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人賀知章一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詩句已流傳千年。昨天,一對離別家鄉20餘年的老知青在天津站下車後,又上演了賀知章詩中自述的一幕:面對家鄉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老兩口竟分辨不出河北、河東,兒子跑到前廣場去接人,他們卻從後廣場出了站,鬧出個不大不小的誤會。
李先生和老伴都是1967年從本市河東區去往內蒙古烏蘭浩特軍馬場下鄉的66屆初中畢業生。隨着光陰的流逝,當時一臉稚氣的男女青年,而今已變成了滿臉滄桑的老人。由於雙方父母早都故去,老兩口己有20餘年沒回到天津了,但落葉歸根的思緒,總割不斷他們那份濃濃的鄉情。於是,夫妻二人立志培養兒子李強好好讀書,計劃有朝一日把他送回家鄉。李強不負父母厚望,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在天津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又在津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最近還購置了新房。老兩口看到兒子有了出息,禁不住滿心的喜悅,決定今年退休後回家鄉看看。前天,他們攜3大包土特產從內蒙古啓程,出門前給兒子打來了接站電話。
昨天下午5點左右,兩人剛一下車,歸心似箭的李先生就大步流星地領着老伴來到了後廣場,可坐在出站口的臺階上足足等了半個小時也沒見兒子的蹤影。老伴說:“是不是還有別的出站口啊?”李先生固執己見:“不可能,車站哪有兩個出站口的?”這時,車站民警徐秋生恰巧從此路過,聽到老兩口的對話便停下腳步說:“大爺,天津站可就是有兩個出站口。”這一下,倔強的李先生纔不說話了。爲儘快找到李強,徐秋生先是讓大娘原地別動,然後拉起李先生便從地道往前廣場走。老人邊走邊說這地道怎麼這麼長啊,徐秋生說:“您多年沒回津了不太清楚,咱們走的這段路是從河東區跨到河北區的,能不長嗎?”可是,兩個人出了地道半天也沒找到接站的李強。小徐一面勸慰李先生,一面掏出手機幫他打起了李強的電話。電話撥通之後他們才搞明白,原來李強在前廣場足足等了半個多小時,一連出站的3撥旅客都走光了也沒見爹媽出來,苦於老人沒有電話無法聯繫,便悶悶不樂地打車往回走了。
李強返回後一家三口上了出租車,李先生指指後廣場新建的一座座高樓大廈問這是哪裏,司機說:“這不是以前的郭莊子嗎?”“什麼,這是郭莊子?過去這不都是一排排的破平房嗎?變化可真大,哎,20年沒回家了,這次我要再不回家,我這個老天津衛可真是一點也認不出家鄉來啦!”李先生感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