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門螺桿菌”,一個儘管有點專業,但卻已被普通百姓熟知的詞彙,成爲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字”。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3日宣佈,將今年的這一獎項頒發給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以表彰他們“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扮演的角色。”
相對於近年來出現頻率頗高、進展諸多的基因、幹細胞等尖端研究成果,這一成果得獎似乎頗令人感到“失望”:因爲與之前多年“曲高和寡”的獲獎成果相比,今年的獲獎成果顯得有點平淡。但是幽門螺桿菌的發現,實實在在地開創了人類對胃潰瘍等疾病的有效治療方法,提高了人類的健康水平。
在接到獲獎電話通知後,現年68歲的沃倫不禁回憶起當時的研究狀況:“改變那種是因爲壓力和其他因素引起(胃潰瘍等疾病)的想法,是如此難以進行,幾乎沒有人相信那真的是因爲細菌引起的!”
翻開歷史,可以看到雖然沃倫早在1979年就獲得了對幽門螺桿菌的初步發現,但因有悖於當時的醫學認識而不爲人所承認,直至他隨後和馬歇爾合作堅持繼續研究,最終才逐漸獲得衆人的肯定。而爲了證明致病機理,馬歇爾還曾喝下了含有病菌的溶液,結果着實大病一場。從這個角度來看,兩人“固執己見”的創新精神和爲科學獻身的精神,也是他們理應贏得尊重的一個重要因素。
由於諾貝爾獎評選程序的封閉性,加上一些諸如“不能追授給已故科學家、分享同一獎項者不能超過三人”等評獎規則,每年伴隨着獎項的頒發,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幾乎都要被人指責一番“評獎不公”或者“信息真空”等。
雖然今年的獲獎成果被一些科學家認爲“平淡無奇”,可能也會引起一些爭議,但正如評委會在頒獎公報中所說,“感謝他們的發現,胃潰瘍終於不再是反覆發作的一種慢性疾病”。兩位科學家的發現儘管隨着時間的流逝已經失去了某種“新聞價值”,但卻爲諸多曾受病痛折磨的人們贏得了寶貴的健康。
馬歇爾和沃倫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美元)的獎金。不過對他們來說,成千上萬病癒患者對他們的感謝,或許纔是真正的獎賞。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看似平淡,其實依就精彩。
|