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香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轄下的健康與醫療發展諮詢委員會正研究如何爲公私營醫療系統重新定位,消息指,委員會將於本月底向特區政府提交建議,全面取消普通科門診,如建議獲通過,市民日後如遇上一般病痛,便須到私家醫院或診所求診。
委員會考慮到低收入及長期病患者未必能負擔得起私家診所的診金,建議特區政府以派發醫療現金券形式,資助這些人士到私家診所求診。
至於三十一間母嬰健康院,委員會亦建議其角色重新定位,對幼兒有嚴重影響的病症,如小兒麻痹症,將由政府提供防疫注射,但水痘一類的較輕微的傳染病,則要轉到私家診所打針,以減輕當局的財政負擔。
香港目前的政府普通科門診收費四十五元,每日有診治限額,市民需以先到先得的“排籌”方式求診。
此外,消息亦稱,委員會已擬定的四個醫療方案,並會於七月舉行兩日諮詢會,諮詢立法會及病人組織對醫療模式及醫療融資的意見。消息稱,這四個醫療融資方案包括:(一)制定強制性醫療供款機制,運作類似現時的強積金,市民每月要供一筆固定款額,以支持個人的醫療開支;(二)徵稅,以抵消花費在市民使用醫療保險方面的公帑開支;(三)研究方法,鼓勵市民自行購買醫療保險;(四)由當局設計一套醫療保險計劃,再由政府或醫管局以“包底”方式,接受市民投保,當市民要看醫生或住院時,便可向政府或醫管局索償。
消息指,供款及徵稅容易引起社會反彈,故四個方案中以第三個及第四個方案較容易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