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銀川市新區人民廣場北側赫然矗立着一座至今尚未完工、被稱爲銀川市“臉面”的大樓——銀川市行政中心,由於主樓建設到第9層時,發現框架柱、剪力牆混凝土強度遠遠低於設計標準而被迫停工、加固,造成二級重大質量事故;西配樓施工至3層時,發現竟與東配樓高低相差近1米,而被迫整體拆除重建,造成三級重大質量事故。這一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47年來最大的一起重大質量事故強烈地震撼着當地幹部羣衆。
建大樓變成了“堆大樓”
概算總投資2.796億元的銀川市行政中心於2003年6月開工建設,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設計總高度爲60.7米。計劃建成後,銀川市政府等機關整體從老城區搬遷到行政中心辦公。
爲確保施工質量,銀川市專門成立了建設領導小組,面向全區進行工程建設招標,面向全國進行工程監理招標。最終寧夏第一建築公司、寧夏第二建築公司和銀川市郊區第二建築公司分別中標承建主樓、西配樓和東配樓,甘肅藍野建設監理公司負責監理。就是這樣一個自治區和銀川市的大型公共建築項目、銀川新區標誌性工程,爲何在短短半年多時間內連續兩次發生重大質量事故?
據調查,寧夏第二建築公司建設西配樓時,對設計標高和圖紙理解有誤而盲目施工。作爲業主的銀川市行政中心建設辦公室竟也毫無察覺。所以直到2003年9月10日西配樓建至第3層時,才發現工程整體標高比設計標高低了0.9米,導致西配樓整體拆除,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2.3萬元。
寧夏第一建築公司在建設主樓時,未選派招標時承諾的項目經理進場組織施工,並將公司有能力承擔的原材料、混凝土“配方”、強度試驗等質量檢驗環節,全部交由銀川市檢測站一家承擔,也不簽訂委託檢測試驗合同,使質量控制處於失控狀態。同時公司在關鍵的混凝土工程中,沒有完全按照檢測站提供的“配方”施工,在攪拌混凝土過程中全憑操作人員目測,致使用水量過多,混凝土強度大大減弱。
檢測站雖然包攬了行政中心大樓混凝土“配方”試配、見證試驗及質量控制等全部環節,但沒有混凝土試驗原始記錄,並且事後對混凝土試驗檯賬進行撕毀、塗改和粘貼,甚至對事實上不合格的混凝土實體工程,出具了全部合格的混凝土試塊試驗結果,致使質量事故長期被掩蓋。
2004年4月19日,銀川市建設局組織全市在建工程質量安全大檢查時,才發現行政中心主樓工程的框架柱、剪力牆混凝土強度遠遠達不到設計要求,工程直接經濟損失288萬元。調查組認定,這是一起由於檢測管理混亂、施工違規操作、監理未盡職責、業主失察造成工程現澆混凝土大面積、持續性、系統性強度降低的重大責任事故。
銀川市建設局張曉東科長說,負責施工的區建一公司派出的是力量最強的“正規軍”,誰知還出了問題。一些業內人士痛心地問,如果派出的是“雜牌軍”情景又會怎樣呢?行政中心建設中關鍵環節都出現了問題,施工質量完全處於失控狀態,這哪裏是在蓋樓,簡直是在“堆樓”!
監督“失控”把關“失效”屢屢重演
銀川市行政中心自開始建設起,就由銀川市政府副祕書長徐慶擔任建設辦公室主任;具有國家甲級資質的甘肅藍野建設監理公司派出3名國家註冊監理工程師,對建築進行全程監理;施工單位寧夏第一建築公司還專門派駐了質檢員。但事實上,這“三級”監督形同虛設,監督管理嚴重失控。
據調查組調查,銀川市行政中心建設辦公室雖然全面負責工程項目建設管理,但是對檢測單位包攬全部檢測試驗業務的非規範行爲沒有制止,對工程監理、施工、檢測單位長期違規行爲失察,也不按《銀川市推廣應用商品混凝土管理辦法》的規定使用商品混凝土,讓施工單位現場攪拌,致使混凝土強度遠低於設計標準。
甘肅藍野建設監理公司在工程項目建設中雖然負有全面質量監控、監管和協調各參建單位的主要職責,但在檢測資格審覈、混凝土“配方”設計、混凝土開盤鑑定和混凝土攪拌用水量等關鍵質量控制環節,根本沒有盡到監理職責,還將不合格的《首次使用混凝土開盤記錄》等檢驗結果按合格簽字驗收。事故發生後,有的參與人員竟然說自己沒有在現場,是後來籤的字。
不僅如此,行政中心大樓的關鍵項目混凝土工程4道質量控制關口也全部“失效”:混凝土“配方”設計出錯致使保證建築質量的第一關失效;混凝土開盤鑑定時未能發現錯誤又使第二關失效;不合格的混凝土試塊檢驗結果全部“合格”,致使第三關失效;“混凝土原材料及‘配方’檢驗結果”經驗收評定“合格”,使最後一關失效。
一位建築行業的資深人士向記者透露,像這種試塊樣品合格,實際建築工程實體不合格,或試塊樣品和工程實體均不合格,但檢測卻合格的現象在建築業圈內非常普遍,幾乎成了建築業的“潛規則”,只不過沒有被發現或暫時沒有出問題而已。
政府工程暴露“軟肋”
事故發生後,有關部門給予銀川市建設工程綜合檢測站取消見證檢測資格、撤銷其分支機構及工作站、停業整頓一年處罰並處罰款;給予寧夏第一建築公司資質掛暫處罰並處罰款;建議建設部給予甘肅藍野建設監理公司資質掛暫處理,清出寧夏建築市場並處罰款。並對有關責任人進行了處罰。近日,銀川市紀委、監察局按照管轄範圍和有關規定,對這兩起事故中負有責任的相關人員進行嚴肅追究,分別給予了黨紀、政紀處分。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當事人在反思時常常用“粗心大意”、“缺乏責任心”等來解釋。然而,行政中心質量事故卻暴露出一些藏在幕後的深層次問題。銀川市政府和建設局一些領導幹部說,政府是否按客觀規律辦事值得深思。行政中心工程是銀川市第一次採用無標的招標的政府工程,目的是爲了降低造價,表面上看確實使工程造價降低了二三千萬元,可實際上卻爲工程事故埋下隱患。另外,工程計劃工期偏緊,施工中不斷趕工期,也使施工質量打了折扣。銀川許多建築商無奈地說,如今干政府工程,只要價格低就能中標,而且工期普遍較短,質量如何能保證?
據記者瞭解,銀川市行政中心建設辦公室除政府副祕書長徐慶擔任主任外,其餘包括工程部、合同預算部、材料採購部、綜合部等所有人員均是聘用人員,技術總工也是聘請的一位已退休的教授級高工。而且,所有聘用人員均沒有籤正式合同,以致於事故發生後,對這些聘用人員和退休人員竟無法追究行政責任,對聘用的技術總工只能給予解聘的處罰。
銀川市建設局蔣光臨局長反思道,這兩起事故暴露出政府工程在建設機制、管理體制上存在的問題,確實到了不得不認真反省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