認爲,溫總理這次訪問將成爲中印友好合作的新起點。兩國政府最高領導的會見和會談,將涉及經貿問題、邊境問題,以及雙方感興趣的國際問題。這些重要的議題無疑對中印關係的發展起到重要促進作用,對南亞地區的安全與穩定起到積極作用。雙方還將討論國際關係民主化等問題,以及建設多極世界的問題。
《環球》雜誌:中印關係自1962年那場邊境戰爭後開始變冷,進入90年代逐漸解凍,您怎樣看中印關係的轉變?兩國領導人對改善雙邊關係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馬加力:20世紀90年代,是中印關係迅速發展的10年。中印兩國領導人都爲改善雙邊關係進行了不懈的努力。2002年1月,中國總理朱基對印度進行了訪問,兩國領導人舉行了會談。應該說,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在任期內爲中印關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印關係取得長足發展。
瓦傑帕伊本人有意嘗試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中印邊界問題。中印邊境談判特別代表機制就是他首先提出來的。他希望兩國政府通過高層的政治對話,從政治上探討解決中印邊境衝突的原則和方法。瓦傑帕伊本人對中國有比較客觀的認識。
有“印度經濟改革之父”之稱的現任總理曼莫漢·辛格雖然沒有到過中國,但也渴望親眼看看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親身體會中國經濟改革的成果,與中國探討經濟改革的道路和模式,很想從中國的改革成果中取得經驗。正因爲此,纔有近年來兩屆印度製造產品展覽會在北京舉行。
《環球》雜誌:中國的象徵是龍,而象是印度的一種神。西方有專家說中國和印度如果結盟,也就是“龍象之盟”,威力無窮,您怎樣看?
馬加力:“龍象結盟,無敵天下”的說法有點誇大其辭了。但“龍”“象”聯合起來,顯然可以顯示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力量,顯示亞洲的力量。中印兩國人口有23億,佔世界人口近40%,中印兩國的合作非常有意義,至少對於減少人類貧困,改善世界40%以上人口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環球》雜誌:中國和印度同是世界上兩個非常大的市場。您怎樣看這兩大市場的發展?
馬加力:中國和印度確實是世界上兩個非常大的市場,而且這兩個國家的經濟都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印度現在已經走上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平臺,開始獲得加速度,經濟發展越來越快,勢頭不可小看。
《環球》雜誌:20世紀70年代,印度經濟曾走在中國前面,有媒體稱,當時中國經濟總量是印度的一半;而到了90年代,中國經濟走在了印度前面,印度經濟總量成了中國的一半。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馬加力: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GDP要比印度少。但中國改革開放後,我們的政策放寬了,吸引外資增加了,中國經濟領先於印度。這一點,印度原先不認可,後來卻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改革確實取得了實實在在的巨大成就,所以,印度曾一度提出“中國威脅論”。但是,印度對中國的看法也在逐漸轉變,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由不認可到認可,從認可到公開表示,要向中國學習,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成功的。
《環球》雜誌:您怎樣看待“印度大放光芒”這一口號?
馬加力:從前年到去年,印度曾提出“印度大放光芒”的口號。當時,印度在軟件開發和經濟發展方面的態勢都不錯。但印度一些領導人對形勢估計得過於樂觀。由於沒有顧及到社會分配問題,所以,在經濟好轉的同時,瓦傑帕伊政府卻被迫辭職,因爲他只顧及了少數人的利益,因此在選舉中落敗。可以說現任辛格政府基本繼承了瓦傑帕伊政府的改革開放政策。印度有望獲得比較好的改革開放成果。
《環球》雜誌:您怎樣看印度作爲世界第七大經濟實體的優勢?
馬加力:首先談印度吸引外資的優勢。印度的法律制度比較健全,有一整套完整的涉及經濟的法律,包括法規,有些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印度的銀行貸款管理比我們國家的銀行貸款管理要嚴格,呆帳壞賬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比較低的,呆帳壞賬比我們國家要少。銀行系統的管理比我們嚴格。中國的呆帳壞賬比例一般在20%~30%,而印度的比例一般在4%~10%。而銀行的呆賬和壞賬,是腐敗的一個根源。金融管理方面出現問題,可能導致政治腐敗。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環球》雜誌:印度在人才和管理方面有什麼優勢?
馬加力:印度有大量的、受過良好訓練的管理人才。到歐美國家接受管理方面學習和培訓的不必說,就是在印度本土就有6個比較大的、享有世界聲譽的管理學院。其優秀的管理人才能保證印度企業有效地運作,是經濟建設中的中堅力量。
在各國的“硅谷”,印度的軟件人才比中國的人才還要多。在美國、新加坡的“硅谷”,在臺灣的工業園,打工的印度軟件人才很多;印度的軟件人才,極具優勢,德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都希望從印度引進軟件開發人才。
英語是印度官方語言之一。印度人從小就接受英語薰陶,學校一直開設兩種以上語言的教學。可以說,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留下了很多負遺產,但在全球化時代,英語應該說是英國殖民者留給印度的一個非常寶貴的遺產。印度人可以同歐美國家的人民進行無障礙的溝通,流利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從而可以及時瞭解歐美先進的科技資訊。而我們絕大多數大學本科生還不能做到同歐美人自如的溝通。有人說,印度是“世界辦公室”,美國人休息了,印度人還在爲美國人工作,而其他亞洲國家做不到。正因爲語言這個優勢,在很多國際組織和機構中,印度籍僱員非常多。
印度人很聰明,零的概念和阿拉伯數字等就是古代印度人提出來的。我國的數學基礎教育,一般教孩子們背1~9的平方;而在印度,要求學生背1~22的平方。印度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強,考慮問題嚴謹。這和他們在開發軟件方面速度快有直接關係。
《環球》雜誌:印度政府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對於政治和經濟發展建設有哪些影響?
馬加力:可以說,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印度體現得更爲充分。印度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在社會上形成風氣,得到廣泛認可。印度的學術環境寬鬆,有利於學術研究。大學教師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工資高,住房有保證。對知識分子的尊重,對教育的高投入,使印度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環球》雜誌:在軍事方面,印度的優勢有什麼體現?有報道說,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對此,您怎樣看?
馬加力:應該說,印度的常規軍備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有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比如,它所擁有的戰鬥機、潛艇、坦克、自行火炮都是比較先進的;而且有包括航母在內的大型海面艦隻;1998年後,又有了核武器,增強了其軍事實力。印度現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它主要從俄羅斯進口武器,如米格飛機;從英國進口“鷂式”飛機;從法國進口“幻影2000”飛機;現在準備從以色列進口空中預警機,並從美國進口F-16戰鬥機。這些先進的軍備武裝了印度軍隊;同時,信息技術也對印度軍隊建設起到重要的建設作用。
《環球》雜誌:印度的地理位置對印度的外交有什麼重要影響?
馬加力:印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地緣政治上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一些大國競相對它進行拉攏爭奪,使它有比較大的外交空間縱橫捭闔、左右逢源。正因爲此,印度一直謀求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地位。早在2002年,我就贊同印度謀求在聯合國內起到與其幅員和人口相配的地位,而現在這個觀點越來越得到贊同。
《環球》雜誌:您怎樣評價現代中印關係的發展史?如何展望中印關係前景?
馬加力:應該說,印度是最早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0年4月1日,中印建立外交關係,兩國關係一度良好。“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周恩來總理和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共同提出,而後推廣到世界舞臺的。但1959年,印度在中國平定西藏叛亂問題上,包庇達賴流亡政府,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1962年10月,由中印邊境衝突引發的邊境戰爭導致兩國關係迅速降溫。從此,中印之間經歷了30年的“冷和平”。中國改革開放後,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印關係得到了長足發展,這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一和第二大國,兩國的領土面積也在世界名列前茅。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聯合起來,絕對是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瓦傑帕伊2003年訪問中國時,有媒體說,那次訪問是“龍”和“象”的握手;那麼此次溫總理訪問印度,將是“龍”和“象”的再次握手。願溫總理的訪問,使“龍”和“象”走得更近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